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概念代议制代议制:是由公民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它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通常以议会作为代表民意的机关。代议制的特点:(1)代议制是以议会和选举、立法为突出特征的间接民主;(2)一般特点:都实行权力制衡的原则;各国都实行政党政治;(3)统一性:集中体现为两种政体形式——君主立宪制、共和制;三项原则:民主化、法制化、制度化(4)内容构成:基础:选举制度;核心:议会制度;重要内容:元首制度;延伸:政党制度。英国的代议制多视角的解读1、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以和平方式进行变革,推动社会进步;2、责任内阁:内阁是核心;内阁拥有立法创议权;责任内阁制,内阁一致原则;权力中心逐渐转移到内阁、首相,内阁首相掌握行政权与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的最高决策者领导者,对议会负责。3、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4、英王:国王(女王)名义上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是国家的象征,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如英王的生日是英国的国庆节;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英王(女王)具有被咨询权、支持权和敬告权;英王(女王)作为英联邦首脑,还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的作用。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宪法赋予国王‘否决’权力而非‘决定’权,否决议会决议案的权力;虚君也有自己的权力,任命首相的权力,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和各属地的总督,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公布法律等,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立宪君主只能是依法而治的君主;首相解散议会也要得到国王的支持;当英国政治发展面临重大问题,如大选没有产生多数党,或多数党没有明确的领袖的时候,国王的作用则较为显赫。5、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席位,缺点但用财产限制民众民主政治活动的权利;6、总结:英国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最早确立了现代的国家制度,如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政府对议会负责、代议制民主政体等等。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等制度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对权力的监控。英国民主政治具有:渐进性、保守性、贵族传统(保留了君主制和贵族制)、议会至上。美国联邦制的建立多视角解读1、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可以征税、征兵、发行纸币、决定军事及外交政策;总统享有行政大权,可以否决国会的立法,还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国会有权调整国际及州际贸易;最高法院可以行使最高审判权。体现了中央集权。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军事、外交是联邦专有权,教育和治安是州专有权,征税是联邦与州共有的权力。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美国大法官:有司法解释权;总统制:采取的是选举人团制和“赢家通吃”原则2、美国《1787年宪法》及27条宪法修正案补充所体现了哪些原则?美国的宪法:总统威尔逊曾说过:“我们的宪法(1787),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它“因时而变”,一部“活着的”宪法;3、美国权力之间的分权制衡①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之间制衡;②国会参众两院对立法权的分权制衡;(参众两院议员的设置、任期和改选,保证代表的广泛性和政策的延续性;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参众两院实施“双重分配”的原则;众议院体现了议员的流动性;参议院体现了政策的稳定性,因此美国设计了拥有一个贴近且跟随民意公论的“人民议院”;以及与一个较为慎重且具贵族气派的参议院,以防护集体情绪的狂乱;)③各州之间制衡(各州议员数或选举人票的分配);④中央和地方权力制衡(各州与联邦政府之间);⑤体现了政策的稳定性与流动性的制衡(1787年宪法与27条宪法修正案)。美国不仅对民族国家横向权力进行划分,而且要完成对民族国家纵向权力的划分。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制衡与合作,取决于统治集团和民族国家的利益;联邦至上原则;分权制衡原则;4、美国的开国元勋们的精心设计(宪法之父麦迪逊、约翰·亚当斯、主要起草人汉密尔顿、华盛顿):对民主深恶痛绝,对民主制度的批评并非真要完全否定民主制度,是为了汲取民主制度的弊端经验试图建立一个既要强化中央集权同时还要避免专制独裁联邦共和政体,主张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同时也“警惕”专制,主张共和制(对当时社会存在的民主政体存在一种谨慎的态度),因此1787年宪法并未包含保护公民权利的“人权法案”;大多数的美国开国精英不相信具体的“人民”具备自己统治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主张实行精英政治;主张实行分权制衡;麦迪逊主张:应限制民主以防止穷人侵害富人;协调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间的权力分配,较好地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中央和州政府机构的运行均采用分权制度;代表机构既能体现广泛性又要精干有效;民主政治的建立应基于对个人自由的尊重;5、美国的民主政治体现了妥协美:《1787年宪法》是妥协的产物;存在着“五分之三妥协”,即把五个黑人折合成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大州与小州的妥协,具体表现为参众两院的议员构成;立法司法行政之间的妥协;工商业资产阶级与种植园主的妥协;中央与地方的妥协;政策稳定性与流动性的妥协。法国民主制度多角度解读1、法国1875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短、最经济主义的一部宪法,且含糊不清、残缺不全;且是一票共和;2、1875年宪法的通过,使政治各派认可宪法的价值,体现了政治协商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君主派和共和派相互斗争又相互妥协;3、1875年宪法,总统权力不仅受到议会的制约,还受到内阁部长们的制约。4、法国的政体具有总统制和议会制双重特色,为议会制共和制,半总统半议会政体;法国的参议院组成最高法院;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至上。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简称二元君主制,“二元”是君主和议会分掌政权,君主任命内阁,内阁对君主负责,君主直接掌握行政权,而议会则行使立法权,但君主有否决权。表面上存在君主与议会两个权力中心,君主的权力在形式上受到议会与宪法的限制,但实际上君主仍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1、背景:帝国建立(背景、过程、结果)(1)背景:19世纪中期,德意志还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过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的领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德国的统一;(3)结果: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2、德意志宪法颁布(君主立宪制、联邦制)(1)君主立宪制:皇帝、宰相、议会(2)联邦制:帝国政府、普鲁士的特殊地位3、评价(性质、积极性、局限性)(1)性质: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2)积极性:宪法的颁布巩固了国家统一;确立了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有利于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对欧亚一些国家的宪法,特别是日本帝国宪法有很大影响。