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词的发展演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颜色词的发展演变主讲人•一.汉语基本颜色词的界定•二.汉语基本颜色词意义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三.汉语基本颜色词意义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及影响因素•四.汉语基本颜色词构词情况•五.汉语基本颜色词的系统性一.汉语基本颜色词的界定•汉语学界对颜色词的称谓历来不统一。•有称“颜色词”,也有称“色彩词”的,在古汉语中,颜色一词的本义指面色、脸色。后来“颜色”一词的词义在使用中扩大了范围,不仅指人的面色、表情,也包括各种事物的色彩,•详解如下:“色彩词”的定义为表示色彩的词,而“色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①颜色•②比喻人的某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这就使得对“色彩词”的含义有了两层理解:•其一,表示客观具体事物的实际颜色的词汇,如红、黄、绿、蓝等基本颜色词;•其二,它还可表示人的某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的词。如“你这个人心真黑”中的“黑”字就表达了说话者对这个人的贬责评价,而非单纯的表示颜色范畴。很明显,“色彩词”在意义表达上不如“颜色词”直接、准确。•颜色词就是用来表示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各种感观印象的词的总和。•1、基本颜色词•汉语各个历史阶段基本色彩词的确定,基本采用了姚小平先生的说法•殷商时代:•幽、白、赤、黄、青;•周秦时代有:•玄、黑、白、赤、黄、青、绿、紫、红;•汉晋南北朝包括:•黑、白、赤、红、黄、青、绿、紫、红、灰;•唐宋及近代包括:•黑、白、红、黄、青、绿、蓝、紫、灰、褐;•现代包括:•白、黑、红、黄、绿、紫、蓝、灰。2、普通颜色词普通颜色词,是指那些除基本颜色词以外的其他颜色词。这类颜色词中的大部分颜色词是在基本颜色词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从现代汉语的构词来看,普通颜色词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复合词。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将依据普通颜色词内部词素的不同结构进行分类研究,具体如下:第一类,颜色词素+“色',如白色、黑色、红色、绿色等。这类普通颜色词在颜色词中是最常见,也是词素结构搭配最简单的一类。第二类,颜色词素+颜色词素,如灰白、紫红、蓝绿、粉红等。这类普通颜色词也比较常见,它反映出的颜色实际上是一种“混合色”,即两种基本颜色混合而成为一种新的有别于两种基本颜色的颜色。但是,这种新的颜色往往是带有明显的颜色倾向的,是有强烈的主从之分的,即新的颜色是以两种基本颜色中的一种为基本色调,另外一种基本颜色为从属颜色的。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这类颜色词还可以加上表示颜色类概念的“色”进行搭配来表示颜色。第三类,表物词素+颜色词素,如桃红、枣红、象牙白等。这类颜色词实际上是对“物体色”的一种客观描述。这类颜色词的出现是人类在与自然事物长期接触中,通过不断丰富和发展语言词汇实现的,是客观事物反作用于人的意识而后人类进行思维加工而成的。它的出现说明了人类语言词汇的极大的丰富性。第四类,形容词素+颜色词素,如浅红、暗黑、浅蓝、深蓝等。'这类颜色词的特点是在词的内部结构中添加了形容词素的成分,它所反映的是人类对颜色客观属性不同层面的认知,其中既有物理学意义上的反映,也有人类“常识性”意义上的反映。也就是说,这类词是人们对客观颜色属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复杂表现所进行的一种概括性的说明。•3、部分联觉抽象颜色词•联觉抽象颜色词就是指人们通过“联觉”而形成的抽象色彩进行反映的颜色词。如“绿茸茸”。•联觉抽象颜色词是对客观色彩的具有强烈主观意味的概括,它们大部都含有反应客•观基础的颜色词素,而我们研究的“部分联觉抽象颜色词”正是包含基本颜色词素的这•一部分联觉抽象颜色词。我们根据颜色词内部词素的不同结构进行分类如下:•1.形容词素+颜色词素:娇红、惨黄、惨白。