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变化中的缅甸中国准备好了吗?陈凡坤2013年,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最关注的地区热点莫过于钓鱼岛争端、朝核问题以及南海争端。处于中国西南的东南亚小国缅甸,许多中国人甚至不能完全指出它所在的地理位置,大部分所了解的基本上局限于缅甸动荡的政局和民族武装冲突,而对于世界大国当前和未来在缅甸战略考量和博弈知之甚少。从地理位置上来讲,缅甸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缅甸东北与中国毗邻,西北与印度、孟加拉国国接壤,东南与老挝、泰国交界,西南濒临孟加拉国湾和安达曼海。它就像一座“战略桥”连接着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并且扼守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是“核心地带”与“边缘地带”的连接点,也是海权与陆权的交汇处。缅甸还拥有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人力资源、旅游资源、农业资源和水电资源,又处于连接南亚、东南亚经贸往来的关键位置,具备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缅甸的锡、钨、锌、铝、锑、锰、金、银等矿藏储量非常丰富,石油和天然气在内陆及沿海均有较大蕴藏量,其中,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21亿桶,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为2.54万亿立方米,后者居世界第10位。随着全球经济和战略重心东移,亚太经济持续成为拉动世界经济恢复和增长的主要区域,各大战略力量依托亚太、博弈亚太的趋势明显。中国的崛起、美国“重返亚太”、日本谋求大国地位和右倾化、印度东向政策等因素影响,缅甸必将或已经成为美、中、日、印大国新的战略博弈之地。美国“再平衡”战略的重要支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感觉到了自身力量正在逐渐衰落和处理国际事务中渐感力不从心。而处于亚洲东部的中国却在不断崛起,对其全球和地区霸权构成了巨大的潜在威胁。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宣布美国将要调整战略重返亚洲,美国的对外政策的军事和政治重心将要投放到亚太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地区。2012年以来,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己由动员造势转向实质性推进,加快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平衡亚太新兴力量的增长,“管控”中国发展的影响,抓住和分享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活力,保持其亚太主导地位,进而巩固其全球霸权。处于东南亚地区中心的缅甸,自然成为美急需拉拢的对象。就在美国宣布“重返亚洲”2009年,曾经被美视为“邪恶国家”的缅甸与美国开始有了实质性的接触和交流。8月中旬,美国参议员韦伯访问缅甸,受到丹瑞的接见。9月26日,美国允许缅甸总理吴登盛访美并出席联合国大会。11月3日,美国助理国务卿坎贝尔率领首个高级代表团访问缅甸。11月15日,缅甸总理吴登盛与奥巴马出席了在新加坡举行的美国—东盟首届峰会,实现了两国首脑首次会面。2011年3月,缅甸总统吴登盛上台,结束了军政府长达20年的统治,开始大力推行政治经济改革。而缅甸的这种变化,是美国求之不得的,进一步刺激了美国意欲把缅甸作为“再平衡”战略重要一环加以考量。之后,美缅关系急剧升温,高层政治接触的级别和密度更是显着提高。2011年11月31日,希拉里对缅甸进行了“历史性访问”,这是50多年来美国国务卿对缅甸进行的首次正式访问。2012年9月,缅甸总统吴登盛访美,这是46年来访美的缅甸最高领导人。2012年11月19日,连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对缅甸进行的历史性访问,使其成为首位在位期间出访该国的美国总统。美国这么急于改善与缅关系,源于其亚太战略的需要,出于在亚太地区围堵中国,削弱中国在该地区影响力以及离间中缅关系的需要,既有政治利益,也有经济和军事利益,可谓“一箭多雕”。美国拉拢缅甸,是希望在亚洲特别是在东南亚国家建立一个所谓的民主发展样板,以推行美国价值观,展现美国的“巧实力”,巩固其在全球的领导地位,进而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制衡中国在东南亚影响力。