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语花香是城市的理想家园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物取代了自然原野,城市人与自然的连接出现了断裂,人们很少有机会享受与野生动物相处的乐趣。作为从自然走出来的人类,与大自然具有天然的联系,难以割舍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因此,理想的城市理应是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家园。绿地作为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担负和承载重建自然、回归自然的主体功能。营造碧水青山,芳草萋萋,乌语花香,蜂蝶翩然的城市绿色空间,重现生机勃勃的怡人景象,在喧嚣混浊的都市,让城市人的心灵保持一份纯洁和宁静,不仅是市民的期盼,更是园林人的责任。“绿色沙漠”的现实窘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态意识的勃兴,中国城市绿化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大量的公园绿地崛起,绿地覆盖率大幅增长,很多城市的绿地覆盖率都达到30%以上,地绿已不再是梦想。在普遍绿化的基础上,人们对城市绿地提出更高的期待和渴望。乌语花香、莺歌燕舞成为都市人的迫切期盼。然而,我们看到的绿色空间却不乏“死寂”的情景。在快速成景和一次成型的绿化思路下,贪快求简,违背植物生长和群落发育规律,一味在有限的绿地空间内堆砌苗木,结构单一和密度超高的绿地比比皆是。虽达到即时景观效果,植物生长发育却受到制约,更缺乏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绿地难以有效提供生态服务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当的绿化可谓都市的“伪绿”,甚至导致“绿色沙漠”相伴相生。“绿色沙漠(GreenDesert)”是指人工营造的绿地,由于植物种类单调,尤其高度密集,抑制其他植物生长和群落自然更新过程;营养循环阻断,生态系统脆弱,无法依靠自身抵抗力和恢复力维持动态平衡;病虫害猖獗,城市绿地往往陷入无休止的调整和改造过程。同日寸´这种绿地更无法为野生动物提供适宜栖息的生境,生物多样性低,形成“有绿无乌”的寂静空间。因此,如何改善绿地健康状态,提升绿地的自然保育功能,是城市绿化转型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而设计作为绿地建设的龙头,更应遵循绿地发育的自然规律,摒弃盲目追求景观效果的手法,提倡生态设计,增加生态内涵,让有限的绿地蕴育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野生动物友好型绿地的设计理念绿地形成是有序而渐进的生命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的过程,绿地设计的真正作用应是将自然潜力发挥到极致,使绿地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良性循环,而不是随意改变自然规律和过程。在人工辅助干预和控制下,绿地设计时应尽可能使绿地群落发育过程与潜在植被的自然关系相接近,接近自然生态发生和发育,为更多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和广阔的生境空间,增加总体物种潜在的共存性,为野生动物营造良好的栖息和繁衍场所。野生动物友好型绿地的设计思路原始的自然生态不_定适宜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加工不应完全被排斥。园林是人为过程与自然过程的友好协调,人作为自然系统的一分子改变自然而创造的新环境应对大自然是友好的,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因此,将生境营造与植物应用有机结合,通过多样、健康和稳定的植物群落配置,体现区域潜在群落的主要本源物种,为多样化生物共存培育友好的绿色空间。多空隙生境营造是基础良好而多样的生境是生物多样性培育的基础,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市绿地也不例外。在绿地设计中,异质多样的复合生境可以为野生生物营造丰富多样的栖息地,满足野生生物的需求,增加物种多样性。生境是指适宜生物栖息的场所,即在某种特定环境条件下,满足某些生物形成共同栖息繁殖的生存空间。因此,不同的生境滋养不同的生物,不同的生物也同样需要不同的生境。可见,城市绿地生境设计的意义在于营造有利于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与重建的多样化栖息空间,如设计师越来越关注的陆地与湿地的结合、起伏地形、生物通道等。从普遍性的意义上讲,多空隙生境设计尤其值得重视和探讨。野生动物多栖息于孔洞的世界,如蚯蚓、鸟类、两栖爬行类、昆虫、鱼类、小型哺乳动物等多喜爱栖息于岩洞、树洞、树根、枯木、土壤空隙,这些多空隙空间有利于筑巢藏身、储存食物、繁衍后代等;而很多植物也喜欢栖息于多空隙的生境,如藤本植物、野花野草等。还有很多鸟类喜爱在枯木和枯枝落叶层筑巢,而寄生性花卉(如兰花)也喜欢在阴湿多孔的枯树上生长。因此,丰富的多孔隙生境空间对生物多样性培育不可或缺。然而,随着所谓“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不遗余力地清除多空隙空间,坑洼的地形填平了,硬质地坪更加普及,而枯木、树洞、灌木丛、草地、乱石堆等也在清理“卫生死角”的口号中消失,空隙生境在城市急剧减少,造成依附在孔隙空间生存的生物消失。城市生物链阻断,甚至有的花卉缺乏传粉昆虫而影响开花结果,城市生物多样性也失去了源头和基础。因此,在生态设计中,不能忽视生物链的完整性,针对目前城市的“无隙化”趋势,设计师应尽量保留和创造“多孔隙生境”,形成复杂多样的小小生态链,让小小的区域内就能形成丰富的生物栖境。