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发展陷阱.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社会发展的六大“陷阱”与三个定律张峰教授博士博导一、六大“陷阱”1、中等收入陷阱—拉美陷阱2006年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提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主要是指当一个新兴市场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徘徊的一种状态。拉美国家“中等收入陷阱”产生的根源在于当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并没有或错误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而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了金融危机、政局不稳、官员腐败、贫富分化严重、社会动荡不安等经济社会问题。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北美现象”与“南美现象”•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影响世界的三马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但就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有日本和韩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1987年超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12年时间,韩国则用了8年。“拉美陷阱”,即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的贫富不均两极分化,城市化失衡造成环境恶化、失业人口较多、公共服务不足现象。过度城市化不仅没有推动拉美经济持续发展,没有解决其农村农业问题,反而使拉美各国都陷入了更为棘手的城市危机之中。拉丁美洲的不少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到21世纪初,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这时期,失业率持续攀升,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各种社会矛盾凸现和激化,社会动荡不安,群众的抗争此起彼伏。在传统农业占很大比重的情况下,特大型企业,走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及中小企业数量少,导致过多剩余劳动力,中等收入人口比例少,失业人口较多,贫困和绝对贫困人口较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给政府的社会保障带来沉重压力,最终导致外债和财政赤字居高不下,通货膨胀严重,金融潜伏危机,甚至发生动荡,这种状况被称为“拉美陷阱”。从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历史来看,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典型的表现就是拉美国家城市化的畸形发展,不仅没有给城市的健康发展注入活力,也没有给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生机,而且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被世界称为“拉美陷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农村人口在短时间内快速流入城市☞大城市出现大量贫民窟☞城市中逐渐形成大规模的贫困群体☞过度城市化造成环境恶化•“北美现象”与“南美现象”•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国以深化改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面临的国外挑战:第一,债务危机、量化宽松、财政悬崖(美、日、欧都面临所谓财政悬崖)和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上升。第二,粮食危机和能源危机的风险上升,主要原材料价格将继续维持稳中有升。第三,保护主义、保守主义和“去全球化”风险上升。第四,地缘政治风险上升。面临的国内挑战:第一,全要素生产力显著下降,主要表现就是利润总额和增幅显著下降。第二,货币信贷资金运用效率和资金流通速度显著下降。第三,宏观经济政策边际效果下降。第四,投资者对未来预期的信心不足,这可能是我国经济所面临重大问题的核心表现。“中等收入陷阱”本质是什么?它不完全是收入分配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传统比较优势逐渐消失,新的比较优势还没有创造出来,经济可能会不可避免地陷入低增长和衰退。第二,技术赶超策略和后发优势逐渐丧失,原创性科技成果严重不足,成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主要制约。第三,收入分配差距个贫富两极分化日益突出,社会公众满意度和幸福度日益降低。第四,民主政治诉求日益提高,要求保障人权、公正法制、媒体自由、公开选举、政治透明的呼声日益高涨,政治生态进入高度敏感和不稳定时期。第五,文化精神迷失方向,社会价值观日益单一化、极端化、情绪化、表象化。第六,“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发展中国家可能陷入“贫困性增长陷阱”——你生产越多,出口越多,你的国际相对收入水平可能越来越低。第七,从国际政治方面,中国与传统大国可能陷入“崛起和遏制”的相持阶段。2、福利社会陷阱—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一些拉美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应对贫富不均、社会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不顾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状况的制约,过早地照搬发达国家的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想在“经济赶超”的同时,实现对发达国家的“福利赶超”,结果导致财政赤字过大、国内外债台高、就业率下降,进而引发高额通货膨胀、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最终导致经济增长停滞。