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之教堂模型报告书班级:2013级建筑学学号和姓名:10561135346901015-洪顺青10561135346901042-丘春洁10561135346901062-郑敏玲指导老师:胡智淼2目录一)风之教堂的简介---------------------------------------------------------3二)制作目标的现状图及相关构件解体图--------------------------------3三)制作比例--------------------------------------------------------------------7四)制作主体的构成-----------------------------------------------------------7五)材料用具--------------------------------------------------------------------7六)主体构件处理-------------------------------------------------------------7七)制作阶段及时间安排---------------------------------------------------11八)心得体会------------------------------------------------------------------123一、风之教堂的简介:日本神户六甲山教堂(1985-1986)又名“风之教堂”(ChurchoftheWind),为安藤忠雄系列教堂的第一个力作。六甲山教堂,其座落于神户的六甲山顶,从教堂内可以俯瞰大阪湾的大海景观。出于对地形的考虑,教堂呈“凹”字形,包括正厅、钟塔、“风之长廊”以及限定用地的围墙。参观此教堂先要通过索道上到800米高,在索道上可以看到海并感受在浮云中升腾的经验。索道上去后,经过短时间的出租车可以到达教堂最外面的入口。穿过狭窄的楼梯、灰暗的走廊以及半日式的园林,象走进一个如鼠洞般黑暗而复杂的迷宫。走过这一段后,在某种程度上如同进入了一个“空间隧道”。一面是矮墙,而另一面是浓密的灌木。从树的枝杈中隐约透出教堂建筑模糊的轮廓,显得遥不可及。向下几步后可以鸟瞰教堂的全貌,立方体的教堂、玻璃的走廊以及垂直的钟塔。看不到海,感觉自己位于悬崖的边缘。几经周折进入另一个入口,入口前面的花园没有太多的通常的处理手法,只有草坪和边缘处的树。仍然看不到海,而混凝土和磨砂玻璃的材料和单纯体量的对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个入口进入玻璃走廊,走廊的尽端并不直接通向作为目标的教堂,而磨砂玻璃使窗外的风景不可见,模糊了真实的尺度感,是这条走廊给人的感觉很长。这条走廊常常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的风的吹过,“风之教堂”的名字由此而来。意外的几级向下的踏步后,向右可看到美丽的花,使人的精神为之一振。这是教堂本身的入口。教堂是一个非常单纯的立方体形式,除了一面开窗外,其余墙面都是单纯的素混凝土墙面。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倾斜的草坪,而一面矮墙阻隔住更远的风景视线,以保证教堂神圣的气氛。登上垂直的钟塔,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可以看到海。参观途中一个一直隐含的主题和悬念在静谧中得以呈现。二、制作目标的现状图及相关构件解体图:4567三、制作比例:1:100四、制作主体的构成:1、风之长廊”:总长达40米,由一系列2.7米见方的混凝土构架组成。顶棚由玻璃天窗和“H”型联系梁构成1/6圆拱状顶。2、连接:楼梯(向下)3、正厅:钢门,以素混凝土墙面围合。4、塔楼:方柱型混凝土构筑。5、后院:90度墙体。6、地形:山地和坡体五、材料用具:1、测绘工具:直尺、三角板2、剪裁、切割工具:裁纸刀、剪刀3、主材料:PVC、玻璃纸4、辅料类:胶水、透明胶、双面胶、针管六、主体构件处理:建筑主体以白色为主,底板由白色PVC片构成,以山地堆砌叠加形成地形,富有趣味而又凸显建筑主体的肌理。建筑物座落在地形上,依次排列,坐落有序。主体1为风之长廊:连廊为直筒形,尽端径直通向峭壁与海,而是在近尽头右侧门以一种非常隐讳的方式连接教堂主厅。大气的联通手法、用钢结构的分割模拟柱廊效果、磨砂玻璃形成的半封闭空间以及地势引起的落差(下降),拉长了时空距离,模糊了尺度感。海风贯穿而过,沁人心脾——“风之教堂”由此得名。风之长廊不能简单将之定义为通道,因为它具备柱列的元素。8柱廊的序列特点充分利用结构本身造成的丰富的光影和虚实的变化,磨砂玻璃的半透处理,大大削弱了光影的眩晕感。另外,安藤忠雄曾经为了避免柱子对空间单纯性的干扰而将墙做到与柱子等厚。做这样的取舍,却在另一方面戏剧般的增加了通道的纵深感,使得每前进一步都在积累一份敬畏与思考。主体2为正厅与“影之十字”:通过连廊,步下楼梯,右转90度,打开钢门,便进入了正厅。因为受地形、植被限制导致的一个180度转向的教堂入口。入口运动路线的曲折,与长廊直截了当的简洁表达形成鲜明反差,丰富了空间形式。风之教堂格调清新明快,富人文主义精神。沐浴于光与风的福泽,思考随着情绪的微张至饱和,丝毫不显压抑和沉重。在风之教堂中,十字的表达降到了最低——“影之十字”出充其量只是为光影服务,挂在圣坛前的十字架也不过是功能性指示罢了。宗教被淡化,建筑在此成为通灵的媒介。没有偶像,没有符号——毫无理由却感动得无可名状。主体3为钟塔:登上垂直的钟塔,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可以看到海。以下为制作过程中的照片:91011七、制作阶段及时间安排:12制作阶段时间安排材料准备3月8日至3月8日初期制作3月8至3月12日后期制作5月13日至5月16日八、心得体会:在此次模型制作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从认识模型制作需要的材料(包括pvc板、kt板、u胶),到模型制作的细节(例如pvc板纵向切和横向切费力程度是不同的),这些对以后的建筑模型制作大有裨益。制作过程也让我们对风之教堂的空间处理手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对日本建筑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风之教堂通过一系列空间序列的处理,从一系列视野阻隔的空间穿过后最终感觉到教堂的豁然开朗。这样,一个尺度并不大的教堂也能够产生单纯体量的神圣感。这种手法在日本和中国的许多传统建筑中都可以看到。抛开手法本身不谈,安藤忠雄选择的这种处理方式,在有限的空间内采用阻隔的手法,通过目标的模糊化来达到空间小中见大的效果,本身就是日本建筑文化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与日本国土狭小和人口稠密有一定的关系。但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对模型的处理也遇到一些难题,如风之长廊中的顶棚处理,实体是由玻璃天窗和“H”型联系梁构成1/6圆拱状顶的,但由于是初次制作模型,对模型材料的特性了解不够透彻,且对该建筑的理解不够深入,在该部分的模型处理上不够完善,还有待提高。综上所述,这次的建筑模型制作,不仅让我们对风之教堂有了进一步的13认识,在理论知识上得到了丰富,而且让我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是一个非常有意义且充满乐趣的过程,期待下一次的模型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