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公需科目作业-张胜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公需科目作业6.科技创新人文环境的概念是指对科技人员影响巨大的既定的文化传统所构成的文化氛围以及教育体系和科技评价体系所构成的制度环境。它包括:一、民族文化传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它作为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精神面貌以及行为规范的反映,对科技创新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打上深深的烙印。二、教育观念与体系。教育体系包括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等。在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创新的教育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三、科技评价体系,包括科技评价体系在内的科技政策对科技创新具有导向作用。马克思·韦伯对此曾有生动的比喻,他说:“科学就象一张地图,它可以告诉你到某个地方。去什么地方则是价值观念的任务,只有提出这个目标和方向之后,科学认识才能提出如何到达这个目的地”。科技政策要依据社会价值观念提出究竟“去什么地方”这样一个目标和方向。方向和目标正确,科技就会发展得快,科技创新就会层出不穷;反之,科技发展则慢一些,科技创新也成无源之水。科学技术评价是推动国家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科技评价体系是发展科技事业的生命线,对科技创新起着重大的导向作用。积极正确的科技评价机制是科技创新的加速器,反之,则会阻碍科技创新的进程。因此,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民族文化传统、现行的教育观念与体系、科技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的内容。7.影响科技创新人文环境的原因分析1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人们自己创造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传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象梦魇一样纠缠这活人的头脑。”文化构成了科技创新生长的土壤,它制约着人们的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的科技创新体制,必然给科技创新的发展打上深刻烙印。传统作为社会意识诸成分之一,是各代人社会信息的独特载体,它具有稳定性、变异性和继承性。传统是社会的一种生存机制,是民族内聚力的源泉、维系民族生命的抗体,借助它,各代人方能联系起来,并将前人的经验传递给后人。通过传统,社会的精神成就和物质成就才得以保存和实现。所以文化传统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的实践当中,成为思想、行为方式的重要构造因素。而与此同时,传统的惯性作用,又使它成为一种惰性,当历史进步要求摆脱或改造某些传统时,必须做出艰巨的努力。传统的二重性决定我们对它应该采取分析的、历史主义的态度,切忌食古不化、全盘承袭或数典忘祖、一概骂倒两种偏颇。一般说来,人们对东西方文化传统差异的认识因人而异。但普遍赞同的是东方文化传统的核心是狭义的儒教或儒家思想体系,而西方文化传统的核心是基督教。梁漱溟曾说:“西方之路开于基督,中国之路开于周孔,而以宗教问题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清朝的刘廷垛说:“欧美宗耶教,故重平等;我国宗孔孟,故重纲常”。韦伯指出:“在清教徒那里,就像在所有禁欲伦理那里一样,任何情感性的,即不是以理性为动机的,人与人之间的私人关系都会轻易地被怀疑为肉体崇拜。”除了以上所说的以外,在关于友谊这一方面,以下的告诫十分清楚的表明了这一点,“爱一个人,超出理智所允许的限度就是一种荒谬的行动,对一个理性的人来说这是不合适的。这经常迷惑人们的心灵,这样便妨碍了对上帝的爱”。这种为了使人集中全力去热爱上帝而疏远具体的个人间关系的倾向在犹太教既已存在。如韦伯说:“这样一种没有人情味的兄弟般的爱,源于生活对上帝意志的彻底服从。在基督教传统中,人与上帝的关系是至高无上的、不可怀疑的,而人与人的关系受制于人与上帝的关系。相比之下,在儒家文化传统中,“由于缺乏象上帝那种超越现世的最终权威,个人没有理由去支持一种神圣的‘事业’,或普天适用的原则,如基督教的仁慈,他只能用对某些特定的人,特别是最接近的人的孝敬来代替对上帝或其他神圣事业的信奉”。