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主讲教师:赵有生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三、科学对待人生环境讲授与讨论人生体验与人生价值——关于生命的意义与世界的可能性的对话人生体验与人生价值——关于生命的意义与世界的可能性的对话我们今天的话题是人生观问题,这个话题给了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一个思考人类和个人生活的真理,以及交流彼此的思想的机会。我们需要的主要是去提出一些真正关乎人生本质、体验、价值、目的和意义的问题,探索这些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思想的激荡和互动,从而获得思想上和心灵上的启迪。我们的思考和解答将是一个无限延续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今天的课程主要是使这些问题呈现出来而已。人生体验与人生价值——关于生命的意义与世界的可能性的对话一、人生体验人是什么?理解人生体验人的世界二、人生价值价值观教育价值难题求解人生价值的文化模式人生的“形而上”与“形而下”我们会碰到很多关于如何获得“成功”人生的方法的教导。这些方法有时是基于领悟了人生奥秘的智慧而提出的箴言和忠告,有时则纯粹是一种毫无智慧的“技巧”。青年人往往将它们不加区别与选择地吸收,于是,这些道理和方法往往不是帮助他们调理了生活中的困惑与迷惘,反而增添了他们思想与心灵中的混乱。拥有所谓“成功”的法门,并不意味着对人生奥秘的洞察。要理解人生的奥秘,我们需要研究超越个体经验的人类生活全体的典型经验。人是什么?(上)从复杂性理论视角看到的人:一、“全息”的人:“每个细胞是一个整体(总的机体)的一个部分,而整体本身也存在于部分之中:全部遗传材料存在于每个个别的细胞之中;社会作为整体也通过其语言、其文化、其规范存在于每个个人之中。”[1]二、“波粒”二象的人:个人——族类或社会的两重性逻辑。三、“系统”的人。整体性与连续性的复杂系统中再生产的人。人类及其个体体现了“系统论的和组织性的原则”[1](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0页。人是什么?(中)四、“反思“的人。人的认识遵循“把认识者重新引入任何认识中的原则。”[1]五、“阴阳和合”的人。爱欲相联的男女两性。古希腊神话未分的人与寻觅另一半的人。[1]参见(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0-182页。人是什么?(下)六、“潜能与现实同在”的人。作家哈日·卡姆奥朗(HadjGarm’Oren)在其未发表的手稿中写道:“任何个人,即使是最为闭锁在最平庸的生活中的个人,在其自身中都构成一个宇宙。他在他身上蕴藏着他内在的多样性,他的潜在的几重人格,许许多多幻想的人物,出于现实和想象、睡眠和清醒、服从和反抗、公开和隐秘之间的多重存在,在其难以探测的洞穴和深渊中幼虫般蠕动的各种念头。每个人在他身上含有梦想和幻觉的星系,欲望和爱情的未曾满足的冲动,不幸的深渊,灰心的无边的荒漠,有如燃烧天体的热情之火,仇恨的怒涛,低能的迷惘,明智的闪电,狂乱的风暴……”[1][1](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0页。理解人生体验(基点)人生的典型体验大体实是在下列几条两极相通的轴线上呈现的。这些轴线构成了一个无限复杂的人生体验的多维空间。个人的人生体验之基点与过程都是在这个空间中流动的。乐观——悲观实在——空虚世俗——超越部分——全体宿命——创造肉体——灵魂理解人生体验(类型)威廉·詹姆斯论“经验”——心理经验(潜在的意识)、——理性经验(清醒的意识)(自然经验、道德经验和慎行经验)——宗教经验(超越的意识)“理性在我们的其他许多经验上起作用,甚至对我们的心理经验发生作用,但决不会在这些特殊的宗教经验现实地发生之前,将它们推导出来。宗教经验一旦显示地产生并给与,在接受者的眼里,宇宙万物的范围将大大扩展。宗教经验暗示,我们的自然经验,我们严格的道德经验和慎行经验,恐怕都不过是真正的人类经验的一个片段。宗教经验模糊了自然的轮廓开拓了最为奇特的可能性和视野。”[1][1]James,APluralisticUniverse,NewYork:Longmans,GreenandCo.,1909,p306.转引自(美)威廉·詹姆斯著,尚新建译:《宗教经验种种》,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21-22页。从文化特性看人生体验的典型形态(1)1、《圣经》与西方文化中的“罪”一方面,“罪”是“自我”与“非我”之战的产物,对“罪”的念念不忘与忏悔,反映出西方人对个人的“自我”的边界“与生俱来”的敏感。正是在这种清晰的“自我”感的基础上,西方人发展出以“自我”的权利责任问题的理性规范为结构的社会生活样式。另一方面,他们因信仰上帝的救赎,而采取一种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并看重享乐主义的人生体验。从文化特性看人生体验的典型形态(2)2、佛教文化中的“苦感”现世、过去世、来生之间的连续因果佛教认为,“人生的痛苦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生老病死及自性无常,而且还是心灵上的空虚、荒诞、失落、绝望等无量诸苦,简直就是苦海无边。”佛教对“苦”的解释。“其一,从逻辑的因果关系推论:宇宙万物包括人生都是由因缘关系造成而生起的,人生之痛苦、命运之不幸,都是由承担者自己的原因、自己的业所引起的、所遭的报应,是所谓自己造业因,自己受苦果。其二,是从观察物质运动变幻的无确定性推论,得出‘无常故苦’的结论;人的生命是一个生、住、异、灭的从诞生、暂时存在、成长变化、死亡消失的过程,它本生没有存在的为定性和持久性,是‘无我’的,既是‘法(客体性)无我’也是‘人(主体性)无我’。这便是无边苦海产生的原因。”《大般若经》:“菩萨以生死为乐,不以涅槃为乐。”“般若生死而起厌怖,欣乐涅槃,则堕非道,不能利乐一切有情,通达如来甚深境界。”从文化特性看人生体验的典型形态(3)3、儒家文化中的“愧感”(良心的形式)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理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文化特性看人生体验的典型形态(4)4、日本文化中的“耻感”社会交往关系中的评价焦点是彼此的“面子”。“面子”若很“光彩”,则无“耻”。由此无“耻”(感),任何真正无耻(在道德良知上,人性上的罪恶)就可以任其通行。(以二战时期的日本社会为例。参见柳田国男)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目前大学所起的作用,不是为学生在自然界面前的亲密存在作准备,而是为他们在人类扩张对自然界统治中的角色做准备。”