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21世纪的城市与工业安全工程香山科学会议第135次学术讨论会综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灾害时刻威胁着人民生产和生活环境,严重地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减少灾害事故对生产、生活和资源环境的危害,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是必由之路。城市与工业安全工程是在基础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灾害科学的结合点上生长起来的新兴交叉科学领域,涉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学管理,是实现安全有效性和综合效益的基本途径。2000年3月1日~3日,在香山饭店召开了以“21世纪的城市与工业安全工程”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135次学术讨论会。国家“火灾科学”实验室主任范维澄教授、中科院吴承康院士和工程院徐旭常院士担任此次会议执行主席,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国家机关的42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讨论会。范维澄教授作了“21世纪的城市与工业安全工程”的主题综述报告,十多位专家学者作了专题评述报告,与会人员对上述报告进行了热烈讨论。范维澄教授在主题评述报告中阐述了城市与工业灾害的特点,城市与工业安全工程的内涵,城市与工业安全工程的技术层面问题和基础研究基本内容等。他指出,城市与工业安全工程的核心是提高城市抗御灾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要满足国家对减少灾害危害的重大需求,科技防(减)灾是必由之路。他认为,城市与安全工程就技术层面问题而言,需进行如下三方面转变:即由被动式的灾害防治技术向以“清洁阻燃、智能探测、快速定位”的主动式的灾害防治技术转变;由传统“处方式”设计向科学的安全工程设计转变;由灾害防治的传统管理模式向科学管理和应急预案模式转变。他强调,对火灾灾害要开展火灾动力学演化理论、火灾风险评估理论、火灾防治原理的基础性研究。徐旭常院士指出,城市与工业安全工程问题是个科学问题,灾害的产生原理、发展传播规律以及控制管理办法与措施,需要以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管理科学、社会科学等科学去研究认识;对于造成城市与工业的各类灾害,要注重提取共性研究内容,做好安全工程的总体功能设计。吴宗之研究员提出,城市与工业安全工程要面向管理、规划和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要引入GPS、GIS、RS、多媒体、模拟仿真、可视技术等信息技术;安全设备、设施及新材料要实现标准化和产业化。十多位与会专家学者作了专题报告:“20世纪安全科学发展回顾展望”(吴宗之)、“性能化防火设计及其发展前景”(肖学锋)、“核电站概率风险评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黄祥瑞)、“气云爆炸机理及灾后评估”(范宝春)、“重视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确保城市工业生产安全”(杜先林)、“煤矿重大事故应急决策构思”(王有身)、“森林火灾预防和朴救技术研究与展望”(舒立福)、“火灾后混凝土结构的评估与维修”(董毓利)、“核化事故应急与城市安全工程”(黄启斌)、“城市和工业安全工程中的危险辨识、控制和评价”(陈宝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严建华)、“在城市消防中怎样提高水的灭火效率”(姬永兴)、“高效粘附性灭火剂的研究”(周世宁)等。与会专家深入讨论和侧重分析了城市与工业各种灾害机理、风险评估、紧急救援以及安全工程控制管理系统的设计等问题。在会议讨论过程中,与会专家特别强调如下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1)城市与工业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面上国家重大需求,与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需要科技界和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城市与工业安全工程是复杂系统工程,要在国家安全体系总体框架下,界定其研究内容、外部环境和条件,明确与地矿、石化、电力、民航等部门安全工程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各种灾害动力学演化的过程分析,构造不同级别的安全工程控制管理系统。(3)应针对城市安全规划、管理和重大工业事故控制技术,提高设备、设施和重大工程安全性能技术,灾害事故救援与应急预案技术等三个技术层面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和应用研究。(4)要在统一研究规划的指导下,组织协调各种灾害安全工程控制管理系统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集成。(5)各类应用数据、判据、标准将直接影响安全工程控制管理系统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而其获得又需大量实际工作和较时间积累,要尽早、尽快地开展研究、收集、整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