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综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关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从国内国外两个角度梳理了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关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文献。分析了国外学者包括舒尔茨、贝克尔、阿罗、罗默和卢卡斯的相关理论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同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梳理了我国学者关于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发现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肯定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关键词: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文献综述目前国内外学者还没有形成对人力资本概念的统一,但是他们大多数都承认西奥多?舒尔茨和加里?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的解释。舒尔茨指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一样,它之所以是一种资本是因为人们为获得未来的收入和满足,投入了时间和资本从而获得了知识和技能。加里?贝克尔在舒尔茨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提出,人力资本不仅仅是指个人的知识和技能,所有用于增加其未来收入和支出的投资都是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支出、在职培训、卫生保健支出和劳动力迁移支出等。关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和讨论,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本文从国外、国内两个角度将近五六十年内关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进行梳理,从而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夯实基础。一、国外研究概况1.舒尔茨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1960)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演讲掀起了西方学界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高潮,奠定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石。美国1960年经济学年会上,他在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中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并详细阐述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舒尔茨统计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德国、丹麦、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数据发现,这些国家的国民收入的增长比投入的自然资源、实物资本和劳动力人数的增长要快得多。此外,他还发现遭受战争重创的国家如西德、日本等,在经济领域都奇迹般地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而另一些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如丹麦、亚洲四小龙等,也同样实现了经济的巨大成功。以上都说明除了自然资源、实物资本这些已知要素外,一定还有更重要的生产要素被遗漏或者忽视了,舒尔茨提出这个要素就是人力资本。舒尔茨指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人力资本,但是人力资本的取得是有条件的,它的取得需要有所投入,比如时间、资金等。人们投入时间和资金获得个体的知识和技能,拥有特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才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资源。此外,人力资本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一种资本,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超过了所有其他生产要素对经济的贡献率。舒尔茨利用美国1929-1957年间的数据,采用收益率法,测算出人力资本投资中,特别是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这一数据足以证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2.加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加里?贝克尔在舒尔茨的基础上应用微观分析方法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和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框架,建立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静态均衡模型。其代表作《人力资本》(1964)作为研究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起点,赢得了西方学界的一致认同。贝克尔从微观的角度,包括家庭和个人,分析了正规基础教育的投入和产出问题,探讨了在职培训的经济效益,也研究了个人人力资本投入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并且,他提出了孩子教育成本、家庭时间分配、家庭中非市场活动等新概念。他提出的关于基础教育、在职培训等方面的成果都具有创新价值。3.阿罗的干中学模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新经济增长理论”,这个理论最重要的观点就是将人力资本视为内生技术变化因素纳入到经济增长模型之中。它修改了古典模型中的生产函数,将知识和人力资本等要素加入到了新古典模型的生产函数中。阿罗(1962)是最早尝试技术进步内生化的经济学家,他认为技术进步主要是通过在不断的工作和学习中积累获得的,人力资本主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在阿罗的“干中学”模型中,技术或知识的进步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学习又来自于实践经验,即生产或投资活动。该模型中的生产函数可用表述为:其中,Y为总产出,A为技术因素,K为资本投入,L为劳动投入。阿罗认为人们对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知识和技术是非独占性的,即大家都可以共同享用。这就是知识的外部性,正是由于这种外部性,使得整体经济产出表现为收益递增。阿罗虽然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但是他的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将技术进步定义为人类活动的副产品,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此外,他认为知识和资本的产出弹性小于1,虽然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出可以抵消由于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而产生的产出减少,但是没办法改变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趋势,总产出无法保持长期持续增长。4.罗默的收益递增模型罗默(1986)吸收并发展了阿罗的思想,他在《收益递增与长期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的收益递增特性会导致经济的长期增长,1990年他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型,提出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知识积累导致的技术进步。罗默的收益递增模型用公式表示为:其中,Yn为n厂商的产出,K为社会上的一般生产知识,Xn为n厂商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之和,Kn为n厂商的特殊专业知识。罗默的模型首次将知识纳入到生产模型中,并且将知识分为一般知识和厂商专有知识。此外,一般知识能够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专有知识却能使得资本和劳动等要素的收益倍增。因为专有知识使得资本和劳动的收益实现递增,进而改变了资本边际效益递减的趋势,使得长期经济能够持续增长。罗默的收益递增模型比较真实的反映了现实社会情况,因而,其被称为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最重要代表人物。5.卢卡斯的收益递增模型卢卡斯(1988)将贝克尔和阿罗的观点结合在一起,把之前独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加入到经济增长理论中来并提出经济增长要内生化,得出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模型,首次提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最原始动力,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1988年的论文《论经济发展机制》中,卢卡斯解释了人力资本带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强调了人力资本积累的外部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其公式如下:其中Y(t)为t时期的总产出,A为当期的技术水平,K(t)为t时期的资本投入,H(t)为t时期的总人力资本水平,h(t)为t时期的平均人力资本水平。该产出模型强调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的外部溢出效应会提高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进而使得产出具有递增效应。此外,他还强调人才会从人力资本收益率低的国家流向收益率高的国家。这就导致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现象,发展中国家要想留住人才,必须大力投资人力资本,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且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除了上述科学家外,还有许多学者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做出突出贡献,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丹尼森(1985)运用新方法测算出教育对于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完善了之前舒尔茨的结论。二、国内研究概况国内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开展的比较晚,因此,研究成果也较少,大部分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上。在定性分析方面,大部分作者主要阐明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如赵曙明、陈天渔(1998)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与人力资本投资》一文中指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力资本;赵曦(1997)系统性地研究了我国的贫困问题,他指出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教育投入的资金和资源都及其不够。在定量分析方面,我国学者做出了比较多的研究成果。如周天勇(1992)采用舒尔茨的教育收益率法测算1953年―1990年间我国的人力资本贡献率,得出中国人力资本的平均增长速率为13.4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22%。沈利生、朱运法(l999)利用行业数据研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构建了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得出教育和职业培训投资对经济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沈利生(1999)等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研究》一文中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得出教育经费支出的投入产出比大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投入产出比,前者大约为后者的一倍,因而加大教育投资,减少固定资产投资不仅不会使经济增长放缓,反而有利于经济增长。吴建国(2002)也同样认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比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导致的国民产出会更多。吴华明(2012)根据卢卡斯模型估算出我国近三十年的人力资本收益率和对经济的贡献度,得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参考文献:[1]舒尔茨,蒋斌,张蓄(译).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0.[2]雅各布.明塞尔,张风林(译).人力资本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3]沈利生,朱运法.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4]张玉枚.中国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2(10).[5]钱雪亚,李雪艳,赵吟佳.人力资本投资的社会收益估算[J].统计研究,2013(6).作者简介:孙茜(1983-),女,湖北武汉人,讲师,从事国际贸易研究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