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手足口病、布病、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培训•一、霍乱监测定义•㈠腹泻病例•每日排便三次或以上,且大便性状异常。•㈡疑似病例•具有下列三项之一者:•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泻,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脱水或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2.霍乱流行期间,与霍乱病人或带菌者有密切接触史,并发生泻吐症状。•3.出现无痛性腹泻或拌有呕吐,且粪便或呕吐物霍乱弧菌快速辅助诊断检测实验阳性的病例。•㈢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三项之一者均可视为临床诊断病例:•1.疑似病例的日常生活用品或家居环境中检出01群或/和0139群霍乱弧菌者;•2.疑似病例的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标本霍乱弧菌毒素基因PCR检测阳性者;•3.在一起确认的霍乱弧菌暴发疫情中,具有直接暴露史且在同一潜伏期内出现无痛性腹泻或伴呕吐症状。••㈣实验室确诊病例•具有下列两项之一者:•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样品培养O1群或/和O139群霍乱弧菌阳性者;•2.在疫源检索中,粪便或肛拭子样品检出O1群或/和O139群霍乱弧菌前后各6天内有腹泻症状者。•㈤带菌者•指无腹泻或呕吐等临床症状,但粪便中检出O1群和/或O139群霍乱弧菌。•㈥临床分型•1.轻型:仅有腹泻症状,极少伴呕吐,大便一天少于10次,大便性状为软便、稀便或黄水样便,个别患者粪便带粘液或血,皮肤弹性正常或略差,大多数患者能照常进食及起床活动,脉搏、血压、尿量均正常。•2.中型:腹泻次数一日10~20次,精神表现淡漠,有音哑,皮肤干而缺乏弹性,眼窝下陷,有肌肉痉挛,脉搏细速,血压(收缩压)儿童<9.33kPa(70mmHg),成人12~9.33kPa(90~70mmHg),尿量每日<400mL,脱水程度相当体重儿童为5%~10%,成人为4%~8%。•3.重型:腹泻次数一日20次以上,极度烦躁甚至昏迷,皮肤弹性消失,眼窝深凹,明显发绀,严重肌肉痉挛,脉搏微弱而速,甚或无脉,血压(收缩压)儿童<6.67kPa(50mmHg),成人<9.33kPa(70mmHg)或测不到等循环衰竭的表现,尿量每日<50mL或无尿,脱水程度儿童相当于体重10%以上,成人8%以上。•4.中毒型(干性霍乱):较罕见类型,起病后迅速进入休克状态,无泻吐或泻吐较轻,无脱水或仅轻度脱水,但有严重中毒性循环衰竭。•㈦霍乱暴发•在一周内,局部地区发生3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霍乱病例及/或带菌者。•四、全省常规监测•㈠霍乱病例的法定报告•1.病例的发现•各地医疗机构在霍乱流行季节(5月~10月)须按照有关规定设立规范的感染性疾病科(肠道门诊),应做好腹泻病人的就诊登记,对有霍乱疑似症状的病人应及时进行标本(粪便、肛拭子或呕吐物)的采集和检测;严格做到逢泻必登、逢疑必检,快检率不得低于10%),检测方法除使用传统的分离培养外,还可采用胶体金试纸条、制动试验、PCR等方法作为初筛。无检测能力的基层医疗单位,可采集标本送至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检测。•••2.病例的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控中心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等,发现霍乱病例时,应于2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通过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当地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并核实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直报,并及时填报实验室检测结果。•其它感染性腹泻、菌痢,报告时病例分型:临床。手足口病临床表现-1•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从最常见的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至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均可发生•潜伏期一般2~7d,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2003年泰安的调查,潜伏期最短48小时内,最长2周左右,平均3~5天。–感染后,病毒在肠壁细胞中增殖,由此进入血液,病毒自血流游离至受压部位组织中增殖,引起疱疹性病变。电镜下可见表皮细胞胞浆中有病毒颗粒,脑脊液中亦可见到.临床表现-2•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d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四部曲——主要侵犯手、足、口、臀部四个部位•四不像——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临床表现-3•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舌及两颊部,唇齿侧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d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一般无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预防控制原则-1•尚无特殊预防方法,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一是加强疫情监测,做好疫情报告。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理。–及早发现病人,及早隔离治疗患者,落实首诊负责制。–门诊日志登记详细、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规范完整(现住址、单位、是否住院)。–早报告,网络直报(认真仔细)。报告内容要全面。及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二是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传播规律。–个案调查,掌握了辖区范围内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流行强度、传播方式及发生发展趋势。–规范流行病学调查•住院病例个案调查率应大100%,门诊病例个案调查率应达60%以上。