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民国历史对当时建筑风格的影响课题组成员:吴骏、陈嘉豪、顾雨虹、曹昕竹、颜欢、张苑菁指导老师:谭海军内容提要:探究南京民国历史背景对其当时建筑风格的影响,体会抽象历史与其体历史时期产物之间的微妙关系(1)目的了解南京民国历史和建筑培养历史探究的思维(缜密性、开放性等)(2)意义通过对历史的探究,增强民族责任感通过对建筑的鉴赏,培养审美情趣更科学地保护民国建筑对当前的建筑设计有启示作用关键词民国建筑本课题组成员首先通过资料的查阅和实地走访,整理出来若干种建筑风格,包括“折衷主义”“国际式”。“欧美装饰主义”等。我们选取了几个较为典型的建筑风格及其代表建筑作重点介绍。(一)欧洲折衷主义建筑该风格建筑较少。我们只查阅到原扬子饭店,也就是现在的下关区公安分局办公地,是折衷主义建筑中的代表作。它按照,西洋圆拱发券方式彻筑造型,模仿法国17-18世纪式样,由英国人柏耐登于1912—1914年建造。(二)殖民时期建筑位于今鼓楼区中山路,169号的金陵中学(原汇文书院)是离我们生活较近的建筑群。但许多人不知道,它是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具有关国殖民期风格的建筑,屋顶也为法国双折式坡顶,具有浓郁的殖民时期的味道。(三)国标式代表建筑华江饭店(原首都饭店)坐落于中山北路178号。整体看上去很有现代信息。的确,它是国际式建筑,采用的是西方现代派造型,构思明快,简洁,是国民政府军政要员及国外宾客下榻之处。(四)西方古典式风格西方古典式风格出现在20世纪初期,代表建筑有总统俯,中央饭店以及东南大学的办公楼。该风格建筑扩大了大门和主楼之间的距离,是整个建筑看上去更加宽敞,气派。建筑以矮层为主,多为三层、四层的西方建筑。有的建筑在入口处还建有突出的门廊,简洁美观。(五)民族建筑新风格民族建筑新风格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代表建筑有原国立美术管,原国民政府,原国民大会堂(现南京市人民大会堂)等。该风格建筑的主新式建筑风格。要样式为建筑外观造型对称,大门和主体之间存有空地,给人以大气之感,建筑本身的装饰变的更加考究,玻璃窗变的整体大方,有效仿西方的壁画,大厅内置气派豪华,是民国时期显现的又一名建筑。(六)江南园林式风格同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又一民国建筑风格是江南园林式风格,典型的是马歇尔公馆,现有军官居住。江南园林风格清秀,古典,雅致,精细,或假山堆积,或树林掩映,或花墙漏窗,或小桥流水,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外加具有西方特点的洋楼,并配以鹅卵石地面,别具一格,整理完毕后,本小组成员发现:南京民国的建筑设计深深地受到了西方建筑审美的影响,包括各个时期,而真正属于本民族的传统特色却较少。这一定与当时报历史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于是,我们查阅了当时与建筑有关的历史背景,另根据各个名建筑的介绍,整理出三点,这三点导致了民国建筑风格的大体走向。(一)民国初年,欧美建筑续渐开拓其市场于中国各通口岸。(二)中国建筑师留学欧美民国时期,有中国学者留学欧美,其中就包括一批建筑师。如:童容,曾赴美、英、法、德等国家深造。(三)兴起由西方建筑师设计中国建筑的潮流前面在对建筑物的介绍中已提到,相当一部分建筑,由西方建筑师设计、建造。由于以上三点,所以南京民国建筑融入了许多西方建筑的流行元素,这也就是为什么百姓将民国建筑称为“洋房”的原因。即使是这样,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还是渗入到民国建筑的灵魂之中。例如在江南园林风格与民族建筑新风格之中保留了许多中国的特色。中西结合,现代建筑也在追求这样的一种搭配,这是可喜的。专业人士曾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中国建筑走向世界必须依靠两个根本,一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二是西方建筑思潮。南京民国建筑对于现代建筑有许多可鉴之处,这应该也是以史为鉴的一种形式吧。这就是本课题的一个很重要的意义所在。附:在我们研究的过程中,本小组成员归纳出以下三点局限性,在实地考查中深有体会。1.时代距离较近,一些建筑无法公开。如:马歇尔公馆。2.民国建筑的大部分设计者及当时的居住者很难找到,而现在的居住者对建筑历史了解甚少,造成了采访困难。3.部分民国建筑由于城市规划等原因面临或已被拆除,无法考查到实物相信这些是研究相关课题的人士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应积极寻找解决方法,故特此列出,参考文献南京民国建筑专辑相关文献南京民国建筑的风格与形式摘要:从折衷主义建筑风格谈起,以南京的民国建筑,主要是以南京博物院的大殿的设计,营建为例,对南博建筑的装饰风格进行详细分析,和对局部细节的风格解析。