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分细则13.(10分)①全公主已经与太子孙和有嫌怨(矛盾),就想预先奉承结交(孙亮),于是多次称赞孙亮之美,并把她丈夫的哥哥的女儿嫁与孙亮为妻。(5分)评分标准:共四句话,第一句2分,后三句话各1分。重点词“既”“隙”,“结”,“数”,“妻”。译错一处扣1分。“既”,译为“已经”“之后”均可。“隙”译为“矛盾”“不和”“嫌怨”等均可。“预”译为“预先”“事先”均可。“结”必须补充宾语且正确才能得分。“称”可译为“称赞”“赞美”“说”等。“美”可译为“好”“不凡”“美”“出色”“出众”等。最后一句虽然“妻”译对,但是语义错误,则该句不得分。②这就是费祎的性情宽厚简单,不提防细微之处,所以终究被投降之人郭循杀害。这难道不是凶兆在那里显现而灾祸在这里形成吗?(5分)评分标准:前三句各1分,最后一句2分。重点词“乃”、“细微”、被动句、“岂非……哉”、“兆”。译错一处扣1分。“宽简”可译为“宽厚、宽和、宽容、简单、质朴”等。“细微”为名词,如“细微的方面、地方”等。“卒”可译为“最终”“最后”“终究”等。“兆”可译为“征兆”“凶兆”“苗头”等。最后一句虽然“岂非……哉”“兆”译对,但是语义错误,则该句最高得1分。重点词出现错别字,则该点不得分!二、整体情况(一)优点:此题平均分为6.24分,整体来看,大部分学生翻译时能做到文通字顺,忠于原文,能够较好的译对句中的实虚词,能够关注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法,学生的得分情况较令人满意。这说明我们一轮文言文复习进行得扎实有效。(二)问题:此次丢分最多的点集中在1.“既”被漏掉或译不准确。2.不能补出“结”的宾语“孙亮”,或将“结”译为“了结”,文意不通。3.“夫之兄女”的理解有误,译成“丈夫的姐姐”“兄弟的妹妹”等。4.“为……所”译成“被……所”,出现病句。5.“岂非……哉”的翻译不准确,漏掉“非”“哉”。6.“兆见于彼而祸成于此”不能结合语境翻译。学优生重点词语翻译不准确,或出现病句,或者语境意识不强,不能根据上下文推断语句含义。学困生不能读懂原文,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胡乱翻译。三、具体情况分析(一)优秀卷卷面干净,落点准确。(二)问题卷1.重点词翻译不准确,堆砌词语,语境意识差。(2+3=5)2.漏点,字字对译意识差。(3+3=6)3.不理解原文,胡乱翻译。(0+3=3)4.对特殊句式关注不够,省略成分不能补出。四、复习建议文言文复习,应紧扣《考试说明》,由课内到课外,讲练结合,使学生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一)“抓基本”,回归教材,关注重点篇目(见附表)。熟读课文,口头翻译全文。(二)“精选题”,突破重点,提高复习效率。精心挑选训练题,精心设计训练题,精心评价训练题。精心挑选训练题就是指通过思考,用眼光去挑选那题型新、有深度、有创意的练习题。以近几年的省市高考题与模拟题为例则尤为典型;精心设计训练题是指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训练题,或短或长,或弥补不足,或巩固提高,使学生受到全方位训练,更全面地巩固所学知识;精心评讲训练题,不是简单的公布答案,而是要通过详细分析,讲技巧,讲方法,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三)“讲方法”,明确答题规律,提升得分率。给学生讲文言文知识的规律,讲综合阅读文言文语段解题的技巧。讲规律,即向学生讲解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等规律,被动句,判断句,否定句等常用句式和特殊句式特点的辨析,通假字五条规律,使学生对文言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并掌握。文言文内容分析题可采用翻译对照原文的方法,逐字逐句对照,并加以分析理解,就会发现命题者设计的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前后时间颠倒等错误选项,从而正确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与态度。诗歌鉴赏及名句默写阅卷情况分析一、评分标准14.(8分)(1)静坐默然(无语)——想热情交流(心动欲语)——心灵相通(揣想心意)——坦然相忘(坦然无语)评分标准:凡答出感情变化的,三点4分,两点2分,一点1分。