而当前缅甸正在推进的“民主化”进程,正好与美国这种战略诉求相一致,为美国在东南亚地区推行其战略创造了天然的条件。在西方制裁缅甸军政府时期,缅甸对中国的依赖空前增强。2011年,中缅贸易超过了50亿美元,占了缅甸当年贸易总额的1/4还多。截至2012年5月,中国在缅甸被批准的投资项目达14个,总额达138.7亿美元,所占比重为45.23%。而缅甸对于中国经济,不仅仅是与缅甸的贸易关系,还是中国西部出口“第三大陆桥”的第一站,是中国破解“马六甲困局”的必争必保之地。美国早已洞悉了这一切。2012年7月,美国宣布解除对缅甸的投资限制,允许美国企业在缅甸拓展业务。9月,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宣布将首批可口可乐运至缅甸最大的城市仰光。除了可口可乐之外,百事可乐、维萨、通用、卡特彼勒、高盛等著名跨国公司也在近期积极准备进入缅甸市场。美国在缅的这些经济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与缅政府关系,推进缅政府经济改革,遏制和降低中国对缅甸的影响力。长期以来,缅甸是中国事实上的军事盟友,是五角大楼眼中所谓“珍珠链”上最重要的一环。处于缅甸南部的马六甲海峡是波斯湾通往中国的海上最短航线,中国进口石油的80%都途经此处,所以控制这片海域,就控制了中国能源供应的生命线。外媒显示,近年来,中国向缅甸提供了数十亿美元的军援,包括战斗机、运输机、坦克、装甲运兵车、军舰、地空导弹等,还帮助缅甸修建铁路和公路。印度军方称,中国在缅甸的可可群岛建立了大型电子监听设备,同时修建在印度洋的海军基地。美国认为,中国强化对缅的影响,主要目的是反制美国对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是中国“珍珠链”战略的具体体现。中国在近年来为破解马六甲困局,计划从中国云南穿越缅甸、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经过土耳其到达欧洲的大陆桥,修建中缅油气管道,使部分中东、非洲的石油可不经过马六甲海峡而直达中国西南。而美国以抑制中国发展的“再平衡”战略,不会希望看到中国的这种战略顺利实施,必须要采取一系列反制措施,与中国在这个东南亚小国进行战略博弈。2007年,美国中情局开始支持缅甸掀起“藏红花革命”,扶植代理人推行美国价值观,各种非政府组织打着民主、人权的旗号进入缅甸,积极推进与美国价值观相符合的民主化。当然,这只是美国与中国在缅甸博弈的开始,其战略目标也不仅仅只会限于当前美在缅所取得的。可以预计,随着西方对缅制裁的解禁,西方国家与缅甸的经济关系将会上升,中国对缅甸经济方面的影响可能趋小。未来的中国,在缅甸与美国的交锋和博弈将会更加深入更加持久更加激烈。中国要做好这种准备!同时,还要积极防备美国之外的大国力量在缅的消长和变化,其中以周边强国日本和印度最为关键。日本、印度加强与缅甸的战略关系,是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大框架下进行的,既有配合美国制衡中国的目的,也有基于自身利益需要、扩大在缅甸影响力的目标。日本大国迷梦的战略棋子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帮助下,曾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政商界备受打击,心理失衡加剧。日本在焦虑中追求军事和政治大国地位,联美争夺亚太主导权意图逐渐明显。日本《产经新闻》评论认为,“经过整备的日美同盟,将是制约地区崛起大国,并使其不肆意奔跑的一条最有力的缰绳”。当前,从外界关注点上看,日本谋求地区大国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似乎基本上都放在了争夺海洋控制权上。但日本真的只是在争夺海洋控制权吗?正如戴旭先生所说的,或许他在海洋上“明修栈道”,而在陆地上“暗渡陈仓”。可以预计的是,日本当前不会让外界普遍关注的中日钓鱼岛之争继续升级,也不会主动与中方达成妥协,而是通过“外交围堵”,在中国周边投棋布子等牵制手段对华施加压力,通过改善与中国周边国家关系,压缩中国的战略空间。因为在海洋战略上,美日已经建立了严密的第一、第二岛链,对中国的围堵已经形成。但是陆地上,特别是中国的西部,日美力量还未曾完全介入,中国在西部还有自如的战略迂回空间。进一步压缩中国西部的战略空间,也就是中国的陆地战略空间,将是日美对中国围堵的下一步目标,而处于东南亚中心的缅甸,必然是美日的重要目标。这从日本右翼上台后的一系列活动中不难看出。2012年4月,日本免除了缅甸约37亿美元债务,并时隔20多年重新启动日元低息贷款援助。这是缅甸总统吴登盛2011年3月上任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首次恢复对缅甸官方发展援助。