因而,儒教的这种特殊主义取向使中国人热衷于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而对神报以消极的态度。中国人最重要的经典宣扬的是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体系,人与超自然的关系受制于人与人的关系。正如梁溯溟在《中国文化要义》所指出的:“中国人的心思、思想、精神用到哪去了呢?用到人与人之间去了,用到人伦关系上面去了”。因此儒教的这种特殊主义传统体现为现实中巨大的人情社会。费孝通曾以中国家庭和社会的差序格局,描述人情社会的特征。他说:“在西洋社会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中国却是攀关系、讲人情”。此外,儒教体系的特殊主义传统还体现为知识分子“入世—经世”价值取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知识分子素以治国平天下为自己学术与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因此,由士而仕,投身宦海,为民请命,替天行道,成为中国古代知识阶层最为规范的角色认同。而当今社会的公务员考试热,同样是对这个传统的一种现实注解。中国文化传统对中国科技创新的消极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1)人情本位对科技创新的制约在中国社会,人情有以下几种含义:首先,人情是指个人遭遇到各种不同社会情境时,可能产生的情绪反应。《礼运》中有言:“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非学而能”,一个通晓人情的人,就能了解别人在生活上遭到各种不同情境时可能产生的情绪反应,进而喜其所喜、哀其所哀,甚至投其所好、避其所恶,这个人就是“通情达理”的人。反过来,如果他对别人的喜、怒,哀、乐无动于衷,见有人喜,既不欣然于色;遇人有难,又不拔刀相助,这个人便是“不通人情”。其次人情是指人与人进行社会交易时,可以用来馈赠对方的一种资源。在中国社会中,别人有喜事,我以礼物送他:别人有急难,我给他实质的资助。这时,我便是“作人情”给对方。对方接受了我的礼物或资助,便欠了我的礼物或资助,便欠了我的“人情”。这就是所谓的“人情”。作为社会交易资源的人情,不仅包括具体的金钱、财货或服务,而且包括抽象的情感。人情之不易计算,其道理即在此。其三,人情是指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的社会规范。大体而言,人情的社会规范主要包括两大类的社会行为:其一是在平常时候,个人应该用馈赠礼物、互相问候和拜会访问等方式和其关系网的其他人保持联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次是当关系网中的某一人遭遇疾病、厄运或生活的难题时,其他人应该有“不忍人之心”。而“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对方受了恩惠,欠了人情,也应该时刻想办法回报。人情本位的概念是从经济学的金本位概念转换而来。正如金本位是以黄金为单一的价值尺度,去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人情本位是以人情的轻重、多少来衡量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价值的思维定势和行为规范。中国人为什么会特别注重人情与人情交往?换而言之,其重人情特殊主义传统的文化根源是什么?中国人之所以重人情,首先是因为中国儒家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是注重人际关系及其准则的道德体系。受到儒家伦理文化偏重于人伦关系的影响,人们在日常世界中特别在意人伦关系,并十分注重协调人伦之间的情感生活,这就导致中国人重情不重礼的结果。梁溯溟曾说:“西洋人是要用智的,中国人是用直觉的情感的,所谓孝悌礼让之训,处处尚情而无我”。而脚踏东西文化的林语堂也持相同的观点,他认为:“对西方人来说,一个观点只要在逻辑上讲通了,往往就能认可。但对中国人来说,一个观点在逻辑上正确还不够,它同时必须合乎人情。实质上,合乎人情,即‘近情’比合乎逻辑更受重视”。诚然,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每个人来说,人情交往无疑在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缺乏正常的人情交往以至泯灭人间真情的日常生活世界是可悲的。然而如果单纯追求情感需求,甚至沉溺于人情世界,使情感交流、人情交往超出一定范围,并任其自由发展,不加以节制,则会导致“人情异化”的产生。“人情异化”使得各种复杂的人情交往成为一种束缚人、制约人、统治人的力量。在这种异化的人情交往中,每个日常交往主体都将对方视为满足一己之私的工具或达到既定目标的手段。实质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种人与物的关系,即表现为抽象的物质关系”。