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基因工程中的λ噬菌体载体2013年6月29日载体(vector)是把一个有用的目的DNA片段通过重组DNA技术,送进受体细胞中去进行繁殖和表达的工具。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中尤为重要的是载体,不同目的基因需要采用不同的载体。组成植物基因工程载体系统常见的几种载体有:质粒λ噬菌体柯斯质粒(cosmid)m13单链噬菌体。•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细菌病毒,结构简单、基因数少,是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良好实验系统。•噬菌体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只寄居在易感宿主菌体内。•噬菌体具有高效率的感染性和自主复制繁殖性能,使它能高效导入受体细胞,并能使携带的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高效扩增,所以噬菌体被开发成基因工程的有用载体。噬菌体(bacteriophage,phage)简介噬菌体分类毒性噬菌体(virulentphage):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释放温和噬菌体(temperatephage):转导、溶源性转换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可有三种存在状态:溶菌周期的具有感染性的游离噬菌体颗粒;溶源周期的前噬菌体;宿主菌细胞质内的游离噬菌体核酸。DNA重组技术一般需要λ噬菌体进入溶菌状态。目前用于基因克隆的噬菌体载体及其衍生载体有:单链M13噬菌体载体;λ噬菌体载体;P1噬菌体载体;噬菌粒载体;等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入噬菌体。λ噬菌体λ噬菌体是温和噬菌体,属长尾噬菌体科,头壳为直径约50nm的二十面体,其内包裹一长线状双链DNA分子(46500bp)。左臂:从A到J长约20kb,其中的基因编码构成头部、尾部、尾丝对组装完整噬菌体所需要的蛋白质。中段:从J到N长约20kb,是λDNA整合和切出,溶原生长所需的序列,但非溶菌生长所必需右臂:长约10kb,控制溶菌和溶原生长最重要的调控基因和序列、以及λDNA复制起始均在这区域内。基因组长约50kb,至少包括61个基因,除少数例外,大多数编码基因均是按功能的相似性成簇排列。左右臂包含λDNA复制、噬菌体结构蛋白合成、组装成熟噬菌体、溶菌生长所需全部序列;对溶菌生长来说,中段是非必需的。•在λDNA双链分子的两个5’端各有12个核苷酸单链的互补粘性末端,且两者的核苷酸序列互补,当λ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其DNA可迅速通过粘性末端配对而成双链环状DNA分子,这种由粘性末端结合形成的双链区域称为cos位点。cos位点(cohesiveendsite)如果将左右臂和中段都去除,仅留下λDNA而端包装噬菌体所必需的cos序列,再加上质粒的复制序列、标志基因、多克隆位点等,就可构成cos质粒或称为粘粒的载体。粘粒可插入45kb长的外源DNA,然后用λ噬菌体外壳蛋白包装成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粘粒的DNA能以质粒的形式在细菌中繁殖而被克隆。所以粘粒主要用于DNA文库的构建。当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双链DNA分子通过cos而成环状。在感染早期,环状DNA分子进行转录。在此期间,噬菌体有两条复制途径可供选择:一是裂解生长。环状DNA分子在宿主细胞里复制若干次,合成了大量的噬菌体基因产物,形成子代噬菌体颗粒,成熟后使细菌裂解,释放出许多新的有感染能力的病毒颗粒。