•2颜色词素+重叠成分:红扑扑、黄澄澄、绿茸茸、蓝盈盈。•3颜色词素+后缀成分:灰不溜丢、红不棱登、黑不溜秋、黑咕隆咚。•4颜色词素+形容词素:红润、白净、白嫩。•4、含彩词•“含彩词”指含有颜色词素却不表示颜色概念的词语。•由于在含彩词中,颜色词素以颜色义或颜色义引申而来的意义参与构词,因此我们•把含彩词分为两类:•第一类,颜色词素以颜色义参与构词,如:红宝石、蓝宝石、红花、绿叶;•第二类,颜色词素以颜色义引申而来的意义参与构词,如:红军、黑道、白道。•由于普通颜色词和部分联觉抽象颜色词是在基本颜色词的基础上形成的,含彩词中•包含的颜色词素的意义发展演变引申的轨迹都与基本颜色词相关,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考察基本颜色词的意义及构词情况。二.汉语基本颜色词意义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颜色词也在不断发展演变。从古至今各个时期的基本颜色词是不同的,表示“颜色”的概念却是相同的,即同一个“颜色”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可能会用不同的词来表达。所选取的两个汉语基本颜色词是以现代汉语为起点,追溯其意义历时发展演变的情况。随后,又从具体词条出发分析汉语基本颜色词,通过分析总结汉语颜色词发展演变的主要形式。2.1“红”意义演变分析•《说文解字》:“红,帛赤白色也',。“红”,在一开始是指一种粉红色的帛。“红”是一种由白与赤两种颜色间杂而成的间色,不是表示正色的红颜色。•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还没有关于“红”字的记载。先秦时期的《论语》己经出现“红”:“君子不以组淑饰,红紫不以为裹服”,意为只有妇人女子才用红紫两种间色的帛作服饰,而对于男人来于说,即使是居家服饰也不会使用红紫两种颜色的帛。这说明,在先秦时期“红”还不是正色,是不入主流的,主流红色是被“赤”所垄断的。这就是为什么先秦时期的古籍文献中鲜有“红”的影子,却频频出现“赤”的原因。•到了秦汉时期,“红”与“赤”的格局开始发生悄然变化。虽然《史记》中还是以大量的“赤”来表示红颜色,但《史记》中开始微量使用“红‘,这说明此时已经出现了以“红”代“赤”来表示红颜色的情形。在《三国志·魏书·东夷传附楼传》:“山出九色次玉石,一曰青,二日赤,三曰黄,四曰白,五曰黑,六曰绿,七曰紫,八曰红,九曰绀”。在这里,陈寿将“红”与“赤”同时使用。从这一时期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在表示红色原色词的竞争格局中,“红”与“赤”的距离正在缩小。•隋唐时期才是“红”入主正统红色主流的时期,即在这一时期,“红”实现了取代“赤”成为最主要的表示红色的颜色词。这一时期的文献中却很少有“赤”的出现。可以说,至此,“红”完成了真正成为主流红色的蜕变。这一成功蜕变,使得“红,,的意义由原来的表物性向描摹性转变,其更多的是用来与其它颜色词组合来描述各种不同状态的红色。可以说,“红”在隋唐时期己基本上接近现代汉语中的“红”的使用了。宋元以后,“红”承袭隋唐时期的用法,直至今天。•追溯“红”的文化内涵,是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民族习俗分不开的。上古时期,由于“红”表示粉红,与尚“赤”的古人心理有些差距,导致那一时期的”红”并没有成为主流颜色。但到了中古时期,“红”蜕变成为正色,指大红色,成为人们最为崇尚的颜色。在结婚、生子、过年过节等重大喜庆活动中,人们都习惯用铺天盖地的红色来表示好运、喜庆、吉祥等美好祝愿。古代与现今,我们都称得到上级领导的垂青为“红人',学子中举为上“红榜”,表示奖励或祝福的额外收入为“红包”等等。现代,红色还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出现了“红军”、“红卫兵”、“红色根据地”等具有强烈政治意味的意义,这些是“红”色多样文化内涵在现代人们心理上的映射。需要说明的是,“红”色与血色相同,在视觉上会使人们联想到死伤、流血等恐怖景象,所以,红色又成为视觉冲击力最强烈的颜色。古今死刑犯人在被行刑前,名字都会被打上红勾,这里,“红”就表达着另外一种讯息:死亡,即红色在这里成为危险的符号。•《古今汉语词典》收义项9条。列举如下(用例从略):•1.古代指浅红色。后多指像鲜血一样的颜色;•2.呈现红色,变红;•3.花的代称;•4.象征喜庆或用作礼物的红色布帛;•5.喜庆的事;•6.象征顺利、成功或得势、受宠等;•7.象征革命或进步;•8.指红利;•9.姓。