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读书报告姓名:闫鑫学号:2007150073课程名称:公共管理专题指导教师:雷平日期:2015年11月17日《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读书笔记一、概念理解NGO概念的产生与中国化:NGO一词是英文“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的缩写,汉语直译为“非政府组织”。在海外,NGO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目前,NGO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和影响已经比肩政府和企业,它正在成为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领域的第三支柱。在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流话语的国际文献中,NGO常常指的是发展中国家的民间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它们强调的主要是这些组织同发展中国家较多存在的集权政府的区别,从而带有更多的政治方面的含义。在我国,1995年北京召开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简称“世妇会”)时,国际上的许多妇女NGO来到北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怀柔非政府组织国际论坛。从那时开始,媒体和广大公众开始关注这个概念。NPO概念产生的背景:NPO一词是英文“Non-ProfitOrganization”的缩写,汉语直译为“非营利组织”。这个概念的产生晚于NGO,大致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之后兴盛于全球。这种组织形态最早于17世纪便存在,是应生于工业革命中出现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其后伴随着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因而它也具有丰富的西方文化和社会体制的背景。“非营利组织”这一名称本身就映射出其背后隐含的前提假设:先它而存在着另一种组织形态——营利组织,或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由此可知,非营利组织是一个基于市场经济、政府与企业部门严格分工、独立的企业等背景下出现的概念,它的存在和特征是与市场经济的进程和营利部门(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非营利组织的出现被理解为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产物。总体来说,NGO和NPO是从不同角度来说明社会团体的性质,这两个概念都是中国近年从西方引进的,对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概念的解释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性的看法。许多美国人喜欢用NPO一词;联合国的各种文件在内和其它许多国家的官方文件里使用最多的仍然是NGO一词。中国传统文化往往把这两类组织称为公益组织或慈善组织,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2条规定,NPO、NGO和社会团体三者内涵互相交叉,业内人士认为没有本质区别。二、主要发现(一)一个重要的经济力量1.一个1.1万亿美元的产业2.世界第八大经济大国3.超过了最大的私营公司的就业人口4.名列许多产业之前5.志愿投入6.宗教力量(二)国家或地区间在规模上差异巨大1.在多数发达国家的规模较大2.若包含志愿者则差异更大(西欧是志愿性和非营利部门最发达的地区)3.美国主导神话的破灭4.志愿者的影响5.宗教活动的影响6.政府社会福利支出与非营利规模(三)福利服务占主导1.在三个领域内集中了三分之二的就业人数:教育30%;卫生保健20%;社会服务18%。2.包括志愿者后模式变化3.不同地区的显著变化4.五种类型5.包括宗教活动,这些结构类型不会有根本变化(四)多数收入来自会费和公共部门,而不是来自慈善事业1.慈善事业的支持有限2.依靠会费和公共部门的支持3.不同国家有所不同4.不同领域有所不同5.包含志愿者的收入结构6.包括宗教活动有适度变化(五)重要的就业渠道1.非盈利就业增长和总就业增长2.非营利对就业增长的共享在西欧特别明显3.卫生保健和社会服务是非营利就业增长的主要源泉4.平淡的私人捐赠5.市场化三、结论与启示以上内容都显示出了非营利部门是构成整个世界多元社会的规模宏大、高度活跃的组成部分。这些机构不仅能够满足人类的重要需求、而且组成了一支重要的、蒸蒸日上的经济力量。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一部门在各地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因此,没有一套适用于所有地方的机制。针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非营利部门的发展状况也需要分别讨论和研究。四、非营利组织在中国成长剪影非营利组织或非政府组织的称谓是近年来的舶来品,但中国从事公益的人和组织却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延绵不绝。上世纪初到1949年,中国存在六类民间组织:行业协会、互助与慈善组织、学术性组织、政治性组织、文艺组织、会党及其他秘密结社。改革开放以来,非营利组织在中国得到长足发展。(一)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国内国际因素美国学者萨拉蒙认为,非营利组织的存在大致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历史原因,即国家形成之前人们的自愿集结的传统,二是市场缺陷,三是政府缺陷,即作为公共物品提供者的政府机制的呢在局限性。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日渐完善。国际上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已趋于成熟,中国此时不仅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也学习它们先进的社会管理经验。(二)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就业、收入与活动领域以2006年和2007年为例:(非营利部门)当年职工人数分别为419.9万人和456.9万人,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0.55%和0.59%;年收入分别为635.9亿元和1343.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3%和0.54%;到2007年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活动领域有14类:科技与研究、生态环境、教育、卫生、社会服务、文化、体育、法律、工商服务、农业及农村发展、职业及从业组织、国际及涉外组织、其他,近半数在教育、卫生、社会服务,在法律、生态环境和宗教领域活动的少。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其数量、规模、自身质量都远远不及国外。(三)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1.大量非营利组织“官办化”特点突出,“政府化”倾向明显。这是计划经济时代思维方式、做事方式的遗留,人员编制、资金来源,都由政府统管,不仅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也致使我国的非营利组织没有自己独立的人事任免权和收入安排权,社团活动效率低下。于是,社团与事业单位形异质同,与真正的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形同质异。2.有的非营利组织的成立没有经过法定程序,没有明确的职能、目标和责任。有的社团企业化,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形成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运行机制,有的甚至跟黑恶势力相勾结,如果它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将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3.缺乏科学管理,公信程度偏低。有的社团与事业单位争夺资源和服务领域,低水平重复设置,有的地方社团巧立名目非法变成全国性社团,有的甚至打出“义卖”、“义演”的旗号,大行骗术,给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4.非营利组织自身发育不完善。会员较少、自创性收入缺乏,且国家财政补贴有限,导致活动经费匮乏,经常面临财务窘境,同时面临财务管理不善的问题,有的非营利组织成了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甚至是非法利益最大化的保护伞。(四)举例说明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鹤童老年福利协会。它是在天津鹤童老年公寓的基础上登记注册的老人护理院的专业营运管理机构。从1995年至今,鹤童五年迈出了三大步,分别在制度化建设、专业化管理、集团化运营三个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鹤童拓展社会捐赠,培育以人为本的非营利机构发展机制能够广泛吸纳国内外社会养老资源,包括无形的志愿者人力资源来抵偿一部分经济成本,能够有效的动员公民参与其中,集公益性、创造性、服务性、灵活性、多样性和竞争性于一身,这大大降低养老问题的社会成本,有政府、企业、个人行为无法替代的优势。“中国母亲”胡曼丽收养孤儿办中华绿荫儿童村。收养孤儿的胡曼丽在2001年有“中国母亲”的光辉形象,然而有人说胡并非真爱孩子,而是以孤儿的名义聚敛钱财-----调查由此开始,胡将慈善捐款当做自家的钱,自恃手中有几十名孤儿而罔顾政府的管理和社会监督。胡曼丽拉大旗作虎皮,美国妈妈联谊会委托胡购买救灾物质,她从中牟利几十万;她将孩子当成了道具,只在来了人才将孩子抱在怀里,而且在晚上将白天不得不捡回来的她觉得不好孩子扔掉。五、总结中国非营利组织应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运而生而迅速壮大,它是公民社会的重要标志。主流的非营利组织由于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如妇联、残联依然带着浓厚的官方背景,但源于民间的非营利组织正蓬勃发展。由于社会制度、社会心理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转型带来的道德滑坡,也由于非营利组织自身发育的缺陷,它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它促进公民社会的形成,在提供多种社会亟需的公共产品方面,特别是为特殊需要人口提供服务方面,已经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这个政策导向为非营利组织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只要政府加强制度和政策方面的引导,非营利组织通过自身的努力,一定能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