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科14届入行论班第一次考试资料和答案堆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预科系14届入行论班第一次考试复习范围(共109题)答案未经整理,请自行选择,以下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只供参考,有答案重复的,请择取需要的。《预科系入行论教材》第一册第1课《入菩萨行论》属于显宗还是密宗法要?是论典还是经典?在印度、藏地弘扬的状况如何?答:1《入菩萨行论》属于显宗法要,是论典。2、1)印度:根据堪布根华的《入菩萨行论注疏》在印度大概有108个《入菩萨行论》的注疏。以前印度的造论规矩相当严格,一般的论典不能公开出版,只有通过所有高僧大德的共同商量、审核,认为这部论典能够真正有利于众生,才有“出版权”,故从108个注疏就能推知,印度对《入菩萨行论》是非常的重视。2)藏地:翻译成藏语的《入行论》有8本,各大教派一致公认必需要学习的,唯有这部《入菩萨行论》。不仅如此,藏传佛教任何一个教派、任何一个高僧大德,在撰著大乘论典时,几乎都要引用《入菩萨行论》的教证。例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过三分之一左右,《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引用了相当一部分,噶举派、萨迦派、觉囊派的诸多论典中,《入菩萨行论》的颂词也随处可见。这所以如此,本论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3)从现在情况来看汉传佛教学习《入行论》还不足够。宁玛派有哪些大德对《入菩萨行论》作过注释?你是否了解寂天菩萨的几大稀有传记?根据堪布根华的《入菩萨行论注疏》,印度大概有108个《入菩萨行论》的注疏,可见当年的印度大德们对本论是何等重视。大家应该清楚,汉传佛教历来对《金刚经》相当重视,但《金刚经》的注疏到目前为止有多少本?通过网络也可以看得出来(学院除了个别发心人员外,任何人不得使用电脑,更不用说上网了,故此处并非指学院的人)。而且在过去的印度,造论规矩相当严格,一般的论典不能公开出版,只有通过所有高僧大德的共同商量、审核,认为这部论典能够真正有利于众生,才可以有“出版权”,故从108个注疏就能推知,印度对《入菩萨行论》是非常重视的。翻译成藏语的《入行论》,大概有八本[有些论师认为有十个版本。],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慧远论师、那波瓦尊者(黑论师)、善天论师、金洲论师等的注疏。在这部《入行论释·善说海》当中,印度最主要的几位论师,如普明论师、贤德巴的教言,基本上都已引用了[藏文《丹珠尔》大概有两函是印度论师的注疏,108本讲义中译成藏文的只有八九本。]。藏传佛教中,不管是格鲁派、噶举派、萨迦派,还是我们宁玛派,每个寺院共同认可的、必须要学的一部论典就是《入菩萨行论》。华智仁波切的传记中说:格鲁派主要依靠甲曹杰的注疏,噶举派依据华沃作隆昌巴的广释,萨迦派依据萨迦色朗则莫[萨迦色朗则莫:萨迦五祖之一。]的讲义,而我们宁玛派,在华智仁波切还没有出世之前,依无著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善说海》,华智仁波切出世以后,则有堪布根华、根桑秋扎等的注释(藏传佛教中,此类广为人知的讲义大概有20多个),尤其是噶当派,《入菩萨行论》被尊崇为必须要学的“噶当六论”之一。寂天菩萨生平有七个稀有传记,寂天论师的具体降生年代,历来有一些辩论,布顿大师的《布顿佛教史》、觉囊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有些现代人写的《佛教思想概论》等中,记载的年代各有出入。以前有本书——《与西藏有缘》,里面说寂天论师于公元687年降生,763年圆寂。还有一位博士写的书中说寂天论师生于公元650年,圆寂于750年,住世有一百年。不管怎么样,寂天论师大概是七、八世纪中叶的人。在七大稀有传记当中,今天首先讲第一个:寂天论师是善铠国王的太子,原名寂铠甲,小时候他就与其他孩子完全不同,由于前世串习了大乘佛法的缘故,自小就对佛法、三宝有非常虔诚的信心,经常供养十方三宝,还有婆罗门、比丘等等。他的相续中与生俱来随解脱分善根,不仅对出世间的解脱法门有一定信心,而且对众生非常慈悲,尽管自幼降生于王宫,但对身边的大臣、亲朋好友常以慈悲心对待,尤其是看见一些病人、穷人或者可怜的众生,就会生起强烈的悲心,经常救护、帮助他们。