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民族中国民族音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民族音乐李民族歌曲民族歌曲,泛指各个民族人民自己创作,并传唱的歌曲。民族歌曲通常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唱起来朗朗上口。民族歌曲通常曲调简单,歌词通俗易懂,并多为口头流传有的民族歌曲经历了很久的历史流传至今,十分难得。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关于民歌,中国与西方的理解不太一致,中国民歌在历史上有众多称谓,如歌、辞、诗、风、谣、声、曲、调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民歌的理解一般是流传于民间的、优秀的、集体创作的、直接反映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歌曲。而在西方,对民歌的理解较广泛一些,对于一些在大众中广为流传的创作歌曲也被称为民歌,如意大利、法国的一些作曲家个体创作的歌曲,也被作为民歌看待。实际上民歌是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母体,民歌是音乐美的种子,音乐创作的源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音乐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基础。基本简介中国是一个民族歌曲丰富的国家,代表的有茉莉花、牧羊歌、兰花草、小白菜、兰花花、刨洋芋走绛州、苏武牧羊、北京的金山上、北京有个金太阳、凤阳歌、凤阳花鼓、收秋、大红枣儿甜又香、八月桂花遍地开、毛主席的光辉、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翻身农奴把歌唱——纪录影片《今日西藏》插曲、半屏山、逛新城、我的祖国(电影《上甘岭》插曲)、沂蒙山小调、我的家乡沂蒙山、清蓝蓝的河、黄杨扁担、龙船调、纺绵花等。中国民族歌曲爱我中华.flv汉族汉族是有音乐传统的民族,汉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创造。秦以前,汉族先民已创造了乐器和乐曲,发明了乐律。汉唐盛世,汉族音乐以歌舞音乐见长;宋元以后,则以戏曲音乐为主。当今世界公认的音乐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汉族称三分损益律)、纯律及平均律,汉族皆独立发明,其成果如车条之辐辏,汇入世界音乐理论之轴心汉族汉族民歌《茉莉花》——雷佳.flv汉族蒙古族蒙古族是我国东北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蒙古族蒙古族民歌特点长调民歌。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代表曲目《森吉德玛》、《嘎达梅林》。蒙古族蒙古族短调民歌《嘎达梅林》——腾格尔.flv蒙古族蒙古族蒙古族民间唱法呼麦视频.flv呼麦,原义指“喉咙”,即为“喉音”,一种由喉咙紧缩而唱出“双声”的泛音咏唱技法。“双声”指一个人在演唱时能同时发出两个高低不同的声音。另外,呼麦又称“蒙古喉音。”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呼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1日,中国蒙古族呼麦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藏族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民族文化,在文学、音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早在12、13世纪前后,即出现了论述藏族民族音乐的专著,如萨迦班达智·贡格坚赞的《论西藏音乐》等。寺庙中至今保存并使用藏族的古老图形乐谱——央移谱。藏族传传统音乐特色鲜明,品种多样,包括民间、宗教、宫廷音乐3大类。民间音乐可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等5类。卫藏、康、安多3大方言区的民间音乐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别,乐种亦不尽相同。宗教音乐包括诵经音乐、宗教仪式乐舞羌姆、寺院器乐;宫廷乐舞嘎尔只传于拉萨布达拉宫及日喀则扎什仑布寺。民间音乐在传统音乐中居主要地位。央移谱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风俗歌、颂经调等。藏族藏族民歌特点其音乐特点是音调悠长,音域宽广,节奏自由。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劳动歌曲,包括山歌、牧歌,内容是赞美山川、河流和歌颂生产劳动的,一种是生活歌曲,主要是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歌唱对人、对事、对生活的爱憎之感。与壮丽的黄河、辽阔的大草原相媲美,相和谐的是阿坝草原藏族民歌,那嘹亮的歌声仿佛令人置身于广袤的大自然当中,开阔了心胸,净化了灵魂。藏族维吾尔族由于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不同,各地维吾尔族民歌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伊犁民歌多抒情;哈密民歌多简短明快;喀什民歌多奔放粗犷。维吾尔歌手演唱常有乐器伴奏。北方歌手喜用都它尔和弹布林;哈密歌手喜用哈密艾介克;南方歌手喜用喀什热瓦甫。民歌的音阶、调式方面,南疆大部分地区的民歌运用七声音阶或多于七声的音阶,有不一般的感受。维吾尔族说唱音乐形式多样,十分活泼,在人民生活中影响广泛。它主要有达斯坦、柯夏克等。达斯坦有两种类型,分别为长篇和短篇。长篇多说唱带故事情节的内容,曲调通常由上下句组成,多数没有有拖腔。演唱者可根据唱词内容灵活压缩或扩展乐句,比较自由。短篇达斯坦,通常反映新鲜事物或爱情。音乐多方整结构,旋律性强,有的唱腔直接采用民歌,歌词七词一句,四句一首。伴奏乐器,南疆用热瓦甫,北疆、东疆用都它尔。柯夏克是由艺人自弹白唱有一种民间弹唱形式。它用一段曲调演唱多段唱词,内容有爱情和对社会不正之风的讽刺等。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音乐风格特点:多以十六分音符,附点音符以及富有特色的切分音型为主,这样的特点形成了轻快活泼,节奏性强的特点.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flv维吾尔族回族回族,有人口约9,820,000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天津、北京、上海、江苏、云南、河南、山东、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也有不少聚居区。