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3)局限性:保留了普鲁士的君主制度和军国主义的传统,最终导致德国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4、德意志帝国的政体——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或不彻底、不完善、不成熟的代议制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德国民主政治多视角解读1、德意志的政体: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是君主立宪制政体,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简称二元君主制,“二元”是君主和议会分掌政权,君主任命内阁,内阁对君主负责,君主直接掌握行政权,而议会则行使立法权,但君主有否决权。表面上存在君主与议会两个权力中心,君主的权力在形式上受到议会与宪法的限制,但实际上君主仍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行政机构控制了立法机构;具体表现为①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②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③宪法赋予议会一定的立法权;④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2、联邦制:德意志帝国存在集权与分权之争,组织形式呈现联邦主义性质(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甚至只要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滕堡三个邦联合起来就可以否决对其不利的议案);普鲁士在德意志联邦中享有特殊地位;德意志帝国是联邦制度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俾斯麦说“德国宪法的制定不仅仅是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是得益于美国”,参照了美国的联邦制;3、帝国议会: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有人说德意志帝国议会说:“下院是汽车的第五个车轮”;帝国议会其产生方式具有民主特征,帝国议会议员是普选产生,具有民主性;帝国议会没有实权,是民主政治的象征;4、德意志帝国首脑:称德意志皇帝而非德国皇帝,德意志宪法在行政结构中体现为联邦主义;皇帝权力几乎不受任何限制,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德意志帝国皇帝权力受到宪法和联邦议会制约;5、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巴黎公社多视角解读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工业社会产生的结果;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社会主义理论应与时俱进;2、巴黎公社的出现是偶然的;不具备革命成功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没有成熟到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由于公社的局限性导致其失败也是必然的;3、巴黎公社基本上是按照蒲鲁东(法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地方自治原则和布朗基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建立起来的一个城市自治政权。这反映出巴黎公社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4、措施的革命性:巴黎公社由间接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是巴黎公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所以也是代议制民主;公社的措施中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倡导公仆意识;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追求民主、共和,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公社政权的权力制约与民主作风;实行议会和行政合一的政治体制;5、意义的深远性:巴黎公社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经验,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6、巴黎公社是巴黎工人建立的城市自治政权;巴黎公社同时也表现出民族精神;7、无产阶级政权只是有无产阶级领导,巴黎公社政权是无产阶级政权,而苏维埃是社会主义政权。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巴黎公社虽然是无产阶级领导,但是没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以不能称巴黎公社为社会主义政权;8、社会主义的六次飞跃:(1)从空想到科学:1848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从理论到实践:1864年的第一国际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3)从理想到现实: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和1928—1949年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4)从一国到多国:从1个国家到14个社会主义国家;(5)从一种模式到四种模式: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的斯大林模式、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模式、匈牙利的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模式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6)从革命到建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说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经济落后、政治专制、依赖国际资本、农奴制残余严重、各种矛盾复杂: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残余与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民族压迫,激化了民族矛盾;沙俄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矛盾;沙俄同其它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十月革命胜利的特点有哪些?(理论、革命阶段、革命道路、革命实现方式)理论角度: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爆发并取得胜利;革命阶段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革命道路: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全国中小城市和农村的革命道路。革命实现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联系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民主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中共是如何摆脱俄国革命模式的影响?影响: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中国新思潮的主流;在苏俄的帮助下,中共诞生和国共两党实现了合作;在中共成立的初期,仿效苏俄走中心城市武装暴动的道路。摆脱俄国革命模式的影响:1927年,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逐渐开创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