在大概六七岁的时候,按照印度的传统,他开始学习工巧明等世间技艺,全部了如指掌之后,国王非常欢喜,大臣们也特别高兴。后待年龄稍长,他准备继承王位,按当时的传统,登基前要举行一个授权灌顶,正当大家为此准备的时候,当晚寂铠甲做了一个梦:梦中,文殊菩萨坐在他将登基的王座上,对他说:“善男子,我是你的上师,你和我同坐一座是不应理的。”另有些书中(《印度佛教史》)记载:度母(萨让的《入菩萨行论讲义》中说是金刚瑜伽母)用温水给寂铠甲灌顶,在接受灌顶时他觉得特别烫,难以忍受,此时度母就告诉他:“现在的这个不是很难忍,如果你明天继承王位,获得了王权灌顶,来世的地狱铁水比这还难忍!”并劝诫他看破一切世间法,舍弃王位,2到东方的贝嘎地方面见文殊菩萨。得到这个授记后,寂铠甲早上醒来前思后想,决定放弃王位,骑着一匹骏马,像当年的释迦牟尼佛一样离开王宫,赴东而去。在二十一天中,他不吃不喝,一直前往东方的贝嘎地方(有些史书记得不是很详细)。当他到了那里的森林,恰好遇到一个美女,饥渴难耐的他让美女帮忙看一下马,自己走到泉水旁想喝一点水。正准备喝水时,美女告诉他:“不要喝这些世间的水,你要是真的口渴,可以饮用这个甘露。”于是给了他一些甘露,解除了他身体上的疲劳。体力恢复后,他问:“你从什么地方来?”美女回答:“贝噶地方的森林里面。森林中有位具足圆满功德的上师,他经常入于文殊金刚定。”听到这个上师的名字,寂铠甲犹如穷人获得了如意宝一样,心中数数欢喜,请求美女无论如何要带他去拜见这位上师。美女答应后,带他去了上师那儿,只见那位上师犹如十万个太阳照射须弥山般威严,身口意三门极为调柔寂静,一见之下,寂铠甲马上生起了极大的信心,遂将所骑之马、身上的饰品全部供养,乞求摄受。上师摄受他之后,传授了文殊金刚等持,后来他在上师身边静修十二年,面见了文殊菩萨,从而获得了殊胜成就。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第2课在闻法的过程中,还应该避免几种过患?“闻法四想”是指什么?答:1、闻法规律有三种发心,具体分为不善的发心;善的发心和无记的发心。善的发心又分为上士道发心,中士道发心,下士道发心。2、闻法时应避免以下几种过患:1)三种过失:耳不专注的过失、心不专注的过失、杂烦恼的过失;2)六种垢染:傲慢、不起信心、没有希求心、外散、内收、疲厌;3)五种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未领会而持、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闻法四想:《华严经》中说:“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名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第3课“善说海”是以什么方式命名的?什么叫“善说海”?答:〖入行论释•善说海〗。是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命名的。“善说海”是注释的名称。“善说”指完整无缺地宣讲大乘《入菩萨行论》的甚深意义,“海”指本论所引用的教证、理证相当丰富,犹如大海是一切宝藏的来源,而此处教法证法的来源就是这部论典,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故取名为“善说海”。第4课请解释本论真实论名。取名有何必要?论名使用梵语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叫做《入菩萨行论》呢?入就是加入、趋入的意思,通过学习本论,我们可以趋入大乘菩萨的殊胜行为——六波罗蜜多的愿行当中,所以叫做《入菩萨行论》。这一点,我们不仅要从字面上通达,还要从意义上了解,如果我们学习论典只是大概地了知一下,而没有真正去领悟,这是非常不合理的。〖那么,这一论名是以什么方式而取的呢?〗经论取名的方式非常多,《解深密经》中列有四种∶以地名而取、以人名而取、以比喻而取、以意义而取。这个世间上不管什么东西都有各自的名称,人有人的名称,地有地的名称,山河大地、任何事物都有其不共的名称,同样的道理,佛经有佛经的名称,论典也有论典的名称,它们的取名不是无缘无故的,〖通常而言,命名的方式有以所说之义、能说之量、作用、地点、眷属、时间与比喻来命名。