全面展示其所体现的民国建筑语言。阐释折衷主义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和影响,强调空间与历史的关系。突出强调青砖这种建筑材料在设计中的丰富运用,和在形成特定历史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及在空间设计中,南博以及南博后来的修复扩建工程中,应关注空间设计中对人们历史情感的人文关怀,以及展示和延续民国建筑语言和对历史片段的保存。一、南京民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现状今天的南京城己经见证了2470余年的建城历史,南京城现有的古都风貌主要来自城建史上的两个鼎盛时期:明代和民国。明代都城建设以明城墙、明故宫和明孝陵为代表,民国都城建设以中山陵、中山大道和国民中央政府建筑群为代表。另外,国民政府在《首都计划》的指导下修筑了相当数量的道路,同时还兴建了一大批行政办公建筑和高级住宅区以及各种配套设施。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数目庞大并且渗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它们为南京的古都风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二、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内涵1、西方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是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是把过去各种知名的建筑风格混用在一座建筑物中。因古典式或哥特式的旧形式较严谨,与新的生活要求之间产生矛盾,只好另找出路。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通常不讲求固定的法式而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2、民国时期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近代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还是比较全面的,它既有纯西式的,也有富于中国传统风格特色的,也有中西合璧的,从而形成南京今天这样的一个城市特色,就是具有强烈的折衷和包容的胸怀。概括起来,南京近代建筑风格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四类:第一类是西方折衷主义和西方古典式,有的如西洋宫殿式建筑。国立中央大学(现东南大学)的孟芳图书馆(建于1924年),外观采用标准的罗马爱奥尼柱式构图,造型十分严谨,符合西方古典建筑形制,是南京最优秀的西方古典建筑实例。灰色的建筑与中央大学浓郁的学术氛围相融合,掩隐在高大的梧桐树下,史显沉稳与古典。第二类是西方现代派建筑,如北京西路的华东饭店内的AB大楼,简洁抽象的集合体组合成舒展有序,起伏变化的形体,表面平整,加上通长的水平带长窗,形成虚实对比强烈的立体效果,使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派建筑之一。第三类是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如南京博物院,金陵女子大学等一批建筑,采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技术模仿古代建筑,致力于建造既符合现代功能的需要,又能表现中国传统风貌的建筑。最后一类称之为新民族式建筑,这类建筑一般采用现代建筑的平面组合与体型构图,并多采用钢筋混凝土平屋顶,但在檐口,墙面,门窗及入口部分则重点施以中国传统构件装饰,并辅以适当的传统花纹图案。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国立美术馆等。三、南京博物院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建筑风格1、南京博物院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区位分析从沪宁高速公路进入中山门,就可以看见一处古朴典雅,绿树掩映的宫廷式建筑,这就是久负盛名的南京博物院(图1),是我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馆之一。国立中央博物院是在1936年开工的。从总的区位上看,民国建筑的生存环境非常混杂,南京城繁华的大街、偏僻的小巷和戒备森严的大院内都有它们的身影。其次,在建筑的基本性质上,现存的民国建筑形式多样,规模不等,基本囊括了国民政府维持社会运转所需的各种功能。