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预拌混凝土基础知识第一部分、混凝土发展历程与现状第一部分:混凝土发展历程与现状预拌混凝土的概念、特点、术语、分类及标记我国预拌混凝土发展的历史回顾我国预拌混凝土的现状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预拌混凝土对建筑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带来的问题预拌混凝土生产与结构设计和施工的相互关系主要内容概念(定义):由水泥、集料、水以及根据需要掺加的外加剂、掺合料等组份按一定比例在集中搅拌站(场)经计量、搅拌后出售,并用运输车在规定时间内运至使用地点的混凝土拌合物。预拌混凝土的概念、特点、术语、分类及标记特点混凝土采用集中拌制有利于采用新技术,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能够严格控制拌制工艺,提高计量精度,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可以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建筑工业化水平,保进混凝土及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便于大量利用工业废料,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文明建设。一、预拌混凝土的概念、特点、术语、分类及标记没有形成“最终产品”,后续的施工质量对混凝土结构质量影响较大,如振捣、模面、养护等随机和可变因素多,生产过程中对各种技术应用条件的把握难度较大;浇筑成型后,具有不可修复性,一旦出现质量事故,就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区域化环境负荷增加推广预拌混凝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也是提高建筑工程机械化水平、保证工程质量、满足大规模施工,减少城市环境污染的需要。一、预拌混凝土的概念、特点、术语、分类及标记术语工作性: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保水性、粘聚性的综合性能指标。凝结时间:混凝土初凝和终凝时间的总称。集料:混凝土中各种粗细骨料的总称。水灰比: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用水量与水泥用量的比值。水胶比: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用水量与水泥和矿物掺合料总重量的比值。一、预拌混凝土的概念、特点、术语、分类及标记砂率: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砂子重量占砂子和石子总重量的百分率。强度:混凝土达到规定龄期后,单位面积上能够承受荷载的能力(抗压、抗拉、抗折、抗弯等)。耐久性:在预定作用和预期的维护与使用条件下,结构及其部件能在预定的期限内维持其所需的最低性能要求的能力。一、预拌混凝土的概念、特点、术语、分类及标记预拌混凝土俗称商品混凝土,是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个新型产业,其特点就是工厂内集中搅拌,市场化供应;是指由水泥、集料、水及根据需要掺入的外加剂和掺合料等组份按一定比例在集中搅拌站(厂)经计量、拌制后出售,并用运输车在规定时间内运抵使用地点的混凝土拌合物。混凝土集中拌制有利于采用新技术,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严格控制拌制工艺,提高计量精度,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还可以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建筑工业化水平和行业的整体素质;促进混凝土及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与发展;大量利用工业废料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广预拌混凝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也是提高建筑工程机械化水平、保证工程质量、满足规模施工,减少城市环境污染的需要。二、我国预拌混凝土发展的历史回顾预拌混凝土在我国兴起始于50年代。当时,一些大型建设工程需要大量现浇混凝土,由于施工场地狭窄、工期紧迫等原因,组织施工遇到困难,承担施工的企业开始在施工现场和施工现场附近设立混凝土搅拌设施,采用翻斗式汽车运输,吊斗浇筑混凝土,解决了施工中的急需问题,这一时期的预拌混凝土是针对某一工程专门设立搅拌站集中搅拌混凝土,而不向其他工程和社会供应,一般采用翻斗车运输,多数是塑性混凝土,这一时期是预拌混凝土的初始阶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北京、上海、天津、无锡、沈阳等城市的预拌混凝土开始社会化供应,并采用搅拌车运输、泵车输送浇注,混凝土发展为以流态为主,技术逐步成熟、完善。从这时起预拌混凝土作为一个独立的、新兴的产业才真正开始起步、发展。二、我国预拌混凝土发展的历史回顾这一时期预拌混凝土由于受到技术和规模的限制,供应范围较小,覆盖半径一般为10~15公里,搅拌站的年生产能力一般为5~15万m3。进入9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逐年增多,混凝土需求量也随之增大,由此带动了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快速发展。“八五”和“九五”期间,建设部安排国家支持施工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贷款11亿元人民币,其中有五亿元之多用于支持预拌混凝土的发展。到1995年,全国有预拌混凝土站(厂)616个,预拌混凝土企业年设计生产能力约6000万m3,年实际产量达到2600万m3,预拌混凝土发展进入第一个高峰阶段。二、我国预拌混凝土发展的历史回顾混凝土平均强度等级也有了提高:八十年代以前,我国混凝土平均强度等级长期徘徊在20MPa左右,进入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后,混凝土强度等级发展为以C30、C40为主,C50、C60的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已开始大量的应用于实际工程,C80、C100以及更高等级的混凝土已研制成功,并开始在部分工程中实际应用。二、我国预拌混凝土发展的历史回顾随着矿物掺合料和高效减水剂的大量应用和技术发展,使预拌混凝土的运营半径超过50公里。在混凝土搅拌、运输工艺上,掺合料与外加剂的应用设备也逐步完善,环保条件明显改善;控制系统正向着计算机智能化管理方向发展。高性能混凝土的制作和施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北京一次浇注混凝土方量达到3万m3,结构最大厚度达到10.07m,逐步完善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二、我国预拌混凝土发展的历史回顾1.目前的现状预拌混凝土作为一个独立、新兴的产业,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政策的推动、市场的培育、技术的进步等一系列因素推动了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快速发展。然而,进入本世纪以来,由于“盲目扩容,恶性竞争”和生产环境长期得不到根本性治理,在社会上造成了质量信任危机和“脏、乱、差”的行业形象,在一些城市、城区甚至被限制发展;北京将混凝土企业限期迁出五环以外,还有的城市规定要集中在郊区某一区域内发展。