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机器人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基本规范一、术前护理(一)做好健康教育,让患者主动接受这种手术方式,积极配合治疗,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二)常规行肺功能检查,拍胸片或CT检查病人有无胸膜炎、肺炎、肺结核等肺部疾病。(三)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的锻炼,练习有效的深呼吸、咳嗽、咳痰等。(四)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需要经股动脉、静脉插管来建立体外循环,术前常规行股动脉、静脉插彩色多普勒检查,排除血管畸形,并注意保护该处血管,禁止在此部位进行穿刺。(五)做好其他术前常规准备。二、术中呼吸道的管理(一)术中无论采用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左肺单肺通气还是单腔气管插管,右侧的人工气胸导致右肺长时间塌陷、萎缩,致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大量消耗,易造成肺不张和低氧血症,以及肺部的炎症反应,手术中定期或升主动脉开放前,不同程度的膨胀右肺,可以有效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二)单腔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采用高频率、低潮气量通气模式,保持足够有效的分钟通气量,能满足机体需要,血氧饱和度达到97%即可。三、术后护理(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患者回ICU后,连接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控制心率在60-100次/分,平均动脉压60-80mmHg,中心静脉压5-12cmH20o严格控制血管活性药物泵入的速度,根据血压及心率的变化进行调节。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时纠正低钾血症,防止发生心律失常。严格控制液体的入量,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二)呼吸道的管理促进病人呼吸功能的恢复是手术后管理的主要目标。1.呼吸机的管理手术中麻醉多采用高频率、低潮气量通气模式,手术后在保持分钟通气量的前提下,适当加大潮气量采用低频率、高容量通气模式,以纠正手术中通气对血气的影响,对肺功能的恢复也有良好的辅助作用。手术后呼吸机辅助PRVC通气模式,能保持高容量通气时气道压在较低水平,预防气道压力过高造成的肺损伤,Fi0240%,潮气量每公斤体重12一15m1,呼吸次数10一18次/分,Fi0240%,PEEP2-6cmH2O。回ICU后10分钟内检查动脉血气分析,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PEEP对于手术后肺部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和预防肺不张有明显的作用。应特别注意气道压力的变化,如气道压过高应警惕是否有气道梗阻、大片肺不张的发生,心影及肺部情况。密切观察胸廓活动度,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避免分泌物在管腔内浓缩形成痰栓,将管腔堵塞导致肺不张。吸痰时要及时进行膨肺,氧气流量一般为6一10L/min,膨肺时潮气量控制在20一30m1/kg,压力控制在35一45cmH20,防止因吸痰时间过长、吸引压力过大等因素人为地造成肺不张。如气道压过低,应注意是否发生张力性气胸。行床边拍胸部X线片了解胸部情况。拔除气管管后取半坐卧位,严密观察呼吸情况,监测血氧饱合度、采用胸部物理治疗的方法进行胸部护理,鼓励患者深呼吸及有效的咳嗽。3.超快通道麻醉后呼吸道的管理超快通道麻醉即为患者在手术室直接拔出气管插管。回ICU后宜采取低半卧位,,注意观察患者神志和肌力的恢复是否一致,如患者神志不清或肌力较差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做好再次插管的准备,神志清楚的患者,做好心理护理,鼓励患者自主、有效的咳嗽,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胸部物理治疗的方法进行胸部护理,避免二次插管。4.复张性肺水肿的预防由于肺较长时间塌陷,一旦复张有时会出现复张性肺水肿,病人表现为血氧饱和度低,术后2小时、24小时常规胸部X线拍片,了解肺部情况,手术中、手术后常规静脉应用速尿lmg/kg及甲强龙0.5mg/kg,可有效预防复张性肺水肿的发生。5.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手术结束通过胸壁右手操作孔置入胸腔闭式引流管1根。此孔一般在第六肋间的腋前线与锁骨中线之间,位置偏高,术后放置的引流管易与胸壁形成一个较小的孤度,因此,非机器人全胸腔镜手术后规范的胸腔闭式引流护理非常重要,患者全麻清醒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均采取床头抬高300-450半卧位,严密观察引流管内有无气体溢出、水柱搏动情况,同时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病情平稳后取坐位,利于呼吸及保持引流管通畅,鼓励病人有效的咳嗽、咳痰,早期活动,年龄较小的患儿指导吹气球锻炼肺功能。6.股动脉、静脉的护理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需要经股动脉、静脉插管来建立体外循环,有可能会损伤股动脉、静脉血管,术后要注意观察双下肢肢体的颜色温度是否一致,穿刺部位有无肿胀以及动脉搏动情况,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7.康复指导患者全麻清醒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可协助进行床上活动,术后第1-2天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后即可下床活动,以促进心肺功能的恢复,增强食欲,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