在病例个案调查时,要详细了解一般情况、流行病学接触史、发病就诊过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危险因素等情况。•个案调查要要工整、仔细,不得有漏项、缺项。所有个案调查表要有专人负责,每天录入EPIDATA数据库,对发现录入发现个案调查问题,录入人员要及时反馈给调查人员进行修订和完善。数据库每周更新后以电子表格逐级上报。•三是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控制措施,控制疫情蔓延。–⑴严格疫点(疫区)消毒,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包括对病家、四邻和所有密切接触者的家庭内的人畜粪便、病人呕吐物、痰液、衣物、被褥、餐具、玩具及饮水、地面等全面消毒;–⑵严格隔离病人,各级医疗机构在接诊病人时按肠道传染病防治原则隔离防护;在家治疗的患儿,居家隔离;或就地就近隔离治疗。•禁止患儿转入儿科病房,重点加强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流行的严重后果。–⑶全面开展健康教育,改善个人卫生习惯;•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洗手–⑷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三管一灭”工作,重点清理垃圾粪便。–⑸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保护水源,严防饮水污染。–⑹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的监督管理,实行晨检制,及时发现病人,预防原则3•四是医疗机构应加强预诊分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门诊输液设专门输液室,加强空气物体表面消毒。•五是规范采集标本,开展病原学检测,查明病因–及时采集脑脊液、双份血清、双份大便、咽试子等合格的体液标本,进行病原学分离和血清学检测,尽快明确病因。•医疗机构要对病例标本留样!•疾控部门及时接送、检测!•聚集性疫情是指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以上,但不足10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3例及以上,但不足5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暴发疫情是指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版)•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该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1-3周,平均为3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其它: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内。•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亚临床感染:常发生在高危人群中,占30%以上。四、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EHF)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广泛流行于亚欧等许多国家,我国为重疫区。•病原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流行病学(一)宿主动物与传染源据国内外不完全统计有170多种脊椎动物自然感染汉坦病毒属病毒。我国发现53种动物携带本病病毒,主要是啮齿类如黑线姬鼠、大林姬鼠、褐家鼠等,其他动物包括猫、猪、狗、家兔等。在我国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林区则是大林姬鼠。由于患者早期的血和尿中携带出血热病毒,虽然有个别病例接触后感染本病.但人不是主要传染源。•(二)传播途径本病传播途径有以下5种。1.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2.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和胃肠粘膜而感染。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而感染。4.母婴传播孕妇感染病毒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5.虫媒传播有报道寄生于鼠类身上螨虫具传播作用。•(三)流行特征1.地区性主要分布于亚洲,其次为欧洲和非洲,美洲病例较少。目的世界上31个发病国家和地区中,我国疫情最重。我国除青海和新疆外,其余29个省、市和自治区均有病例报告。目前我国的流行趋势是老疫区病例逐渐减少,新疫区则不断增加。2.季节性和周期性本病四季均可发病,仅有明显高蜂季节。其中黑线姬鼠传播者以11月至次年1月份为高峰,5—7月为小高峰。家鼠传播者3—5月为高峰,林区姬鼠为传染源者流行高峰在夏季。本病发病率有一定周期性波动,黑线姬鼠为主要传染源的疫区,一般相隔数年有一次较大流行。家鼠为传染源的疫区周期性尚不明确c3.人群分布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多。其他人群亦可发病,不同人群发病的多少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多少有关。•(四)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本病隐性感染率为2.5%一43%;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7—14d,以2周多见。典型病例病程中有5期经过。非典型和轻型病例可以出现越期现象,而重型患者则可出现发热期、休克期和少尿期之间互相重叠。(一)发热期发热:患者起病多急骤,发热常在39—40度之间,热程多数为3-7d,亦有达10d以上者。一般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少数患者以低热、出现胃肠道和呼吸道前驱症状开始。轻型患者热退后症状缓解,重症患者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全身酸痛、头痛和腰痛。少数患者出现眼眶痛,并以眼球转动时为甚。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一般称为“三痛”。多数患者可出现胃肠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或腹痛、腹泻。部分患者出现嗜睡、烦躁、谵妄或抽搐等神经精神症状,出现中毒性神经精神症状者多数发展为重型毛细血管损害主要表现:充血,主要见于额面、颈、上胸等部位潮红,称为“三红”。重者呈酒醉貌;眼结膜、软鄂和咽部充血。出血主要见于腋下和胸背部,条索点状或搔抓样瘀点,软鄂针尖样出血点,眼结膜片状出血。‘少数患者有鼻出血、咯血、黑便或血尿。渗出水肿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