具体的空间位置上,南京博物院位于明城墙和中山东路一系列民国建筑之间,是古代文化与近代文化交织,历史遗存十分丰富的地区。南博后的半山园是原王安石故居。因此可以看出,无论从大的城市角度的区位特征,还是本地块的地段人脉,在这一用地区域内都包含了异常丰厚浓郁的明代文化,民国文化氛围,具有无可比拟的人文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2、南博的民国建筑风格分析紧挨着中山门的中央博物院(南博前身),应该算是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的压轴之作了。仔细观察下,不难发现,南博这幢建筑与中山东路上其余几幢大屋顶的宫殿式建筑的明显区别。主要区别在于:外观高大雄壮,梁柱斗拱粗壮古朴,四面起坡的大屋顶呈曲面翘起,虽然十分庞大,但给人轻快腾飞之感。这是南京近代仿古建筑中最为古老的建筑风格——仿辽式建筑。南博的建筑设计思想是力图突出中国早期的建筑风格,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区别于中山东路上其他几幢大屋顶的仿古建筑。而唐代建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但当时,几座仅存的唐代建筑还没有被发现,而以梁思成等人为首的古建筑研究机构—营造学社已发现并研究了一批辽代建筑,如蓟县独乐寺等,掌握资料较多,因此决定采用辽代的式样来建造博物院。四、南京博物院的建筑语言1、总体布局中央博物院于1936年由徐敬直,李惠伯设计,梁思成等做顾问。总体布局强调深层次的对称轴线,主题建筑远远退离中山东路主干道,前面留下深远宽大的草坪,广场,绿化带(图2),主殿前有宽大的三层石台阶。这样布置都是为了衬托出主题建筑的宏伟,高大,形成丰富的环境氛围。南博的整个院区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布局工整,平面对称。南博建筑造型是中国古典宫殿样式,而建筑材料和结构则采用西方先进的钢筋混泥土结构,中西方建筑风格在这得到了有机的统一,是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成功典范。2.、要建筑风格与建筑形态像南博这样的仿辽式结构,应该说这种遵循材料和结构原理的建造方法是建筑的正确准则。大殿仿辽代蓟县独乐寺山门形式,其结构多按《营造法式》设计,某些细部和装修兼采唐宋遗存。大殿为七开间,屋面为四面曲面坡的四阿式,上铺棕黄色琉璃瓦。陈列室仿自美国某博物馆,做成平屋顶,外墙加中国古典式挑檐,使之与大殿风格协调。辽代建筑是10世纪至12世纪在我国北方地区形成的一种样式,它继承,沿用了唐代的传统,主要表现为:建筑形象比较真实地反映结构和材料原理,造型雄浑朴实,屋面坡度较平缓,立面上的柱子从中心往两侧逐渐升起,使檐部缓缓翘起,减弱大屋顶的沉重感。最为显著的是檐下简洁而粗壮有力的斗拱(图3),这是纯粹起结构作用的受力构件,它从柱头上层层出挑支撑着深远的屋檐,看上去自然生动。3、空间形态中国传统建筑虽然多姿多彩,风格各异,但是在深层次取得主导作用的是空间意识。中国传统空间意识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天人合一,虚实相生,时空一体。并且充分体现在空间形态的具体设计中。在南博的建筑设计中,充分体现出传统建筑中的空间意识——虚实相生,时空一体。时空一体,传统空间意识中,空间与时间是不可分割的,时间的节奏率领着空间的方位,在中国建筑构图中成就了节奏化,音乐化的时空一体,传统中国建筑以有深度的空间序列,只有自外而内,人们在运动之中随着逐渐展开的空间变化,方能了解这组建筑群的全貌和高潮所在。通过对南博整体布局分析,可以看出,建筑师将大殿远远退后,远离前面的主要干道,通过对称轴线,留下宽阔的空间作草坪,广场,绿化带,层次分明,衬托出大殿这个主体建筑的高大,厚重,宏伟。不但通过对建筑的位置、体量、形态的经营,有意识地创造一个虚实相生的外部环境,而且实中有虚,虚中实,内外交融,从而构成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虚实相生的观点在南博建筑的空间形态中从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单体都得到充分体现。4、主要结构方式南博作为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体现,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五个主要特点。隼卯结构,台基,梁柱,装饰性屋顶和斗拱。南博建筑是以大厅为主体,仿辽代“四阿”式屋顶造型。“四阿”式屋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又称庑殿顶。建筑最为显著的就是其粗壮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