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零件变形的原因:毛坯制造、机械加工、操作使用、修理质量。2.磨损的表示方法:磨损量、磨损率、耐磨性、相对耐磨性。3.装配工艺过程一般由:装配前准备、装配工作、校正、检验、油封及包装。组织形式,固定式装配、移动式装配。4.典型零件磨损过程:跑合阶段、稳定磨损阶段、急剧磨损阶段。5.机械修复方法:镶加零件修复法、局部修复法、塑性变形法、金属扣合法。机械联接(螺纹联接、键、铆、销、过盈配合)和机械变形。6.确定直齿圆柱齿轮变位系数方法:公法线长度测量、啮合中心距法、固定弦齿厚的测量。1.局部互换法:考虑到各零件的加工误差是随机的,可以将尺寸链中各环的公差放宽些,使其容易加工,降低成本。2.热喷涂:用高温热源将喷涂材料加热至熔化或呈塑性状态同时用高速气流使其雾化,喷到经过预处理的工作表面,将喷涂层继续加热,使之达到熔融状态而与基体形成冶金结合,获得牢固的工作层。3.平尺作用:用于检验工件的直线度、平面度误差,也可以做为研刮的基准,有时还用来检验零、部件的相互位置精度。4.基准不变修理法:在修复尺寸链的精度时,只选取一个基面,而所有的作用面的修理,都以此面为基准。5.修配法:把零件的公差放大制造,使零件装配时能够有一定的返修余量,经过个别零件的修配加工,最后达到所要求的装配精度。8电镀:利用电解的方法,使金属或合金沉积在零件表面上形成金属镀层的方法。1.1.调整法:将补偿件移动一定距离或者装入一个具有补偿量的补偿件来实现误差的补偿。锥形尺寸棒作用:主要用来检验主轴、套筒类零件的径向跳动,轴向串动,也用来检验直线度、平行度、同轴度、垂直度等。2.一、细刮:a).用细刮刀进行,在粗刮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接触点。b)刮削时,刀花宽应在6-8mm,长10-25mm,刮深0.01-0.02mm。c)刮第二遍时应与第一遍交叉45°-60°的方向进行。d)在刮削中,应将高点周围部分也刮去,以使周围的次高点容易显示出来,可节省刮削时间。e)细刮后的点子一般在每刮方内12-15点即可。3.二、精刮:a)在细刮后,为进一步提高工件表面质量b)刮削时,要用小型刮刀或将刀口磨成弧形c)刀花宽应在3-5mm,长3-6mm左右,每刀均应落在点子上d)刮去最大最亮的点子,挑开中等点子,小点子留下不刮e)精刮后表面点子数在20-25点以上。4.三、环氧沙浆的配方及原料:配方,6101环氧树脂E-44100份苯二甲酸二丁酯17份乙二胺(固化剂)8份沙(填粒)250份方法:1.将E-44用水浴或沙浴加热到80℃;2.加入苯二甲酸二乙脂;3冷却至30-35加入乙二脂;4把沙加热到30-35作为填料加入。5.四、刷度工作原理:刷度时工件与专用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刷镀笔与电源正极连接,刷镀笔上的阳极包裹着棉花和棉纱布,蘸上刷镀专用的电解液,与工件待镀表面接触并做相对运动,接通电源后,电解液中的金属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工件表面迁移,从工件表面获得电子还原成金属原子,结晶沉积在工件表面上形成金属镀层。6.五、粘接的工艺原理:1使粘接接头受剪不受拉。2适当增大粘接面积3机体材料与粘接剂具有相同的膨胀系数。7.六、疲劳断裂的原理及断口图:零件受循环载荷时,在局部将出现很大的塑性变形,表面将出现一些滑移线或滑移带,滑移带中产生一些缺口峰,峰底将产生高度集中应力,在持续反复载荷作用下,经过一定周期,发展成微观裂纹,微观裂纹进一步加强滑移带的应力集中,在循环负荷作用下,裂纹继续向内部发展。很多裂纹的深度增加,连接成一个主导裂纹,当其达到临界长度后,突然发生断裂。8.七、螺母FF预应力钢筋矫直原理:在桥式起重机主梁下盖板两端,焊上两个刚性很强的支架角钢如图.在角钢上钻孔,再安装上两端带螺纹、经过强度计算的钢筋,用螺母拧紧,拉紧钢筋,使之产生适度的预应力,使起重机主梁反拱而矫正主梁下挠。1.八、用公法线确定齿轮模数:1分别测k、k-1或k+1个齿得公法线长度Wk、Wk-1、Wk+1;2计算基圆齿距Pb=Wk-Wk-1或Pb=Wk+1-Wk;3查基圆齿距表,经分析初步确定m;4用其他方法如齿形卡板法或标准齿轮滚刀对齿法校验确定m.2.九、轴类零件测绘注意事项:1必须了解该轴、套的用途及各个构成部分的作用2了解该轴、套在部件中的安装位置所构成的尺寸链;3测绘时在草图上标明各种配合要求或公差数值、表面粗糙度、材料和热处理及其他技术要求;4测量零件各部分尺寸;5注意基准是否完好;6细长轴应妥当放置,防止测绘变形。3.十、粘接工艺:1不受材料限制2粘接温度不高3不破坏原强度,不易产生局部应力4工艺简便,成本低,便于现场修复5胶缝有密封、耐磨、耐腐蚀和绝缘等特性。4.十一、齿轮测绘步骤:1了解被修设备的名称、型号、生产国、出厂日期及生产厂家。2初步判定齿轮类别;3查找与主要几何要素有关的资料;4作被测齿轮精度等级、材料和热处理鉴定;5分析被测齿轮的失效形式原因;6测绘、推算齿轮参数及画齿轮工作图。5.十二、S1-s3/x=D/Ll/L=Y/xy=bl/De=a1-a3/26.十三、设置一个调整环,1计算总公差;2分配公差,TM=TΣ/(t√(λ)²Mi(n-1));3按向体确定组成除调整环公差;4计算上下极限偏差BMAΣ=ΣBMAi增-ΣBMAi减;5验算精度是否满足TΣ=t√(Σλi²Ti²);6验算超差率T’Σ=√(Σki²Ti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