如人工适当堆置瓦砾、石块和木头等,让蜈蚣和蚯蚓藏身,让鸟类和昆虫筑巢;利用砌石或石屑营造园路,减少混凝土园路比例;水体岸边放置石块,并保留石缝,尤其应改变驳岸硬质化做法,为鱼类、蛙类、蟹类创造躲藏、穿行与栖息空间。另外,设计也要避免园路布满绿地的各个角落,保留一些足迹难以企及的空间,放任局部绿地的自然演替,维持自然的多空隙生境和野生动物的隐蔽屏障。野生动物的友好植物是保障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需要充足的食物来源和安全的庇护空间,合理利用野生动物友好的植物,是绿地设计能否达到野生动物保育目标的重要条件。多样化的植物食源是野生动物生存与繁衍的保障。在绿地设计中,增加乌嗜和蜜源植物,不仅可以丰富观果和观花植物景观,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值得指出的是,为了避免游客采摘,保持景观整洁,减少管护工作量,一些绿地主管部门往往有意避免将这些植物应用于绿地设计中,而更倾向配置省事的观叶植物。蜜源植物多为管理粗放的观花植物,如大花醉鱼草、美丽月见草、大吴风草、石竹、紫茉莉、二月兰、紫苏、蛇目菊、丝瓜、甘蓝、马兜铃等,具有良好的诱蝶作用,有利于形成蜂蝶翩然的城市绿色空间,最受少年儿童的喜爱。我们常常看到不少人在不起眼的路边、野花小草边,观察蜂蝶起舞的行为;也常常看到人们蹲在草丛边,关注在其四周忙碌搬运的蚂蚁,重拾乡野的趣味,唤醒对大自然的尊重与热爱。植物果实成熟期多数具有醒目的红色、黑色或黄色等色彩,容易被鸟类发现和取食。一般来说,夏秋季多数植物结实,也是昆虫大量繁殖活动的季节,鸟类食物比较丰富;而11月至翌年3月的冬季和早春,鸟类获得食物的机会明显减:能否获得植物果实是鸟类生存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合理配置食源植物,确保四季有果,尤其满足鸟类冬季生存的取食要求,应该成为绿地设计的重点。该时期的结果植物有苦楝、荚蒾、香樟、八角金盘、火棘、珊瑚、阔叶十大功劳等。当然,招引鸟类除了必须的食物外,还需要筑巢。鸟类喜爱树冠大而浓密、树皮粗糙的树种,如鸟类比较偏好栖息在香樟、垂柳、水杉、雪松、银杏等树种,在植物配置选择中应予以考虑。植物多样性配置是关键植物多样性不仅是目标,更是手段。植物栽植多样性意味着植物种类的丰富性,在城市绿地设计中,应避免少数物种的大量栽培,如某一种植物数量不应超过总数的25%,最好各种栽植植物数量小于总数的10%。一些以大规模单一植物打造特色植物景观的做法,虽在开花或色叶期比较壮观,但以少数树种取代多样化的植物群落并不利于培育城市的生物多样I生。而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否让更多植物配置于绿地之中,这也是设计师是否拥有尊重少数、欣赏弱势、爱惜本土的博大胸怀。同时,树龄的多样性也不应忽视,在目前城市绿化已经奠定较大绿量的情形下,城市应提倡多栽植小树,让小树自然长大、老化,乃至死亡,形成老年、中年、幼年树木共存的植物群体,都市人不仅能在人生路上感受树木的生长发育,实现与树木一起长大的美好情感,也是促进群落异质性和培育物种多样性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由于过分强调通透和视觉效应,加上有些植物配置确实存在不当情形,乔灌草结合的群落结构形式遭遇冷落,甚至被视为杂乱无章,树木草坪的配置方式渐占上风。多物种与多层次混交是源于大自然的植物配置方式,由乔木、亚乔木、灌木、草本等组合构成的多层次、多样化群落,最适于多样性生物的栖息。如有的鸟类喜欢栖息于树冠,而有些则喜欢筑巢于树干,还有的则喜爱游走于灌木草丛之间。只有丰富的群落结构,才能满足多样生物的栖息需求。而整齐划一的树木、修剪整形的灌木色块、干净的树形、开阔的草坪并非大自然的“真生态”,而是“贫瘠”的生态。如果我们的园艺达到了寸草不生的水平,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冲击就无以复加了,又怎能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因此,植物配置设计不仅要考虑绿化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更要从生态系统层面考虑如何维护物种的多样性与结构复杂性,充分利用自然拓殖的植被和野生花草,建立接近自然的绿地群落,更好地吸引鸟类、蝴蝶和小型哺乳动物等,增加物种潜在的共存性。结语其实,生物多样化与每个人的生活非常贴近。我们常常为熊猫、藏羚羊、非洲大象的生存窘境而慷慨激扬。可是,很少有人关注家门口石缝、水池和树林里的蚂蚁、蚯蚓、蟾蜍、蜻蜒、萤火虫、野鸟的生存权利和境况。我们对远在千里之外青藏高原藏羚羊的同情心往往更胜于自家门口的蟾蜍。不客气地讲,绝大多数都市人对野生动物的了解几乎来源于电视的野生动物频道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类的精彩野生动物图片。因此,我们常常以为野生动物只存在广袤的荒野之中,可望而不可及,为了欣赏野生动物,可不惜耗费千金远赴肯尼亚欣赏狮子和斑马。本文的目的是希望都市人不仅履行对遥远自然界的道义责任,更要深刻认识我们生存在活生生的生态系统之中,“自然”就在我们身边,野生动物可与你我同行,不仅需要关注,更要爱护和保育。“幸福在哪里呀,幸福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那里有红花呀,那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儿时的童谣唱出都市人的幸福含义和生活追求。生活在红花绿草环绕和小鸟婉转歌唱的绿色环境中,不仅是小朋友们的幸福,能在嬉戏追逐小生命的过程中,帮助儿童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是大人们的幸福,能够亲近和享受返璞归真的自然魅力,更好地审视自己的行为方式,培育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行动。而对于设计师而言,更要担负让野生动物回归都市的责任和义务,不仅需要改变观念,增强对自然的恻隐之心,认识野生动物的意义和价值,更要读懂大自然这本浑厚的大书,找到城市自然保育之道。张庆费上海辰山植物园教授级高工,博士,本刊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