这就使人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和人之为人的真情实感,使得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一种抽象的可能性。此时的人情与人情关系由人们自由自主的本质活动而兑变成为被迫的扭曲的片面的活动,一种人们用以谋生、维持生计的手段。异化的人情不仅失去属人的特性,而且使得人情关系变得越发势利、冷漠、虚伪而世故,从而也就部分丧失人所应有的价值。其非但不能使人们从中得到某种情感方面得满足,反而成为人们从事日常交往活动的极大负担。由于科技创新是一项特殊的创造性活动,因此,对于尤其需要独创意识、大胆置疑和勇于竞争精神的科技人员来说,人情对他们的桎梏更加沉重。(一)使得科技人员形成依附型人格,缺乏独立意识与批判精神科学是追求真理的实践过程。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究自然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科学活动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提出原创性的思想。如同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所说的“科学的通常目标,就是扩充正确无误的知识”。因此,科学研究的本质在于创造性,而创新意味着原创者依赖于自身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打破常规和标新立异,才会有新的发明、发现或创造。而在人情社会中,中国人自从出生起,就深深陷入盘根错节的人情网的五花大绑之中。在这样复杂的人际网中,每一种关系都是一种伦理;每一种关系,双方各负有相当的义务。因此,身处人情关系之中的科技主体都要求履行其相应的义务,承担相应的责任,处处以对方为重,时时为对方着想。并且,始终要以自身所处的人伦位置来履行应尽的义务,要遵从儒家“父父、子子”的道德规范来从事各种日常活动,即所谓“安伦尽分”。在这种一对一的别无选择的人情关系中,科技人员只能被动地受既有的人情关系所左右。若试图摆脱则会亏欠对方,并可能永远脱离自己人的圈子。因此为了尽义务,承担责任,科技人员只能做自己所不愿做的事情,不停地辗转应酬于人情之间,久而久之,形成依附型人格,从而缺乏创新所需的独立意识与批判精神。(二)使得科技人员缺乏竞争意识。创新不仅要求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还需要竞争意识。科技创新是求异和不确定、风险系数大的活动。因此它要求科研人员有敢为人先、敢冒风险、不随波逐流的勇气,才能使创新之泉常涌。但在人情社会里,人情法则势必导致一种熟人社会。这种熟人社会限制了一些社会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限制了冲突与竞争。因为在人情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相互交往时非常重视人情、面子等,待人接物讲究“人情世故”,切忌“撕破脸面”。否则,既会受到来自社会舆论和群体规范等方面的压力,也会受到自我良心的谴责。俗话说:“人情大于天”;“熟人好办事”;“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等,都是对这种人情社会的一种生动写照。在此种人情社会的长期熏陶下,科技人员慢慢地形成了尚和不尚争的习俗。在处理人际关系或与人际交往时,科技人员长于自抑,追求集体内部的和谐与团结,以“和”为贵。这就形成追求四平八稳、传统保守、缺乏变革的心理定势。这无疑极大地阻碍了科技创新。(三)导致科技界“小圈子”现象严重,导致学术腐败人情关系网作为一个具有人情往来的利益共同体,具有一定的自满自足性。即在一般情况下,人情关系网内部可自行完成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任务,而无需向圈外的人寻求帮助。换而言之,该利益群体是自我封闭的,具有一种排他性。圈子里的人,通常按照父子、兄弟、朋友、邻居等层级结构递延组合而成。所以当遇到某种自身难以排除的困难,并试图寻求帮助的话,一般按照上述层级顺序依次进行,即亲疏有别的原则。正因为在圈子可自行解决问题,只就导致一个严重的后果——对内温情脉脉,情真意切,对外冷若冰霜,漠不关心。在科研中,科研立项与申请是科技管理的主要问题。然而人情网使得目前国家级的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严重的“小圈子”现象,立项和申请往往被部分学术权威或是所谓的“圈内”人把持,“圈外”其他科技工作者很难申请到资金支持力度较大的项目。中国科协何国祥研究员曾这样解释科研人员提到的“小圈子”:例如,甲专家和乙专家过去是同学,又都是从国外回来的,目前都在某一领域拥有一定权威。这次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