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摘要:教育信息化工作是近年国家大力推动的一项工作,其发展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在简要梳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重庆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并提出了目前的不足之处及推进策略。关键词:重庆;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教育信息化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处理好教育信息的问题已然成为“科教兴国”的必然要求。而建立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一、教育信息化的定义20世纪60年代,信息化一词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随着美国克林顿政府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提出,以网络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带动了全球信息化建设[1]。20世纪90年代末,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教育信息化的提法开始出现。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广泛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信息分析,在此基础上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有效应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信息网络建设,其核心是信息资源建设,教育信息化主要是充分运用信息资源和技术[2]。二、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加速前进主要体现在高校教育,大学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是信息化当代的大势所趋。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加快普通高校数字校园建设步伐,使高速校园网络和数字化教学装备得到进一步普及,并建成功能完善的数字化平台,推进整个校园各类系统整合与数据有效共享[3]。此外,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普及程度也成为教育信息化进步的标志之一。近年来,我国对教育信息化支持力度不断增强。1.在基础设施方面,我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教育科研网、部分存在于省区市的教育网相互补充联结,与公共网络建立联系,覆盖全国的教育信息骨干网络基本成型。百所高校承担建设的国家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纯IPv6试验网,突破了网络地址资源瓶颈。不少中小学建有校园网,大多数农村中小学装备了信息终端设施,学校网络条件下的教学与学习环境逐步改善[4]。2.资源方面,我国初步形成了各类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同时在义务教育领域、职业教育领域、高等教育领域三方实现网络精品课程免费提供,实现了图书馆、高校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库共享服务,在1800家图书馆实现了3800多门课程共享。3.在管理水平提升方面,我国建成了国家教育考试招生与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同时建设了全国联网的校舍信息管理系统、高校学籍管理和学历认证信息化平台,以及高校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全国高校于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在校生约300万人,职业院校中与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校生已超过500万人。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校基本普及,100%的高中、95%的初中、50%的小学都已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5]三、重庆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重庆是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为一体的直辖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3320所,在校学生598万人。对重庆来讲,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必须以较高水平的教育信息化作为支撑[6]。1.重庆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绩(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截至2015年7月,全市教育城域网已建成95%,“宽带网络校校通”项目中,我市4300多所学校接入互联网络,建成率为81.59%,200余所学校接入互联网带宽10M以上,约占60%。76%的普通中小学、100%的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成“校园网”,全市多媒体教室覆盖率高校达100%、中小学达77.8%、中等职业学校达60%以上。目前7.3万间教学班级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配备率达86.3%;3109所学校校内网络设施齐备,占74.7%。中小学计算机生机比达到13:1、中职学校达到8:1、高校达到6:1。教育信息化水平居西部地区前列。同时,以卫星接收和互联网宽带为补充实现了农村边远学校和教学点网络接入,农村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7]。(2)教学数字资源开发和应用不断加强大力推广数字教育资源,建成重庆市基础教育资源库、重庆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等。2000多所学校使用数字教育资源,使用网络备课的教师比达50%的学校1900多所,1200多所学校建设有校本资源。目前我市正积极构建市级教育管理和教育资源两大公共服务平台,以推动教育资源整合共享。在渝高校积极开发网络教育资源,目前2万节网络课程、300余门国家级及市级精品课程资源库已建成,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可以得到较好满足。教育信息化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可以推动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可以打造“没有围墙的学校”,可以汇聚“海量知识资源”[8]。(3)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重庆按照A级数据中心标准,启动了市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完成了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教师数据采集、学生资助、学校资产和校舍管理等系统部署,具备了网上转学、招生、办证等业务管理功能。在全国率先全面实现了中高考网上报名、网上填报志愿、网上评卷和网上录取。建成了重庆教育门户网站、OA办公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与区县、高校、委直属单位实现了互联互通。各区县和学校积极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结合实际建设应用管理系统,促进管理水平提高。[9]2.近阶段任务(1)重庆市教委于7月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中启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政策、体制、机制及应用模式创新等方面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路径。针对本地或跨区域间教育信息化,重庆结合“互联网+”促进区域教育发展,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本地教育公平,引入新型投融资模式,构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推动区域间信息化协作,共同提高教育质量。