中国传统村落-----黎山黎山村位于新干县东北面海拔1169.1米的玉华山南麓,由12个自然村组小名“小庐山”。近代,因其与九江庐山有同名之嫌,由谐音改名为庐山。据《新淦县志》(清同治九年版)载小庐山,在沿东六十里,上有石池、马迹印石、飞瀑四注,山周遭百里,南接乐安,北抵丰城,居民数百家,相与耕种,艺苎缉葛,不减桃源盘谷。黎山因风景秀美地处一盆地之间,地势平坦,吸引了不同姓氏的村民慕名而来,光后于唐宋年间迁徙黎山建村。其中有历史文字记载的有张姓、郭姓、蔡姓、黄姓、刘姓、杨姓、彭姓、陈姓等在此建村,并以姓氏划分地块居住。随着朝代更替、人世沧桑,张姓、蔡姓、郭姓至清末,或移居他处,或子嗣不存。现黎山村民为六姓十二村。即刘家、徐家、陈家、老居、东陈、黄家、西杨、上杨、东杨、东彭、西彭、北彭。土地革命时期,黎山为革命老区,1933年成立农会,1933年底至1934年红军新干挺进队由燥石转战黎山,在黎山宿营时,遭敌人袭击战斗失利。中共新干县县委在黎山玉华山庙里召开了主要干部参加的紧急会议,重新做出了分兵突围,深入发动群众,开展分散的游击战争的部署。当时100多户的黎山村就有20余户,100余人外逃,多人被杀。新中国成立后经人民政府确认的烈士就达12人。为有牺牲多北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改革开放后的黎山早已是旧貌换新颜。村里修了黎山至桃溪的水泥公路,连通了县道、省道、国道。过去遥不可及的县城省城变近了。如今黎山出发1小时可达县城,2小时30分左右可达省城。村里的自然生态得到长足的保护,原有次生林,稀有树种保护完好,无一破坏。林改后又新造了三千亩松林、竹林、油茶林。走进黎山犹如走进一个绿色世界,一个“天然氧吧”。读书蔚然成风这是黎山的第三个特点,全村适龄儿童百分之百入学,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百分之八十接受了高等教育。为了子女读书,父辈们走出山村到县城或其他城市打工租房,为的就是让孩子接受优良的教育,享受优良的教学资源。黎山村村风淳朴,和谐友好,全村六姓十二村自古以来相安无事。明清时期出土过多名举人祥工,共和国时期先后出过县级干部、科级干部6人,高级职称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