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吸收了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服饰特别。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喜爱摔牛的运动,沧州、临夏、周口地区的回族善于练武。喜食炸油香。回族回族的传统音乐主要属东亚乐系,部分曲目属波斯阿拉伯乐系。分为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两类。民歌是其民间音乐的主要部分。按其体裁分类为:山歌(花儿)、小调、劳动号子、宴席曲、叙事歌、儿歌等。花儿是回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自由抒发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小曲,也是非常受喜爱的最有代表性的民间歌曲。回族回族民歌《花儿与少年》——雷佳.flv回族壮族先秦时,生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的骆越和东北部的西瓯两支,是今日壮族的先民。他们长期保留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和文化传统,是现代壮语中南北两大方言和壮族音乐中南北两路风格的渊源所在。壮族有1700多万人(2005年统计),其中90%以上聚居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散居云南文山、广东连山、湖南江华等地。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宋时曾创有土俗文字。取汉字的形音义合并而成。土俗字的歌书、剧本,至今流传民间。壮族人民喜爱歌唱,每年有举行风俗性歌会的传统,北部方言区称歌圩,南部方言区称埠坡、嗷屯。今统称为歌圩。原有祈天乐神和择偶婚配两种活动形式。近代以男女青年交游嬉戏、演唱情歌或盘歌以唱为主,以春节、中元节(即元宵节)、中秋节最盛,往往聚之千百人,歌声通宵达旦,乃至数昼夜。壮族音乐主要有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5种。其中,壮族民歌最为丰富,并对其他音乐体裁有深远影响。壮族民间歌曲主要有山歌、小调、叙事歌、习俗歌、儿歌和摇儿歌等。壮族民歌的唱词,讲究字句的对仗和格局,使用腰脚韵体。基本形式为5字或7字4句歌。变体有3句歌、嵌句歌(如535字)、减字歌(如3字头的4句歌)、长短句歌(如4字句加6字句的“四六联”)、勒脚歌(8句唱成12句即将1、2两句在5、6两句后复唱1次,3、4两句在7、8两句后复唱1次)等。腰脚韵体和勒脚形式,在曲艺和戏曲中也很普遍,是壮族音乐独特风格要素之一。壮族民歌的体裁,主要有山歌、小调、叙事歌、习俗歌等。壮族壮族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多谢了》——宋祖英&周杰伦.flv壮族朝鲜族朝鲜族分布在我国东北部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大部聚居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原为朝鲜半岛的居民,历史上与中国一直保持友好联系和文化往来,18世纪中叶后,陆续迁入我国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民族大家庭之一员,以农业生产为主,擅长种植水稻,文化艺术非常发达。朝鲜族民间歌舞盛行,不论男女老少都有在鼓声中翩翩歌舞的习惯,民歌也因此而具有强烈的律动感,富有舞蹈性。民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劳动民歌、情歌、杂歌、俗歌。劳动民歌包括在野外劳动和在家庭劳动中唱的民歌,如《农夫谣》、《织布谣》等。杂歌是反映城镇人民生活和心态的抒情性民歌、讽刺歌、游戏歌等。俗歌即风俗民歌、多在逢年过节和婚丧嫁娶时集体歌唱。例:《桔梗谣》、《阿里郎》朝鲜族朝鲜族歌曲旋律流畅婉转、欢快明朗,朝鲜族称民歌为“民谣”,其旋律优美,自然流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常常是一人放歌,众人随合。著名的民歌《桔梗谣》、《阿里郎》、《诺多尔江边》等,几乎家喻户晓,人人会唱。朝鲜族朝鲜族经典歌曲《阿里郎》——雷佳.flv朝鲜族苗族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易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苗族苗族音乐格调古朴,内容丰富。主要有飞歌、酒歌、游方歌(又叫马郎歌)、理俗歌、祭祀歌、儿歌等歌声。歌声高亢嘹亮,热情奔放。其音乐既有刚毅、率直、粗犷、豪放的一类(以飞歌为代表),又有柔情、委婉、细腻、深沉的一类(以游方歌为代表)。声乐有酒歌、情歌、嘎百福歌等。乐器有木鼓、铜鼓、芦笙等。酒歌包括大歌、开歌、祭祖歌等。巴拉河流域的酒歌,多带朗诵风格,一般为一个乐句反复。清水江以北的湾水、万潮、炉山一带,多带朗诵风格,其大歌浑厚、粗犷奔放。苗族飞歌是一种最有代表性的典型苗歌,又称之为吼歌、喊歌、山歌,是青年男女隔山隔水的情况下,为互表诚意,邀约游方而放声抒怀的一种情歌。在迎送客人和宴酣时,有时也用飞歌。飞歌曲调有挂丁、凯棠、湾水三种。乐曲终止音低。苗族情歌,四声音阶微低式,终止音拖腔,强弱起伏,低回婉转,抒情揉合。多数为独唱和二人合唱,少数为对唱。苗族苗族民歌《飞歌》——雷佳.flv苗族赫哲族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区不同,从而有不同的自称。居富锦县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称“那贝”,居嗄尔当屯至津口村的称“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龙江下游至乌苏里江的称“那尼傲”。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4640。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文。赫哲族赫哲族民歌有10多种,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喜歌、悲歌、古歌、渔歌、猎歌、礼俗歌、情歌、摇篮歌、叙事歌、新民歌等。妇女爱唱“嫁令阔”(类似于民间小调)老头爱唱“伊玛堪”。“伊玛堪”是种民间说唱文艺形式,类似于北方的大

1 / 1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