2013年1月初,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率团访问缅甸,以经济援助等对缅甸大打“经济牌”,并计划促进日本企业对缅甸的投资。许多媒体纷纷指出,“此举意在扩大日本在缅影响,牵制中国”。2013年5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缅甸,这是自1977年以来日本首相第一次访问缅甸。安培此次访问缅甸,给正在推进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关键期、急需外资的缅甸送去了又一个“大红包”:日本将制定2030年前在缅甸推进电力开发的基本计划,免除缅甸2000亿日元债务,同时提供1000亿日元的援助,日本三菱、住友、丸红等日本公司与缅甸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安倍访问缅甸,不仅仅着眼经济议题。据日本共同社报道称,日本海上自卫队训练舰将在今年的远洋训练中停靠缅甸港口。在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日美印首脑召开了三次会议,均是磋商地区安全局势,欲推动从太平洋到印度洋再到中亚的共同战略。《日本经济新闻》对此评论指出,从确保海上交通线安全及牵制中国的角度出发,美国正期待印度行动起来成为南亚的一极。尽管目前美印日三边对话级别不高,但随着三方共同利益的逐渐汇合,三边对话机制的内容将不断充实,制度化、常态化程度也会有所提升。日本加强与缅甸关系,既是出于地缘政治考虑,也有经济上的考量,充分反映了日本欲在东南亚地区凸显大国地位、与美印等大国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日本在20年的经济奇迹之后,经济开始走下坡路,而东南亚国家作为亚洲经济新的增长点,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地,日本一直积极在东南亚进行外交努力,不断扩大日本在东南亚的发言权。缅甸正在逐步开放的市场和正在推进的“民主化”,加之丰富的油气资源,这些对日本都是利好消息。同时,缅甸还可以作为日本提高在东盟发言权、加大在东盟“10+3”机制中影响力的重要筹码。印度东向政策的跳板“东向政策”作为印度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先期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继而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向亚太地区发展。在近20年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东南亚在印度“东向政策”中的地位从初期的印度与东亚关系的战略接口逐步调整为印度发展对亚太关系的中介与平台。在美过“战略再平衡”的鼓舞下,印度也看到了其“东向”政策的机遇。而缅甸,是印度“东向政策”的第一站,也是印度与东南亚接口的关键,所以不断强化与缅甸的关系,将缅甸视为与东盟国家加强联系的跳板,并与地区竞争对手中国争夺影响力。缅甸作为东盟国家中陆地面积第二大的国家,在许多方面是东盟与印度之间的桥梁。东盟与缅甸在经济领域和发展方面的接触使得印度逐渐认识到推进印缅关系的重要性。近年来,印度积极倡导开展与缅甸的合作,如推进湄公河一恒河项目合作项目,是旨在针对中国在缅甸影响力提高的一个平衡措施。同时,缅甸的油气资源对于印度来讲也具有巨大的诱惑力。长期以来,在缅甸的投资,中国所占的外国投资占到三分之二,双方的贸易几乎占到缅甸贸易总额的一半,这对于推行“东向政策”的印度来说,是急需改变的状况。2012年5月,印度总理辛格访问缅甸,这是印度总理25年来首次访缅。印度总理辛格访缅之后,进一步扩大了对缅的投资,加强两国的军事合作,双方的交流合作推向了更深的层次。2013年1月,印国防部长安东尼继辛格之后,再次访缅。据有关资料显示,印度在强化在缅经济影响力的同时,正向缅甸提供军事援助和装备输出,包括火炮、直升机、潜艇等,弱化缅甸对中国的依赖,确保印缅关系更加紧密。在缅甸问题上,美、日、印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印度和日本与中国都有领土争端,双方在国家战略上极易达成安全上的伙伴关系,共同遏制中国。2013年4月至5月期间,中印边境“帐篷对峙”持续数21天。而就在“帐篷对峙”还未平息,中国总理李克强访印刚刚结束之际,印度总理辛格于5月28日访日,就在1天前的5月27日,日本的首相安倍还在缅甸访问。而美国亚太政策对印度来说尤为重要的是,与美国在利益和共识基础上进行广泛的政治、经济和技术交往,对印度的外部安全非常有利,对印度国内安全环境也有较大影响。印度关注缅甸,既能用行动向美国表示其积极跟进美国的亚太战略,使其在国际政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