感情的意思大体对、符合诗意、能解通即可,不必拘泥于答案。语言多少不作要求。审题错误,不是答感情,答成动作或其他方向的0分。“殷勤”理解为“讨好”之类的按错误处理。(2)该诗语言平淡质朴(清新自然、浅近平易)。运用“静坐”“心动”“相忘”等不饰雕琢的语言,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微妙变化,于平淡之中透出诗人那份率真、淡泊的心境(塑造了清净、淡泊、率真的形象)。评分标准:语言特点1分,分析2分,情感1分,意思对即可。按点评分。语言特点用一个双音节词概括也可以得分。分析角度必须是语言角度,用词、手法等皆可,也可以与陶渊明的诗句进行比较分析,举例(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句内容)1分,结论1分。情感说成是隐居生活的悠然自得也可以得分。15.(6分)(2)题干中强调“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所以答案为“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更多的是“琵琶女”与作者类似的身世经历以及后来所演奏的音乐中的情感力量造成的,因此定为错误答案。三、问题卷及解析1)没有掌握“殷勤”的古今异义情况,理解成了“讨好、献殷勤”扣1分,又影响到对颈联的理解错误扣1分。(2)分析不是从语言角度,而是从诗人的身世背景上进行探讨,也没有结论,扣2分。(3)“乐知”“惟见”是典型错别字。(1)对诗句理解完全错误。(2)对题干中后人对归子慕的评价完全忽视,导致审题上的失误,答案没有章法。最后对情感的理解没有依据诗歌内容,而是对注释进行了过多的解读,造成失分。四、板块复习建议1、“读懂诗歌”是诗歌鉴赏的根本,再多的答题技巧和套路如果没有这个根本的承载,也不可能转化为分数。我们知道,古典诗歌用文言来呈现,所以文言基础知识的充实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本次测试集中反映出学生读诗歌不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运用,用现代汉语语义解释诗句中的文言词汇的现象比较普遍。比如将“客”解为“客人”,再进一步错解为“朝中重臣”,在错误的思路上思接千里了。再比如“殷勤”理解成了“讨好、献殷勤”,“谅”理解成了“原谅、谅解”,“何害”理解成了“为什么要伤害”。建议引导学生在读诗解诗时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运用,一定避免用现代汉语语义解释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汇。2、复习的知识点不能留死角。第(2)小题考查诗歌的语言风格,为了降低难度,命题中用后人评价的方式提出“陶渊明”,多数考生能够较好的理解其语言风格,但从整体作答来看平日训练不系统的问题比较突出,答题没有思路。比如不知道单独概括语言风格,不会举例分析,不知道还要答感情。3、名句默写比较明显的反映出复习不全面,《论语》的复习有些学校是缺失的,本次考查的这句是很典型的,但出问题很多,“知之”“好之”“乐之”的“之”写成“知”。建议对高考考查范围内的《论语》《诗经》《孟子》的复习落实于平日积累。要认真研究新的考查形式,引导学生重视研究题干的陈述与名句的对应,不可张冠李戴。比如第(2)小题,写成“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第(3)小题写成“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没有注意题干中“以物自比”的提示。语言运用题阅卷情况分析一、评分细则及典型卷分析16.(4分)第①句.1分答“内容丰富多样”、“种类繁多”、“取材多种多样”……(只要合理可给分)第②句.2分扣住“春秋”(或季节)、“版制”、“质量”“需求”这四个要点,答对两处给满分,答对一处给1分第③句.1分答“除了以上(三大年画)生产基地外”也可(关键词是“地”、“地方”或“生产基地”,也可以用“此”代替。最简单的衔接是“另外”“除此之外”“不仅这些地方”)存在问题:1.不能照应前后,或者照应不全。17.(4分)1.每个分句1分,必须是单句。2.顺序:第一句必须放首句,其他三句顺序不做要求。(第一句顺序不当扣1分)3.4个分句主语有重复,不扣分。