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历史沿革:莱阳农业学校(1951—1958)1951年6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创办了莱阳农业学校,设农作物和果树蔬菜两个专业。是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最早创办的两所中等农业专科院校之一,为国家农业部重点中专学校,隶属山东省农业厅领导。莱阳农学院(1958—1963)1958年8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改办莱阳农学院,设农学、园艺、牧医、植保4个系,开设农学、果树、畜牧兽医、植保四个专业,分设本科班和专科班,隶属省地两级领导。校址由莱阳城南迁至城东原莱阳地委旧址。即墨农业学校、即墨畜牧学校、青岛农业学校、烟台畜牧兽医学校、崂山郊区农业技术学校于1961年先后并入莱阳县农业学校。莱阳农业学校(1963—1976)1963年9月,山东省人民委员会贯彻执行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决定停办莱阳农学院,与莱阳县农业学校合并改办莱阳农业学校,设农学、果树、畜牧兽医、会计统计、农机等5个专业,隶属烟台行署领导。1968年9月,山东省社会主义劳动大学二分校并入我校。莱阳农业大学(1976—1978)1976年5月,经山东省委批准,在莱阳农业学校的基础上,改办莱阳农业大学,设农学、园艺、农机、畜牧兽医、水利等5个系,在校生1200人,教职工555人,其中专任教师177人。隶属烟台地区领导。莱阳农学院(1978—2007)1978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莱阳农业大学改办莱阳农学院。1997年5月,学校顺利通过了国家教委组织的教学工作合格评价,获得“优秀”。1998年6月,取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首批设立作物栽培与耕作学、果树学两个学位授予点。2001年10月6日,学校隆重举行建校50周年庆典。2001年7月18日,青岛校区举行奠基仪式。8月22日,青岛校区首期工程开工建设。2002年7月,首批3000名学子入住青岛校区。2002年9月19日,青岛校区落成暨2002级新生开学典礼隆重举行。青岛农业大学(2007—)2007年3,4月,经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办学地点由山东省莱阳市变更为青岛市城阳区。以此为标志,学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学校提出了“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的办学思路,开始向高水平多科性大学迈进。2008年5月18日,学校举行揭牌仪式。建校以来已为社会培养全日制毕业生56000余名。目前,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农科特色鲜明,农、工、理、经、管、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设有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园林园艺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化学与药学院等14个教学学院和1个体育教学部,另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合作社学院、中加商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海都学院(独立学院)。举办58个本科专业,拥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2.2万人,硕士研究生1200余人。学校拥有青岛和莱阳两个校区,占地3337亩,校舍建筑面积108.9万平方米,图书馆纸质藏书172.5万册,国内外期刊10727种,电子图书16160GB。党建与思想政治建设:德育工作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先,德育为首”的办学理念,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创新,逐步构建起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具有特色且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德育工作格局。德育工作基本理念:德育首位观、人才质量观,学生主体地位观德育工作思路:把握方向,明确目标;转变观念,理顺关系;拓展空间,构建体系;狠抓落实,重点突破。2005年4月,我校女子大学生冲锋枪方队在青岛市防空演练阅兵式上荣获第一名。大学文化学校在开展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实际,以人为本,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建设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四队一团,盛开校园文明建设“奇葩”为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不断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组建了“四队一团”(国旗护卫队、女子民兵连、青年志愿者先锋队、大学生校园文明督导队、大学生文明礼仪宣讲团),分别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大学生爱心奉献教育、大学生基本规范教育和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导、示范和督导作用,努力推动校园文明建设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两大文化节,力搭成长成才大舞台以“弘扬先进文化,倡树时代新风,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积极搭建校园科技文化活动舞台,定期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和“大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活动。教学工作师资力量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27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72人,副高级职称409人,博士291人,硕士735人,博士占25.2%,硕士以上的占80.3%。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人,山东省教学名师6人,博士生导师22人。人才培养定位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团结奋进,勇于开拓,形成了“矢志三农、勤奋求实、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学校在1997年原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和2007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均获得“优秀”。教学改革与成果“十五”以来,承担省部级以上教研教改项目70项目,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试点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基础学科建设专项资金资助课程9门,省级试点课程4门,升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教学团队3个,2001年以来,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4项。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为山东省第一个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硕士点,现有三个研究方向: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与创新、园林植物栽培与应用、园林植物种植设计。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本科专家刘庆华教授作为组委会专家组副组长,组织筹划齐鲁园、牡丹园设计及参展项目,为山东省获得金牌第一作出重要贡献。蔬菜学:蔬菜学学科现有蔬菜种质资源创制与育种、蔬菜生物技术等三个研究方向。