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摘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具有悠久的哲学历史渊源,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这一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有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要求,是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之所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以人为本应该是我们始终贯彻的一项基本原则。因此,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以人为本的思想精髓,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关键词:以人为本;哲学思考;科学发展观;群众观点“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精髓,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开辟了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境界。本文拟就“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哲学上予以分析。一、“以人为本”的涵义及其历史渊源什么是以人为本?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指出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西方“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古希腊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2】这一命题标志着古希腊智者派把哲学研究的对象由原初的“自然”转向了人事。近代以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为标志的欧洲文艺复兴,把人对神的崇尚,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这种人文主义思潮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位的人本主义,在人与上帝、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思想,把对“人”的理解作为哲学的最高任务。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以人为本”一词最初出自《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3】这里所说的“以人为本”,是指建立霸业的一种重要手段。儒家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孔子首创了人本主义的哲学体系,否定了传统的天命神学,认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4】把人从天帝、鬼神的统治中解放出来,肯定人“惟万物之灵”,“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价值判断,把人作为关心和研究的对象。儒家认为,人惟万物之灵,人是宇宙中最宝贵的存在。二、“以人为本”思想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辩证的发展观强调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强调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发展,协调的而不是孤立的、不均衡的发展。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就要坚持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地理环境、生态、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型发展观。在马克思的实践观中,实践是人们为着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从实践的结构来看,它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手段构成。其中,实践主体——人,是各要素中唯一具有自觉能动性的要素,因而也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居于主导地位。它不仅是实践活动的发动者,也是实践结果的支配者和享用者。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它最显著的特点是目的性,人的实践活动正是以其目的性区别于一切非生物的运动和人以外的一切生物的活动,实践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满足人的需要。从实践的功能上看,它包括创造客体的价值,增强主体的素质,提高实践手段的水平,因此实践的功能是围绕着人的价值需要和发展。实践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利益、需要、目的。因此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可以说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要求。三、“以人为本”思想对唯物史观中人的理论的体现社会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人是社会中的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存在的基础,也只有在社会中,人才能摆脱自然界对人的威胁,从而求得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关于现实的人的理论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目的,社会的发展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人,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因此必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相比,主要指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同时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互为条件、互为前提。人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生产力中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5】马克思主义正是从这个根本意义上坚持群众观点,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将“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6】因此,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之所在,是无产阶级政党努力追求的奋斗目标。四、“以人为本”体现了唯物史观中的群众史观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原理告诉我们,人口因素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及其发展的前提条件。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开宗明义地指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恩格斯在回顾马克思如何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时说,“马克思首先发现的是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7】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一种群众史观,而不是英雄史观。在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论述中,他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它决定着生产力,最终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及快慢。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是人民群众,因此得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顺理成章的。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它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完成社会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恩格斯指出:“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甚至资产阶级的最光辉灿烂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争得的,而是平民大众,即工人和农民为它争得的。”【8】这就深刻揭示了群众史观这一观点。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唯物史观的群众史观,关键是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始终的一个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首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社会发展观规律不是外在于人和人的活动的,而由无数人的活动的合力作用形成的结果。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主体,而且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主体。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对社会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其次,人民群众改变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本身就体现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创造世界历史、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是利用客观规律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目的的过程。客观规律尤其是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发挥作用的。最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保证我们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法宝之一。这在我国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只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最广泛地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美好生活而团结奋斗,才能使我们的各项事业都有序、平稳的展开,并最终取得胜利。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资料是劳动者生产的,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发展,物质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政治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形态的更替说到底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在起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具有丰富的内涵,只有始终坚持这一鲜明的政治立场,才能使我们党在时代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先进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就是说,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的政治立场。四、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首先,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不只是以个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而是要以人民整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不只是以人的经济利益为目标,而且更是以人的社会生活质量精神生活品质为目标;不只是以人的眼前利益为目标,而且更是以人类整体的长远利益为目标。其次,坚持以人为本,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三个部分构成的,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出现经济高增长、社会低发展的失衡局面;在经济日趋活跃、社会利益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社会经济秩序的规范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起来;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等问题。我党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为了解决上述各种问题所做的积极努力。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尊重和保障人权。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就是要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广大人民群众”不分的职业、阶层、民族,他们都是平等的,没有主次、先后、高低之分,都应得到宪法和法律的平等保护。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必然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只有发展民主和法治,才能真正保证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地位,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价值。综上所述,以人为本思想是我们党摒弃了旧哲学人本思想中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缺陷,借鉴国际经验教训,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而提出来的。以人为本是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它符合中国最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有利于激发个体活力,从而激发社会活力,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三个文明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因此,坚持以人为本,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到发展的每一项措施中,贯彻到改革的每一个行动中。是新的历史时期高举人的旗帜,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发挥人的创造力的重要举措和根本工作路线,必须毫不动摇地始终贯彻,使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普遍的体现,成为社会普遍存在的事实。参考文献【1】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4,05【2】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管子·霸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孔子:《论语.先进.第十一》,人民出版社,1995【5】毛泽东:《毛泽东文选》,人民出版社,2004【6】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