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的旅游资源分析选题原因福州属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以保护福州城区内珍贵的文物古迹、纪念建筑物、历史地段、风景名胜及其环境为重点,达到保持古城的格局和风貌特色,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目的。而三坊七巷是目前国内大城市中保存下来的最有历史文化意义,街坊风貌最具代表性,保存明清民居建筑最完整的大型历史文化街区,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所以保护好三坊七巷的旅游资源,就是长久地保留住福州老城区的特色、人气和传统商业、饮食业、手工业等赖以生存的沃土,对巩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而且福州作为福建省的省会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不仅要在政治、经济方面起领先作用,更应该在旅游方面突出优秀旅游城市的带头作用,突出福州旅游的特色。而作为福州特色的三坊七巷,它保存有最完整的古代街区群落,积聚了福州历史文化,是福州作为一个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的最好体现。相关主体分析旅游资源也就是地理环境中那些具有旅游价值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是开展旅游活动的必要条件,而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首要任务之一。当然没有旅游者旅游活动就无法实现。旅游者是构成旅游的主体,是旅游三大要素的基本要素。本次我们将从旅游资源和旅游者这两个方面调查分析福州三坊七巷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概况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福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城内的三坊七巷正是这个千年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三坊七巷属于坊巷结构,保存相对完整。从唐代开始,人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经过千百年的变迁,三坊七巷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159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在王审知建罗城之前,唐代福州人还使用着晋代建造的子城,南门护城河外的南门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称南街)是一片繁华的商住文化区。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到那里,那里便出现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选择了这片平整的土地,开始了为新一轮创业而组建家园。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化人为主要居住民的街区,便在南街附近生成,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三坊七巷街区。三坊七巷街区,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四十公顷,白墙瓦屋,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2、特征自古以来,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三坊七巷人杰地灵,是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以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159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常以三坊七巷为中心,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三坊七巷的古建筑风貌主要表现在:石板深巷,青瓦粉墙。各式精雕细刻的门罩,风火墙式的多进院落,从高处俯视犹如海上层层波浪,那此起彼伏的万顷波涛既无比壮观又震撼人心。3、发展现状由于历史原因,三坊七巷一度保护不善。在06年以前,三坊七巷属于较为衰败的街区,由于是旧时建筑,现代市政配套设施非常缺乏,排水、厕所、乱架的电线都成问题。从2006年7月开始,福州市委、市政府对三坊七巷进行了保护修复工程。相继投入38亿元,完成了105处历史建筑以及37处更新建筑项目的建设。截至目前,已修复并开放了林则徐纪念馆、林觉民故居、冰心故居、严复故居、二梅书屋、水榭戏台、蓝建枢故居、叶氏民居等建筑。修复后的三坊七巷获得了“中国首座社区博物馆”的称号,也迎来了逐年递增的游客。旅游人数的增加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已有166个商家进驻三坊七巷。走在澳门路上,闻见香味,听得人声鼎沸。在去年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三坊七巷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去年10月1日,三坊七巷正式开启了以一日游为主的多条旅游线路,形成翻版的“北京胡同游”。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市重要的标志之一,1999年国务院批复的《福州城市总体规划》即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2006年5月,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游客概况问卷分析1性别男(44%)女(56%)2年龄20周岁以下(18%)21-30岁(42%)31-34岁(22%)41-50(10%)50岁以上(8%)3职业教师(10%)学生(50%)公司职员(18%)其他(22%)4学历中专(4%)大专(18%)本科大学(36%)大学以上(28%)其他(14%)5收入1000以下(50%)1000-3000(26%)3000-6000(22%)6000以上(2%)6所在区域本省(44%)外省(26%)国外(12%)福州市(18%)7交通方式步行(4%)自行车(0%)汽车(24%)公交车(48%)火车(18%)飞机(8%)8旅游方式自助游(78%)团体游(22%)9旅游目的消费购物(6%)旅游名胜(60%)工作需要(16%)路过(18%)10停留时间1天内(54%)3天左右(14%)一个礼拜多(24%)就走(8%)11住宿旅馆(30%)酒店(18%)亲戚朋友家(26%)露营(6%)家在福州(20%)从上表可以看出:来三坊七巷的游客女性比例较高,年龄多在21-30岁之间。