“但是,这种把价值广泛集中在人身上的做法,歪曲了人类在宇宙结构和功能中的位置和角色。我们没有认识到,尽管宇宙各种各样的成员互相依存,但是每一个成员都首先是为宇宙整体而存在。”“其实,人类是依赖于更大的宇宙而存在,依赖于它的功能和它的实现而存在。在宇宙的秩序中,这颗行星地球提供了充足的、最终的、物质的和正式的原因,使人类成为现实存在,支撑人类的存在,引导着人类的实现。”(美)托马斯·贝里:《伟大的事业》,三联书店,2005年。在这首歌中表达了人类对于宇宙(“苍天”)作为最高价值的意识,以及人类在宇宙面前的谦卑。正如中世纪著名神学思想家托马斯·阿奎那所说:“宇宙秩序是事物终极性和高贵性的完满。”这是一种在我们人类当今生活方式中已经遗忘了的智慧。我未见过这样的歌谣,它能比树木更美妙。看树木张开饥饿的大嘴,吸收大地丰富的养料,她伸出青翠的双臂,默默地向苍天祈祷。夏季里树木更美妙,枝叶上住着知更鸟;冬季里四处雪花飘,她和那雨水更友好。人们只能编歌谣,唯有苍天能把树创造!《树》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在早期传统中,人类体验了一种与自然界的极亲密关系,这种体验不只是与自然界的所有生命形式的关系,而且通过那种对自然现象的宗教—精神体验,甚至体验了一种深刻的精神升华。我们已经远离了早期人类与自然界的亲密关系,进入了与自然界疏离的现代文明。”(美)托马斯·贝里:《伟大的事业》,三联书店,2005年,第84-85页。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陆九渊集》卷三十五“夫大人者,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其序,与神和其吉凶。……君子以成德为行。……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传·文言》“德和天地,止于至善”(《易传》、《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人的内在“宇宙”印度传统的智慧认为人具有身体、情命、心思、性灵和精神五个层面的生活,在这五者中,最炽烈的需要是情命的需要,而不是身体的生存之必需。密那指出,“情命体在我们中是冲动和欲望的基址,亦即热心和暴行,发动能力或绝望消沉,痴情与反叛的根据地。”而且,“事实上,在人类天性中,情命体是一暴君专制。”它的需要是无限的,没有什么能使他满足,而人们,尤其是西方人信奉两种错误的理念,以致于使情命的统治更为得势。其中一种理念是:人生的主要目的在于享乐;另一种是:人是与某种性格俱生,不能将其改变的。(法)密那著、徐梵澄译:《母亲的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现代”的人德国哲人马克斯·舍勒认为,现代的人类处于一种“本能冲动造反精神诸神”的阶段。马克思的判断则是人类正在物的依赖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独立性。物质匮乏的问题正好折射出人类专注于情命上的物欲追求的时代趣味。心思也因这一趣味而发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个时代的最高的知识成就主要就体现在心思的编码、抽象及其交流的艺术上。“现代”的人我们时代的一个特点是人类社会的分裂。各种历史悠久的共同体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解体了,个人越来越成为孤立的个体,他似乎拥有越来越大的独立性,但是,资本的逻辑却在现代社会中造成了越来越显著的剥夺和不平等。人们对于这种剥夺和不平等的一种附带的感受是似乎物质上存在着匮乏。“现代”的人大约150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满怀信心地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宣告:一种新的人类社会形态必将到来,它“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随后,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未来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所谓自由发展就是人要“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现代”的人“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条件”。(马克思)这种关系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在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进行价值选择的规范。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前提和基础,只有实现了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才能够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才能保证一切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实现每一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必备前提是“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应当作为一种发展的伦理原则运用于现实的社会发展实践和个人的生命过程之中,而不仅仅将其视为一个高悬的理想。现代人的价值世界——价值的颠覆舍勒认为,人们对有价值之物的欲求是纯粹经验的,可变的和主观的,但是欲求对象中所负载的价值却是可以通过先验的直观来把握的实在属性。舍勒把人们能够体验到的“实质的”价值归为以下四类:一、愉快与不愉快的价值。这些价值的呈现需要通过感觉,虽然感觉是有相对性的,但价值本身并不受感觉的相对性影响。二、“生命力”的价值。如较高级的动植物比较低级的动植物表现出较高的生命力、健康和朝气。三、精神价值。在其中舍勒区分出美与丑这种美学价值,正确与错误的价值,以及纯粹知识本身的价值。四、神圣的与非神圣的价值。它们相当于以某种“绝对事物”为典范的那一类价值。很显然,这类价值的负载者只能在宗教领域中找到。它们的主要代表在人的等级上是圣徒,在超人的范围内是上帝,只有宗教现象学才能提供对于它们的适当评价。(美)赫伯特·斯皮格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