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目录一、公司治理的含义…………………………………………………………………2二、公司治理的成本分析……………………………………………………………3(一)治理主体的交易成本…………………………………………………………3(二)第一类代理成本………………………………………………………………3(三)第二类代理成本………………………………………………………………3(四)治理结构的组织成本…………………………………………………………3(五)市场治理成本…………………………………………………………………3(六)服从成本………………………………………………………………………3(七)政府的治理成本………………………………………………………………4(八)制度摩擦成本…………………………………………………………………4三、公司治理成本的形成原因分析…………………………………………………4四、控制公司治理成本的措施………………………………………………………5(一)强化财务预算管理制度………………………………………………………5(二)良好的内部控制是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保证………………………………5(三)合理授权………………………………………………………………………5(四)加强董事会建设,强化监事会职能…………………………………………5(五)加强内部审计与财务监督……………………………………………………6(六)开展风险评估与监测…………………………………………………………6(七)加强监督评价与纠正…………………………………………………………6五、结束语……………………………………………………………………………7六、参考文献…………………………………………………………………………7浅析公司治理成本控制-1-1摘要:公司治理是现代公司制企业在决策、激励、监督约束方面的制度。涉及利益相关者之间在权利和责任方面的分配、制衡以及效率经营和科学决策。企业要想有长期效益,就只能从战略的高度来实施成本控制。换句话来说,不是要削减成本,而是要提高生产力、缩短生产周期、增加产量并确保产品质量。关键词:公司;治理机制;成本控制;公司效益随着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人们逐渐意识到企业价值或其经营绩效受到公司代理冲突和代理成本的显著影响。为了尽量避免这种冲突和减少代理成本,公司治理愈来愈多的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公司治理的目的在于保护投资人的权益不受到经营者的侵犯,使得经营者在维护投资人或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条件下保持公司的健康发展。而公司治理的具体体现就是公司治理机制。一、公司治理的含义公司治理是现代公司制企业在决策、激励、监督约束方面的制度。涉及利益相关者之间在权利和责任方面的分配、制衡以及效率经营和科学决策。公司治理是一组规范公司相关各方的责、权、利关系的制度安排,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制度构架。它包括公司经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整套关系。通过这个构架,公司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得以确定。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条件下,公司董事会的结构与功能、董事长与经理的权力和义务以及相应的聘选、激励与监督方面的制度安排等内容。狭义的公司治理问题实际上就是股东与董事会、董事会与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问题。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仅包括狭义的公司治理的若干方面,还包括公司的人力资本管理、收益分配激励制度、财务制度、企业战略发展决策管理系统、企业文化和一切与企业高层管理控制有关的其他制度。或者说是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为了股东、职员、顾客、供应商及提供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的利益而管理公司的制度或方法。即公司治理涵盖了企业为谁服务、由谁控制、风险和利益如何在各利益集团之间分配等一系-2-2列问题。它所界定的不仅仅是企业与其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企业与所有其他利益相关者集团(如雇员、顾客、供应商、所在社区等),统称为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制度安排的合理与否是决定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学者对公司治理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根据契约理论,所谓公司治理就是协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制度,涉及指挥、控制、激励等方面的活动内容。换言之,就是借以处理(治理)企业各种契约的那些制度。二、公司治理的成本分析(一)治理主体的交易成本。该成本是由著名制度经济学家科斯在1937年最早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企业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所发生的制度成本。是投入生产要素以外的成本,主要包括信息成本、商业谈判与缔结成本、自愿性监督激励成本与履约成本,而信息成本是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二)第一类代理成本(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代理成本方面主要由詹森与麦克林在1976年首先提出。他们将代理成本定义为必要的委托人(投资者)的监督支出与代理人(管理者)的担保支出以及剩余损失的总和。(三)第二类代理成本(投资者之间)。该类成本是投资者之间利益冲突所产生的代理成本,为区别于上类代理成本。所以称为第二类代理成本。该成本主要是由于各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例如,控制性投资者(如大股东)凭借其实际控制权,以合法或法庭难以证实的方式谋取私利,从而使分散投资者(小股东)的利益受损。因此,在这些公司中,基本的代理问题尽管依然存在于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但控制性投资者与其他分散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或代理问题却已显得更为突出与重要。(四)治理结构的组织成本。公司治理的组织结构是指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与经理班子以及职工代表组织等之间责权利划分的组织机构化设置与确认,治理结构的组织成本即为公司治理组织机构设置与确认以及确保这些权力机关得以正常运转所必须耗费的成本。(五)市场治理成本。一个完整的公司治理的市场体系涵盖公司-3-3控制权市场、产品市场、经理市场与声誉市场、债权市场以及一般劳动力市场,其要义在于:基于各类竞争性市场机制传导的压力与功能而相应地促进公司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激励相容。所以说,就单个公司而言。该成本即为市场治理体系对其公司所发生的成本总和。(六)服从成本。即公司为执行规章制度与法律条文与程序等所发生的成本。包括公司必须保存重要文件资料与档案、制作股票或股权证明、按规定格式分类制作账表、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在官方指定的媒体上按时发布各类相关信息以及向政府出示必要的汇报等活动中产生的成本。