游客以高学历者为主其中大部分都是学生。多数旅客是来自本省的(62%),其中有18%是来自福州市的。有26%是来自外省的,12%是来自国外。说明游客以省内为主。旅客的旅游目地多为游览名胜(60%),有16%的旅客是工作需要而来的。为消费购物而来的旅客很少(6%)。旅客在三坊七巷停留的时间不久,大多是只有一天。多为自助游,大多数旅客会选择旅馆,也有一些会住在亲戚朋友家里面。发展情况评定“三坊七巷”是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她承载了福州城市发展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人们把凝结在坊巷格局和明清建筑中的文化信息,在坊巷中生活过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思想和著述,坊巷内特有的民风民俗和具有文化内涵的商贸特性,当作一种文化来看待。现在我们可以统称之为“三坊七巷文化。对福州来说,“三坊七巷’’已是一种不可失去的历史文化记忆,是一种不可切断的城市历史文脉,是一种不可磨灭的文化象征符号。这些决定着今天的“三坊七巷”保护开发利用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种具有文化意义、充满文化色彩的开发利用。对“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开发和利用,将使福州民间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其青春活力,并获得其生存和发展空间,这不仅可以加大改造后的“三坊七巷”的文化含金量,丰富其文化内涵,激发其文化活力,而且也将使现代福州拥有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形态,流动着一股股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从而加重现代福州的历史文化质感,增强现代福州的传统文化韵味,使现代福州更具文化魅力。发展建议1政府主导,各部门配合对于三坊七巷的旅游资源,应该由政府牵头领导、各专业部门指导、各级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福州市民共同参与的修葺和保护工程。政府应给予政策与法律上的支持与保证,使资源能得到合理的保护、科学的规划、精心的打造、有效的运营,持续的发展。使“三坊七巷”的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得到政策、资金、技术、市场运营等方面的支持与保障,更要得到相关主管部门的管理、控制和监督。2建立和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有关部门法律规范,修订和完善关于福州市文化保护的各项法规。特别是制定《“三坊七巷”旅游开发及经营管理办法》,完善《三坊七巷文物保护法规》,使三坊七巷旅游资源的保护有法可依。3投入主体多元化制定优惠的旅游开发投融资策略,在政府的引导、政策的保证下,允许建立以国家、地方、集体、企业、个人齐上的多元化、多层次、自我积累、滚动开发的市场化运作的投资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纳社会资本加入市场营运。政府与文化局、旅游局、土地局、规划局等各相关部门共同对三坊七巷的市场运作进行监督。4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力培养专业的导游人员,他们不仅要具备较广泛的基本知识,尤其是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以及国情、风土习俗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必须是一专多能,多才多艺的人。尤其是对三坊七巷的每个角落都很熟悉的人,他们可以把三坊七巷旅游资源全面展现在游客面前,使游客可以更好地保护三坊七巷的旅游资源。5加强社区的参与目前三坊七巷内共居住5577户,15093人,以外来人口居多。人口密度已经严重超标,古名居,古院落不仅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反而受损严重。只有通过人流分离,严格控制居住人口数量,降低三坊七巷内的人口密度。6成立游客服务中心在每一个名人故居内开设一间游客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内可以配有故居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旅游纪念品甚至是专项导游员,可以对游客提出的意见、信息和投诉作出及时的反应。7保护与恢复历史标志历史标志包括了遗存的路牌,标记,招牌,路名,相关的传说等等。通过对遗留历史标志的保护与恢复,让人们了解三坊七巷旅游资源破坏的程度,让他们认识到保护三坊七巷旅游资源迫在眉睫,自觉地树立保护三坊七巷资源的意识,使三坊七巷的保护成为福州每个市民应尽的职责和义务。8加强文物保护意识三坊七巷保留了明清时代的民居和园林建筑百余座,其中有四十多处被省市区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对三坊七巷旅游资源的保护,政府在出钱出力的同时,也应加强全民文物保护意识的教育,不仅在领导干部内树立保护文物的意识,对文物的保护也必须有雄厚的群众基础,这样才能使三坊七巷的旅游资源得到长久的保留。9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而三坊七巷旅游资源中就有很多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让各界甚至是国家一起来对三坊七巷的旅游资源进行保护。10艺术旅游产品恢复三坊七巷内极具福州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如:脱胎漆器、软木画、木雕、石雕、纸伞、裱褙,光禄坊的立春剪纸等。在三坊七巷旅游景区内开辟古玩字画展示、装裱加工、藏品交流、交易的场所,让游客了解到手工艺品的整个制作流程、加工流程、销售流程,让游客可以亲自参与其中,让游客享受到制作的快乐。木偶戏、评话、闽剧也属于艺术的一部分,但是现在很少能在正式的舞台上看到木偶戏、评话、闽剧的影子,所以可以在三坊七巷开设小型的舞台或剧院,把木偶戏、评话、闽剧搬上舞台,让游客参与演出,对传播福州艺术文化,让游客可以真正的了解福州。11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在明清时代,三坊七巷一带曾是福州城名门望族的聚居地。但到了清末,有些名门之后举家搬到台湾扎根,只有少部分仍然生活在福州。但因他们对家乡的思念,回乡寻根省亲的人越来越多。如林则徐的后人每年会林则徐祠堂举行祭典,使许多台胞不远千里回到福州,共同寄拜他们的祖先。这样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使三坊七巷的文化更好的传播到海外,也可以使内地的人们更多地了解台湾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