•在这些义项中,义项3、4、5、6、7、8主要作为词素义使用,一般不会单独使用;•其他义项为词义,也可以作为词素义参与复音词词义的合成。•这些义项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这样描述:•《说文解字》对“红”的解释,其含义为:红白色的丝织品。以此为词义发展演变•的起点,“古代指浅红色”,以及“象征喜庆或用作礼物的红色布帛”,即义项1、4与《说•文》的释义相合。•义项2由义项1引申而来。古代指“浅红色”本是名词,由“浅红色”名词义引申•为动词义“变红”,发生了词义的相关引申①。•义项3由义项1借代引申②而来。由于红色的花儿是很美丽的,并且在生活中红色•的花最常见,为了表现花的这种美,而用“红”作为花的代称,因此产生了词义的借代•引申。•义项5由义项4相似引申③而来。“象征喜庆或用作礼物的红色布帛”义项中展现出•了一种喜庆的氛围,在喜庆的场合多用“红色布帛”。义项5与义项4在表面特征或本•质属性上的相似,因此产生了词义的相似引申。•义项6、7由义项1象征引申④而来。“红”在中国文化中有“喜庆气“进步”等象•征意义。这些意义就是由“红”这一颜色词经过象征引申得来的。“象征顺利、成功或•得势、受宠等”是基于中国文化中人们对“红”这一颜色词属性的认知作为基础的。“象•征革命或进步”是为了适应革命战争年代的特殊需要而产生的,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这种色彩意义是伴随着象征引申义出现的。•义项8是由义项6逻辑引申⑤而来的。“红利”是“指企业分给股东的利润或分给职•工的额外报酬”,是一种“额外收益”。(据《现代汉语词典》)由于企业经营得顺利、成•功,分给股东的利润就多,也就是“红利”多。这是经过逻辑引申所得出的结论犷因此•产生了逻辑引申。_•义项9与其他义项之间没有明显的引申关系。•“红颜”、“红楼”、“红粉”中,“红”具有的“年轻女子”的词素义是由义项1、3•借代引申而来的。•①相关引申是指词义由表示某事物引申为表示其他相关的事物,其引申理据是人们对事物的整体认识。•②借代引申是通过借代手法实现的引申。•③相似引申是指词义由表示某事物引申为表示相似的事物。•④象征引申是人们运用象征的手法使词义获得引申。•,逻辑引申指新义项由旧义项经过人们的逻辑推理发展而来。•在《古今汉语词典》所列举的9个义项中,义项1、4、5、6、7、8,一直传承至今,•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义项9作为姓氏也被传承至今;义项2、3作为词义已经从现•代汉语的现实言语交际中消失,但以词素义的形式保留在某些双音词的词义中,如“变•红”、“落红”。2.2“蓝”意义演变分析•在现代汉语中,“蓝”作为基本颜色词之一,无庸置疑,但是在中国文字史上,从最早的甲骨文记载来看,甲骨文中并没有“蓝”的踪迹。•从目前的古籍文献记载来看,“蓝”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著作中,即《诗经·采绿》:“终朝采蓝,不盈一檐。”•《说文解字》:“蓝,染青草也。”在这里,“蓝”是指一种寥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形似寥而味不辛,干后变暗蓝色,可加工成靛青,作染料,叶也供药用。•《荀子·劝学》中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见,“蓝”在最初是一种植物而且是一种用来做染料的原料,并不是用来表示颜色的,此时用于表示蓝色的主要是“青”。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先秦时期有影响的《诗经》、《论语》、《庄子》、《楚辞》、《孟子》等著作中得到证明,“蓝”仅在《诗经》中出现过一次,在其他著作中就没有出现。`而“青”就在以上这些著作中频频出现,•如《诗经·子拎》:“青青子拎,悠悠我心。”•《诗经·苔之华》:“苔之花,其叶青青。”等。•秦汉以后,直至隋唐时,“蓝”才逐渐去除单纯地表示一种植物,并引申出表示•颜色的意义。•隋唐及其后,“蓝”的使用已经十分的广泛,如“蓝”在《全唐诗》中出现了如下的用法:蓝笼、蓝水、蓝田、蓝衫、蓝山、蓝舆、蔚蓝、蓝溪、蓝叶、蓝花、蓝青、蓝岸、蓝峰、蓝玉、蓝桥、红蓝、蓝岭、蓝空、蓝丝、蓝碧、蓝袍、等。这时,“蓝”的有些用法己看不出与蓝色有任何关系,说明此时的“蓝”的用法己经出现了指物性向描摹性的转变,更进一步说明了“蓝”的用法变得更加的丰富,直至现代,“蓝”成为了表示颜色的基本词汇之一,基本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