另一是溶源性生长。噬菌体DNA整合进宿主菌的基因组,然后像细菌染色体上的基因一样进行复制,并传递给下一代细菌。由于噬菌体头部包装容量的限制,重组λ-DNA分子大小只能在39—52kb之间。λ噬菌体的繁殖方式在感染的细胞内,噬菌体有两条复制途径:1、裂解生长2、溶源性生长DNA重组技术一般需要λ噬菌体进入溶菌状态。λ噬菌体载体的构建构建方式:1、插入型。只具有一个限制酶位点,可便于外源DNA插入,这种载体叫插入型载体(insertionvectors)。2、置换型。含有二个限制酶切点,在两个位点之间的DNA区段可以被外源DNA片段所取代。这种载体叫置换型载体(replacementvectors)。至今已用噬菌体开发出许多插入型和置换型载体插入型载体:ZAP,ZAP,gt10,gt11等置换型载体:GEM-11,GEM-12,EMBL3,EMBL4等构建过程•野生型λ噬菌体DNA必须经过改造才能成为理想的载体,其构建过程主要有:①删除基因组中非必需区,建立外源DNA片段的替换点,增加承载外源DNA片段的容量。②在非必需区内插入或替换选择的标记基因和目的基因。③建立重组λDNA分子的体外包装系统,使之有效地感染受体细胞。简而言之,将目的基因插入或替换进入病毒基因组的可替代区,再利用病毒的侵染性,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这就是病毒作为“分子运输车”的基本机理。λ噬菌体载体的应用一、建立cDNA文库噬菌体载体系统是在eDNA文库构建中最早使用的载体系统,其主要优点是插入片段的装载容量大,适合于全长的eDNA克隆,不仅质量高、代表性好,而且重组噬菌体颗粒的感染活性在4℃环境中极其稳定,非常适合于eDNA文库的长期保存。cDNA与载体重组,或经体外包装成噬菌体颗粒后转导宿主细胞,或不经体外包装直接转染宿主细胞,但转导的效率较高。λDNA作为外源基因的克隆载体λ基因组中间部分占30%的DNA(包括重组和溶源化基因)并不是噬菌体裂解生长所必需的,裂解生长所需的基因都在基因组的左侧和右侧,而典型的λ克隆载体在部分或全部非必需基因的两侧含有限制酶位点,这就赋予了λ载体克隆大片段的能力,外源基因插入到限制酶位点之间,在体外包装成噬菌体,虽然包装效率仅达10%,但一经包装,在大肠杆菌中形成噬菌斑的效率可达100%。目前由λ衍生的许多载体被广泛地应用于基因克隆中,尤其是在构建基因文库中的应用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二、克隆外源目的序列为了使外源基因能有效转录,将其插入λDNA的PL启动子或PR启动子的有效转录区内。λ噬菌体载体的克隆原理和步骤(1)通过裂解过程增殖载体•通过噬菌体的增殖,从中提取噬菌体DNA•噬菌体载体均含有与裂解生长所必须的基因片断,不同的载体采用不同的大肠杆菌宿主菌来增殖。经过裂解生长获得噬菌体颗粒,再经过分级分离分化,可用于提取噬菌体DNA。(2)载体与外源片断的酶切•插入型载体来说,载体被酶切后,很容易自身连接,一般对载体的进行去磷酸化。•置换型载体,切割后形成左臂、填充片断、右臂,填充片断的存在会影响连接效率,必须纯化左臂和右臂。(3)外源片断与载体的连接•通过载体的粘性末端,将载体连接成多联体,以利于将两个cos位点之间的片断装入噬菌体颗粒(4)重组噬菌体的体外包装,形成有感染力的噬菌体颗粒•利用特殊材料,制备噬菌体包装蛋白•连接产物与包装蛋白混合时,就可完成包装反应,形成有感染力的噬菌体颗粒•包装蛋白对所包装的DNA大小有高度选择性,范围:λDNA分子的75%-105%λ噬菌体的改造•设计去除λDNA上的多余序列和一些限制性酶切点:因为λDNA较大,序列中的限制性酶切点过多,妨碍其应用。•在中段非必需区,替换或插入某些标志基因,如上述的可供蓝白筛选lacZ’序列和多克隆位点等。•建立重组λDNA分子的体外包装系统。•与一般的质粒载体不同,噬菌体转染前需要利用噬菌体外壳蛋白和噬菌体DNA加工酶组成的混合物(包装抽提物•)在体外将连接好的DNA线性分子包装成噬菌体颗粒草菇噬菌体基因文库的构建(见文献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