学校类型和层次划分也更为细致,普通中小学、学前教育机构等重点在新型教学模式探索、结合“互联网+”开展个性化教学、学生交互式学习促进学科发展等;高职高专、中职学校重点在虚拟仿真实验实训、校企合作开展远程教育与培训等;普通本科院校重点在高等院校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教育信息化体验馆建设等。重庆鼓励跨学校、跨区域、跨行业进行联合试点,并将进行不定期抽查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2)重庆市大力实施“1125”教育信息化推进工程,为未来五年教育信息化发展勾勒蓝图,努力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一是建成一张教育宽带网。将各区县的教育城域网、教育数据资源中心、高校校园网接入统一的宽带网,建成覆盖全市教育部门、连通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宽带网虚拟专网。二是打造一个云数据中心。推进市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实现市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统一建设、运用维护及容灾备份,逐步形成私有云和公有云混合的“渝教云”服务平台。三是建成两个教育应用平台。加快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编制重庆市教育信息数据标准,建成能与国家、重庆市相关应用系统互联互通的一体化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四是实施五项配套支撑计划。实施教育信息化试点、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信息素养提升、管理体制机制完善、督导评估体系建设等五项配套支撑计划。力争到2020年,建成与重庆教育现代化、长江上游科教中心和西部人才高地战略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为重庆教育的改革发展和质量提升提供保障。四、教育信息化的不足及推进策略(一)教育信息化的不足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从最初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到现在的“三通两平台”、云计算、智慧校园、教育云、移动学习、物联网、微课程、翻转课堂、增强现实、等,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高校信息化建设。以“数字校园”为核心的各种应用系统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娱乐等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助推着信息化不断向数据共享融合、应用协同工作的方向发展。然而,我们在响应教育信息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对信息化教学认识的观念、意识未从根本上改变在一些中小学中,许多领导认为教育信息化是要开设信息技术课,是教给学生计算机知识或上网的知识,而没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观念。在教育信息化发展深化改革开展的同时,没有随着其发展而深化认识,归结原因在于最初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本质认识不到位,不全面,不能把握教育信息化的重点本质,从而来进行深化改革,致使当前的一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的计划和效果。2.信息化建设经费不均衡、设备更新与利用需要加强管理对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定位的示范校,对于经费的划拨要照顾整体发展和特色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均衡而不是拉大现存的教育鸿沟。对于信息化教学设备旧的未被很好利用,但和目前配套的软件、平台搭配起来在性能指标上又不能很好的达标,这就造成了一个两难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设备更新及利用的管理有待加强规范。此外,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不能只是盯着信息化设备转,而是要真正的落实到学生终端,学生的使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能力提升和素养提升。3.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不足教师信息素养技术不足是制约信息化推进的瓶颈问题。对于信息化教学,一些教师还没有深入理解信息化教学的本质;此外,教师教学任务重,并且行政事务繁多,这些决定了教师们无法正常预留出更多的时间来深入的钻研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方式以及个人教学方式整合的方法。对于教师来讲,信息化教学,到底能够在何种程度上提升与改进教学,如何与教师已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相融合,其培养目标与当前大环境下的考核目标是否相一致,决定了教师们对其关注的深入程度和认可程度。与此对应的问题是信息化教学的师资团队过于匮乏。信息化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因为学校对于学科的认识定位导致其他学科的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和界定也有偏差,认为是“偏远”的学科,“偏远”的教学理念,这种定位直接影响学校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整合认识,以及学校信息化教学团队的发展。推动和实施信息化教学是整个学校的工作,是一个团队齐心的工作,但是整体的认识决定了信息化达到瓶颈之前的路径。(二)推进策略1.整合教育信息化观念这是教育信息化实施的关键前提要素。为了确保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全面、深刻、到位,把握本质,掌握其引领作用,首先要确保教育信息化制度规范目标明确,使教育管理者、教育者能够深刻意识到重要意义,和教育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一致;其次,各地区管理者要能够正确重视,从而引领,不能对一些政策的解读半知半解,导致各校实施起来不知所以然;最后,对于观念认识,要把握典型示范校,以信息化教学实践来给教育工作者提供真实的体验,以实践和规划以及教育目的来针对性开展培训。[10]2.加快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一是必要的硬件设施建设。按照“一级应用、二级建设、三级互通”思路,重点建市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一方面,一些区县和学校已经建设的资源服务平台,要继续建好用好。另一方面,我们不要求每个区县都建立自己的平台,但要与市级平台对接来利用市级平台承载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二是资源的建设。平台搭建好了,解决了路和车的问题,如何备足货,保证有丰富的资源共享使用,这不仅是平台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决定平台建设水平高低的关键。教育部今年启动了“一师一优课”活动,应抓好落实,并以此为契机,创造一批、汇聚一批个性化的优质资源。[11]3.加强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通过国培、市培、区县培训和校本培训多个层次,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专项培训与融合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信息技术培训提档升级,进一步增强教师教育信息意识,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要加强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建设,配足配齐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保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和信息化技术的有效推广。教育管理者也要自觉提高信息化素养,带头应用,提高信息化背景下工作水平和管理能力。各高校要加强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为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提供人才支撑。[12]4.进一步强化经费保障今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