〗“所说之义”是指以意义来取名,比如《入菩萨行论》、《十地经》、《菩提道次第广论》;“能说之量”指以能说词句的数量来取名,如《中观四百论》、《戒律三百颂》、《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事师五十颂》;有些经论以“作用”而取名,如《贤愚经》、《大解脱经》;也有些以“地点”而取,例如《楞伽经》是以释迦牟尼佛讲法所在地楞伽山而得名;有些以“眷属”而取名,如《龙王请问经》、《弥勒请问经》,以及汉传佛教的《六祖坛经》、《了凡四训》,有些以请问者的名字而取,有些以作者的名称而取;还有些以“时间”而取名,如《贤劫经》宣说了贤劫中出现的千佛名称及功德;有些以“比喻”而取名,如《稻秆经》、《金刚经》等等。〖此论是以其中的第一种方式来取名的。〗《入菩萨行论》是从意义上来取名的。顾名思义,这部论典主要宣说了我们如何趋入菩萨行为,这是词句上的理解,若深入其内在的涵义,则是我们从现在起一定要真正加入大乘行列,每个人心里都要发下这样的誓愿。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3佛法的利益,这是我们此次学习的目的。2、论名用梵语有什么意义:1在我们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2来源清静;3忆念译师们的恩德;国王赤热巴巾为了辨别三藏,特意规定的顶礼方式有哪几种?本论属哪一种?“顶礼文殊童子”可以表明《俱舍论》属于论藏。此规定来源于藏地古代三大法王之一的赤热巴巾。他对出家人特别恭敬,每次见到出家人都五体投地,且将发髻散开铺于地上,请其从上踏过。赤热巴巾在藏地建立非常广大的译经场,对古老的藏文及其文法进行了改造,并且对三藏的顶礼句作了特别规定:凡属律藏所摄,前面一律加“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是由于因果深细难测,戒律的开遮持犯,菩萨与声缘罗汉无法抉择,唯有佛陀才能完全通达;凡属经藏所摄,前面加“顶礼诸佛菩萨”,因多数佛经是佛与菩萨以问答方式记录下来的;凡属论藏所摄,前面加“顶礼文殊菩萨”,只有文殊菩萨具有细微深妙的智慧,可以清晰辨明万法之差别,因此论藏前如是称颂顶礼。然而,并非所有三藏皆以此三顶礼句来划分,在赤热巴巾之前有很多论师,他们有时也是根据自己不同本尊,及自己有信心的佛或菩萨进行顶礼,因此不能一概而论。〖由于此论属于经藏的范畴,因而按照国王规定的顶礼方式,在一切佛菩萨前顶礼膜拜,这是译师所作的顶礼。〗赤热巴巾时代之前,藏地的译师们在翻译时,一般是对自己最信仰的佛菩萨作顶礼,后来国王赤热巴巾为了辨别三藏,特意规定:在律藏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一切智智佛陀”,因为戒律方面的因果非常细微,唯有佛陀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才能完全了达,诸菩萨和声闻缘觉也无法通彻这样的因果取舍;在经藏或属于经藏的论典前,应该“顶礼诸佛菩萨”,因为大多数的经藏是佛和菩萨以问答方式而形成的,如《文殊请问经》、《弥勒请问经》、《富楼那请问经》;在论藏或对法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文殊师利菩萨”,因为唯以文殊师利菩萨的敏锐智慧,才能辨别蕴、界、处、缘起等一切对法的概念、数目、定义。自赤热巴巾时代以后,藏地基本上采用这种顶礼方式,一方面是尊重国王的规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辨明三藏的分类,使人们从顶礼句上即可看出这是属于经、律、论哪一方面的教典。在汉传佛教中,虽然鸠摩罗什、唐玄奘等译师翻译了大量前所未有的经论,但在顶礼句方面几乎没有这种传统,所以,如果翻阅汉文《大藏经》,就分不清楚到底哪个属于论藏、哪个属于律藏。国王赤热巴巾对佛教的贡献相当大,不仅如此,他对出家人也是非常尊重:国王有一个长长的发髻,上面缀有各色的绸缎,如果见到出家人或者僧团,他就把自己的发髻松下来铺在地上,让出家人在头发上踏过。国王对出家人如是的尊敬,以致当时藏地佛教非常兴盛。赤热巴巾还要求每一个出家人应该由七户施主供养(不像我们这里有些出家人,不要说是七户,就是一个居士也找不到,非常痛苦,但有些出家人特别富裕,可能有七百多户也不知道),并且在译经方面作出了非常了不起的贡献。就像汉传佛教中的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一样,我们藏传佛教历史上也有以国王形式来护持正法的情况。无著菩萨在造论时,也是依照赤热巴巾的这种规定对译礼句作了解释。相关知识:1、在律藏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一切智智佛陀;在经藏或属于经藏的论典前

1 / 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