(如:第二句也可写成“《书摘》秉承了……的宗旨”4.若4个分句没用序号隔开,用了逗号或分号标志清楚,不出错,也给分。存在问题:没有注意逻辑问题。18.(4分)1.每点2分,符合意思即可2.图表要点要齐全(缺要点扣1分)3.表述顺序要正确(顺序不当扣1分)示例缺要点:读大学或职高,毕业后到公司发展,成为知识人士或通过技术去城市发展(缺“就业”一词或换成了别的说法,扣1分)顺序不当:读大学或职高,以知识人士或技术人士去城市就业,从而进入城市(“就业”一词顺序不当,扣1分)存在问题:1.要素不全2.顺序不当二、板块复习建议本次考试中,语言运用题平均分8.9分,学生经过一轮复习,做题的大框架已经搭好,能有意识去规范答题,这是可喜的一面,我们的辛苦付出有了初步成效。但依然存在很多细小的问题,所以,接下来的复习,我们要在细致上下功夫。1.教会学生细致审题,向题目要1分。例如16题“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在这个题目中,“语意连贯”已经包含了“逻辑”的问题,再次单独提出,就是考察重点。1、2处考察总分关系,3处考察承上启下。尤其是3处,“承上”的这个“上”到底是什么,还要学生分析清楚前文的逻辑层次。再例如,17题“把下面长句改写成四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9/20变原意。”学生抓住“长句、短句、四个”这样的关键词,优秀学生可能得满分,可不少学生只能得2——3分,我们重点是要帮这部分学生提分。“语意连贯”也是极重要的一个词,要连贯,就要遵守中心一致原则,学生答题就不会出现主语变成“光明日报报业集团”;要连贯,还要重视逻辑,学生排句时就会安照“主办、宗旨、特点、成就”这一常规的逻辑来介绍。“增删个别词语”也是增分的重点词语。到底什么样的信息是可增删的,我们要向学生讲明。在这个题中,很多同学把“综合性大型社科文化”删掉了,这是刊物的性质,是重要信息,不可删。可增删的是一些助词、介词等,名词、动词、形容词往往不删改。再如,18题“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准确”隐含“要素全面”这一信息,如果要素不全,何谈“准”字?如果不按流程图示的步骤,怎能“连贯”?即使读起来很通畅,那也只是“伪连贯”,不能算是完成要求。所以,在二轮复习里,语言运用教学训练都要在审题上的下苦功夫,从题目中读出考点,读出答题的方向,读出解题的思路,读出规范步骤,读出要点的分数。2.指导学生更细致地规范答题,向规范要1分。举例来说,17题长句变短句,我们给学生规范的步骤是先找主干。这个步骤学生都掌握了,但很多学生依然失分,为什么?我们的规范训练做得不细致。主干句是“《书摘》杂志是刊物”,可在长短句中,表明“性质”的词也划在主干句里。3.以“变式训练”的方法指导学生对答题的细节处进行辨析。比如,16题3处填写,既要总结前面的内容,又要引起后面“地”“生产基地”,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可以把最后一句改为“每到过年,人们在厅房总喜欢悬挂老寿星、紫微星、福、禄、寿等。”通过比较,学生能清楚地区分“产地”与“寓意”的区别,就能更准确的把握内容。再如18题,很多学生都能把要素写全,可是因为不能根据箭头规范答题导致失分,要指导学生认识到“箭头”的作用,我们可以来做“变式训练”,把“箭头”换成“连线”,那么,“读大学或职高,以知识人士或技术人士去城市就业,从而进入城市”这种答法就是正确的。现代文阅读阅卷情况分析一、评分细则本次考试所选小说,情节简单,语言生动,没有阅读障碍。四道试题,命题角度分别为景物描写、情节设计、语言赏析(主要涉及人物刻画手法)、主题挖掘,对考生来说都不陌生。19.结合上下文,请简要分析第6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答案示例:①写出当时雪下得很大的情景,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2分);②烘托人物痛苦、无助的心情(2分)。③为下文写母亲在桥头站成了雕塑的情节做了铺垫(2分)。(任二点即可)【评分细则】①渲染了一种悲凉/凄凉/的气氛②烘托人物痛苦、无助/茫然/沉重/伤感、无奈的心情③为下文写母亲在娘在雪中艰难的望儿子/娘在桥头被大雪覆盖全身做铺垫或引出下文娘浑身是雪等儿子的情节也可说明:①做铺垫的情节必须概括准确②仅答套话、术语不得分③每点2分,答出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