三、我国预拌混凝土的现状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种种迹像表明,预拌混凝土在为城市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环境负荷;行业规模和发展速度与管理水平的不协调,使质量风险加大,尤其是起步、发展较晚的城市和地区,如果管理跟不上,产品质量没有保障,环境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今后行业将无法在城市立足,更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行业的科学管理和发展规划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三、我国预拌混凝土的现状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总体布局在我国,预拌混凝土发展很不均衡,南方和东部沿海城市预拌混凝土兴起较早,发展较快,已经普及到了县级市甚至乡镇;北部和西部地区起步较晚,还主要是集中在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就全国而言,规模小、属地建设的站点占多数;大型的、集团化管理和跨地区分布的较少,规模分布大致如图:三、我国预拌混凝土的现状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虽然我国从五十年代就开始在一些大型工程建设工地设立混凝土集中搅拌站,但真正实行社会化生产、商品化供应还是在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初才开始,起步较晚,虽然近几年混凝土技术发展较快,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三、我国预拌混凝土的现状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1)预拌混凝土还没有普遍应用发达国家预拌混凝土的用量一般要占现浇混凝土总量的80%以上,而我国只有上海、北京、广州、南京、沈阳、大连、常州等几个少数城市达到60%左右,发展很不均衡,有的地区才刚刚起步,还有的地区预拌混凝土为零,预拌混凝土占混凝土总量的比率全国平均只有3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三、我国预拌混凝土的现状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2)混凝土强度等级仍然偏低发达国家的混凝土平均强度等级已达到40~50MPa,大量应用了C60、C80混凝土,最高已达到200MPa,而我国混凝土平均强度仍以C30为主,C80~C100的混凝土虽已研制成功,但目前还只在少量的重点工程或重要部位进行了应用,距离实际工程的大量应用尚需一段时间。(3)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量少我国对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是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起步较晚,应用范围虽逐步增加,但由于对混凝土的结构性能和长期性能研究不够,应用范围还不够广泛。三、我国预拌混凝土的现状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4)相关技术没有同步发展外加剂、掺合料等关键材料的相对落后,制约了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外加剂就材系而言,我国仍以萘系产品为主,减水率一般为15~25%,使配制高等级混凝土相对困难,成本加大,亟需升级换代;矿物掺合料缺乏合理的优化复合和叠加效应的综合利用,没有形成优质掺合料的商品化供应市场。(5)生产工艺和管理技术相对落后我国从事预拌混凝土生产的搅拌站,除少量引进国外成套产品以外,多数为国内配套或自行组装,自动化程度低,基本上是靠人工控制和组织生产,与国外智能化管理相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单方)劳产率仅为2000m3/人年,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1/5。三、我国预拌混凝土的现状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6)混凝土的泵送技术相对落后,全国发展也不均衡上海金茂大厦一次泵送高度已达到382.5米,广州电视塔一次泵送达到400多米,而北京的最大泵送高度只有200多米,其他城市也保持在较低水平,今后应重视混凝土泵送技术的研究。三、我国预拌混凝土的现状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改进工艺设备采用液压自动润滑系统,噪音小、密封性好,安全、可靠,生产效率高得生产设备;改进生产工艺,使搅拌站可同时储存多种原材料,可根据需要实现不同材料的相互转换和组合,以满足不同的工程需要。采用液体外加剂,提高计量精度。改变骨料的储存方式,减少骨料露天堆放,避免风沙天气扬尘;夏天曝晒使混凝土出机温度升高,有利于混凝土裂缝控制;冬季采取保温措施,减少和避免结冰,雨雪天气含水率变化小,有利于质量控制。三、我国预拌混凝土的现状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更加注重环保和节能充分利用工业废料和固体废弃物,减少水泥熟料用量。开发和利用尾矿砂石,尽量减少天然矿山的开采。改进现有的设备和生产工艺,减少粉尘和噪音污染,开发利用城市中水和工业回收水,实现废气和废水的零排放。科学组织生产,减少剩灰和固体废弃物,实现文明生产。加快开发再生混凝土和低碳混凝土技术;加强生产场区绿化,改善生产环境,建立花园式企业,实现绿色生产。三、我国预拌混凝土的现状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分工更加合理传统的行业分工使的预拌混凝土与施工企业、材料供应商利益交叉,责任与权益划分不清,出现质量问题就相互扯皮,有时诉讼法律也无助解决。为了更好的推动行业发展,应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加快组建以混凝土生产、运输、泵送、施工为一体的专业化施工企业—混凝土工程公司,减少和避免质量事故,提高建筑施工技术含量、机械化程度和科学管理水平。三、我国预拌混凝土的现状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存在的主要问题因为混凝土主要是用作建筑结构材料,所以它将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居住安全,甚至生命安全,关系到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混凝土的工程质量。1、质量管理方面由于混凝土质量影响因素多,技术复杂,工艺、材料、管理以及控制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致使混凝土生产质量始终存在着不可预见性的风险和隐患,这种风险和隐患超过一定限值就会造成质量事故。由于混凝土的不可修复性,一旦发生质量事故,就会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具大的损失。这样的例子在全国时有发生,教训非常深刻。预拌混凝土对建筑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带来的问题任何一种材料、一种技术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它的特性和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不可能包罗万象,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必然有密切相关的技术和工艺环节,必须相互配合;所以,预拌混凝土生产与建筑施工密切配合,是搞好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的关键。采用合格的混凝土产品,如果施工组织不当,可能会导致混凝土结构不合格;但混凝土产品不合格,建筑施工无论怎样“精雕细刻”,都不会创造出合格的混凝土结构。所以,生产合格的混凝土产品是保证建筑结构质量的基本条件和技术前题,必须高度产品重视。预拌混凝土生产与结构设计和施工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