服从成本必须由治理主体与治理组织机构承担。(七)政府的治理成本。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层级秩序或组织,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维护公民的各项自由、生产公共品与再分配产权。为此。政府必须投入代理成本,亦即政府机构运行的资源代价,包括监督或治理政府内外情况的成本。但就公司治理而言,政府的治理成本仅指政府在制定公司治理法律法规体系、培育与完善市场治理体系以及在对公司的权益予以直接干预或接管等活动中发生的成本。因此,政府的治理成本只是政府的代理成本的组成部分之一。(八)制度摩擦成本。该成本并非是一项独立的公司治理成本,而是在既定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组合之下,公司治理成本因制度非兼容性问题而额外增加的成本总和。该成本的重要意义更大程度上在于概括制度非兼容性问题的后果。三、公司治理成本的原因分析公司治理机制的功能与目标是改善公司治理的效率并尽力实现公司治理效率的最优化,通常可以认为公司治理效益最优化即等价于公司治理成本的最小化。勿庸置疑,公司治理不可避免地要支付成本,公司治理特别是公司治理机制的设计及其功能的实现必须基于一定的成本耗费。充分支出公司治理的必要成本与尽力减少不必要的公司治理成本均是公司治理效率最优化实现过程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在解决公司治理问题时,首先是通过对公司内部的制度、机制、机构进行设计与调整来实现的。然而,现代公司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内部治理失灵。换言之。仅仅依靠内部治理,不足以很好-4-4地解决公司的发展问题。建立在市场作用基础上的公司外部治理。包括资本市场、商品市场、经理人市场等多种形式在内的各种市场。都能对公司行为产生影响,规范其运作。其中,作用最直接、联系最密切的就是资本市场,即: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结构。根据MM理论,如果不存在税收和其他市场缺陷,公司价值取决于其基本的获利能力和风险。换言之,公司的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而在其他假设相同,有企业税时,资本结构将对企业价值和资本成本产生影响。当负债率达到100%,企业的资本成本最低,同时企业价值最大。但是,当把财务危机成本和代理成本引入负债企业的资本结构研究中时,MM理论就会站不住脚。财务危机成本是指与企业财务危机和破产有关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之和。“破产威胁”会在股权分散的股份公司中对于提高经营者的经营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因为经理人不愿意看到破产。债务对于经营者行为具有约束力的事前保证作用。使得经营者在发行股票的同时也有发行债券的行为,以提高企业的价值,这既符合股东的利益。也使经营者从中受益;而债务使企业破产概率增加,从而为经营者带来发行成本。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种组织结构。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就要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员各自权力、责任和利益,从而形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公司治理模式以保护股东的利益为主,该模式下公司股权往往较为分散,机构投资者作用往往较大,所以该模式也被冠以股东模式、外部人模式或市场导向模式的名称。内陆模式强调以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为目标。利益相关者指所有受公司经营活动影响或影响公司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或社会团体,如股东、债权人、政府及雇员等。因此,该模式又称利益相关者模式。又因为该模式下的企业所有权较集中,机构投资者贡献较小,内部人控制较明显,该模式又称内部人模式。无论采用那种模式,都需要通过建立治理机制来达到企业的首要目标。因此,从治理机制的制定,实施,监督,评估,修改,再制定等一系列的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伴随着成本的发生,由此过程中产-5-5生的成本之和可以视为公司治理成本。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公司治理效率高低问题的实质在于在既定的公司治理环境及其变迁中,公司治理机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降低公司治理的成本并同时获得多大的公司治理收益,公司治理效率的最优化问题即在其它条件既定之下的公司治理成本最小化或公司治理收益最大化的求解。四、控制公司治理成本的措施(一)强化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一个健全的企业财务预算制度实际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良好表现,而财务预算管理的实施也将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建立科学的预算系统,能对企业集团进行整体规划,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有效地协调集团内部各层次、各单位的目标指向从而达到加强内部控制的目的。而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提高企业资源效率和经营效果的重要保障。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将企业关于结构调整、资源配置、重大投融资、技术改造等决策贯彻到日常经营活动中去,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适时调控。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企业用财务控制生产的最有效手段,也是企业实施财务管控(投资管控)模式的重要保证。(二)良好的内部控制是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保证。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会计信息对于契约的签订、履行和考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董事、经历的选择和考核都建立在会计信息的基础上。无论是大股东,还是主要依赖与“用脚投票”的中小股东,会计信息都是实现其对经营者有效控制的工具。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能够维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而不是维护某一类或少数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如果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留下的空间就会导致机会主义行为,有此可能演变为制约公司发展的阻碍。(三)合理授权。明确责任企业应根据经营活动的性质和重要性实行严格的职责划分和授权控制,使各部门、岗位、员工明确自己的权责,防止权力重叠,责任“真空”,做到既能保证经营决策有效运作、-6-6管理制度有效贯彻,又能保证权力制衡得到落实。同时建立授权管理控制体系,实现重大经营活动决策和执行程序民主化、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