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成果奖励三项,出版教材专著10余部。“菜红一号番茄”“菜椒六号”干椒作物育种作物育种学科是我校设立最早的学科之一,现有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种子质量控制、种子分子检测等研究方向。(1)高产优质大花生“齐鲁11号为中国北方油料作物生产作出重要贡献,呈显述教授主持选育,是北方化生产区三大主推品种之一。(2)专用花生新品种创制技术研究与应用解决了花生远远杂交不亲和的世界性难题,该成果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王晶珊教授是主要的完成人之一。(3)玉米新品种培育:推广面积大,经济效益显著。已培育H21,1092等一系列有两玉米自交系,优育了通过省级审定的鲁玉4号、鲁玉8号、鲁玉10号、鲁玉16号、菜农14、LN1、LN3等高产、优质、高抗杂交种7个。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其他省部级奖励12项。临床兽医学近十年主持或参加国家、省、厅局级科研项目43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已有9项获奖,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成功研制WAB生物黏合剂广泛应用于医疗外科技术。该成果于1991年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成功研制灭活疫苗,在全国推广使用。该成果2008年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优化生产工艺,成功研制了PRRS灭活疫苗(SDI株),获得农业部顺时生产文号,并在全国推广使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项。基础兽医学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138篇,其中SCI期刊收录20篇。植物营养学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艺术学动画短片《西厢记》2009年获得“美猴奖”提名,是山东省唯一入选的动画作品。国画《秋草故国》荣获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优秀奖。十集科普动画片《轻轻松松看奥帆》荣获山东省第十一届电视艺术节“牡丹奖”动漫类一等奖。信息与计算机学获2006年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出版教材5部。作物栽培学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攻关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成果1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1等奖1项。花生高产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该项目荣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4年,黄淮海平原玉米高产栽培理论及技术研究项目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学质量2000年,同宿舍“七姐妹”考取硕士研究生,被中央电视台等国内近百家媒体报道。招生就业2002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招生范围现已扩大到全国29个省(市、区),近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百分之九十以上。科技创新上世纪70年代,我校首创全国北方小麦亩产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荣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80年代,首创全国夏玉米亩产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90年代,我校再创夏花生亩产过800斤记录和旱地小麦亩产过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新世纪,我校科技创新接连取得突破,成功研制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生物农药,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无公害产品的生产和绿色农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克隆牛技术创新研究与生产开发相结合,建立了产业化养殖模式。近6年来,先后获3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克隆牛技术的研究—成功培育我国首例和第二例健康体细胞克隆牛我校教授主持的“克隆牛技术的研究”项目,与2001年11月3日和11月6日分别获得了我国首例和第二例成活健康的体细胞克隆牛“康康”和“双双”。成果发明了“点击去核法”,改进胚胎培养系统,提高了体细胞的冷冻保存温度,整体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个别技术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2001年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体细胞克隆牛繁殖机能检测及胚胎移植及胚胎试验研究,该项目首次应用玻璃化冷冻保存技术对体细胞克隆牛超排胚胎进行冷冻保存,与200319月8日获得世界首创冷冻体细胞克隆牛胚胎移植犊牛“蓓蓓”。人工模拟银杏杀菌剂研究—项目支持人孟昭礼教授在国内外首次采用人工模拟技术,合成系列仿生农用杀菌剂。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我国生物农药的空白,获得了6项国家发明专利。“邻丙稀基苯酚的合成方法及用途”项目,荣获山东省第7届专利奖发明奖金奖。2003年12月。“山东苹果砧木资源研究”项目,或国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1985年国家级科技奖励表小麦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山东苹果砧木资源研究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1985长毛兔优良品种育选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2003高产优质花生新品种—鲁花11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1999“银果和银泰”农用杀菌活性的发现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2003用花生新品种创制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2007花生高产高校栽培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2008省部级一等奖成果名称种类级别时间1029玉米自交系山东省科技大会奖1978莱阳梨新品种—中香梨的育成山东省科技大会奖1978生物组织黏合剂的研制与初步应用山东科技进步奖一等1991黄淮海平原玉米高产栽培理论及技术研究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1994山东省100万亩旱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农业部“丰收奖”一等1995长毛兔优良品种选育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1996高产优质花生新品种—鲁花11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1998人工模拟银杏杀菌剂研制及应用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2001克隆牛技术的研究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2002王龙鹅(豁眼机)品种选育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2003灰树花发酵多糖提取及药理作用研究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2003体细胞克隆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