福利社会陷阱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以主权债务危机的形式出现——起源于国家信用,即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出现问题。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有其历史、体制和自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失去了“生产性”。在希腊发生的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居民消费,导致经济下滑,货币高估使得出口始终较差,而没有灵活的货币政策,政府不得不依靠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赤字不断累积。赤字与出口下滑的恶性循环最终使得希腊的主权信用风险逐步积累,并在本次经济危机中完全暴露出来。就欧盟而言,面临着科技水平很难短期内提升和币值要保持稳定的双重挑战。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希腊为例。作为欧盟援助计划的主要受益国,希腊曾在2003年至2007年经济快速增长,平均年增长率达到4%。高增长主要来自于财政和经常项目的双赤字以及加入欧元区后更容易获得廉价的贷款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以及信贷消费。但是,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居民消费,导致经济下滑,货币高估使得出口始终较差,而没有灵活的货币政策,政府不得不依靠大量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赤字不断累积。赤字与出口下滑的恶性循环,最终使得希腊的主权信用风险逐步积累,并在本次经济危机中完全暴露出来。就欧盟而言,随着全球制造业逐步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欧元区的制造业在全球化中渐渐失去了市场,非高科技产品处于价格劣势,市场不断被挤压。由于科技水平很难短期内提升,而币值又要保持稳定,不能以高科技产品占领市场的国家就无法享受贬值带来的益处。欧洲债务危机凸显“高福利陷阱”欧洲债务危机对欧洲金融业和实体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大大增加了世界经济的动荡性。透过民生视角来看,超越经济增长承受能力和民生发展的高福利,最终将使民生问题更加突出,“高福利陷阱”无疑是欧债危机成因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3、虚拟经济陷阱—美国次贷虚拟经济虚拟经济(FictitiousEconomy)是相对实体经济而言的,是经济虚拟化(西方称之为“金融深化”)的必然产物。经济的本质是一套价值系统,包括物质价格系统和资产价格系统。与由成本和技术支撑定价的物质价格系统不同,资产价格系统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一套特定的价格体系,这也就是虚拟经济。由于资本化定价,人们的心理因素会对虚拟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就是说,虚拟经济在运行上有内在的波动性。广义地讲,虚拟经济除了目前研究较为集中的金融业、房地产业,还包括体育经济、博彩业、收藏业等美国次贷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虚拟经济与美国次贷(一)次贷危机是资本主义发达阶段经济虚拟化过程的内生产物。第一,围绕高附加值、低资源耗费行业推动经济运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效率要求。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不断进行着主导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其基本取向是非实体经济部门在国民经济体系内所占比重扩大。美国自1980年代开始按价值创造能力进行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制造业转移到拉丁美洲和东南亚,而把美国本土打造成金融、保险和房地产等服务业中心。第二,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成为美国经济“去工业化”的外部保障。美国可通过保持经常项目逆差、输出美元、进口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生活和生产需求,在美国国内继续维持庞大的制造业实体已不必要。同时,对美贸易顺差国家则以生活必需品和资源出口换取美国国债及其他金融资产,这就使部分国家逆差持续累积、部分国家顺差持续累积导致世界经济失衡日益加重,刺激了美国虚拟经济的发展,第三,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周期性运动。伴随虚拟经济总量、结构变化及功能转型,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主导性不断增强,二者间的关系发生微妙变化,表现为虚拟经济作为实体经济的附着物逐步走向独立,摆脱对实体经济的依赖,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支配实体经济发展,最后在实体经济终极制约作用下做收敛的周期运动。脱离的过程就是资产价格膨胀过程,反复不断的收敛即波动,突然大幅度收敛即危机。虚拟经济与美国次贷(二)信用危机和资产价格危机是次贷危机的表现和直接原因第一,利率下降导致信用膨胀。在利益的驱使下,金融机构全力开发没有良好资信记录和抵押资产的低收入人群,即发放次级抵押贷款。虽然识别借款人资质进行差异化贷款是银行经营安全的前提,但对金融机构而言,只要贷款数目足够大,个别风险损失完全可通过“组合贷款”的结余利润冲销;对买房者来说,只要利率水平不断下降,房价不断上涨,“以房养房”的无风险套利效果就必定达成。于是,过度贷款(借款)现象由于次级贷款市场上借、贷双方合作博弈而产生,以支持投资和消费、防止衰退为目的的货币政策演变为房地产虚拟经济领域自我无度膨胀式信用扩张。第二,资产升值预期下的次级债泡沫。金融机构运用高杠杆发放次级贷款,贷款发放完成后,次贷再被分解重构成次级按揭证券,打包出售给其他机构投资者,各路买家以这些金融资产为抵押再次向银行申请贷款,在此基础上重新生成次级按揭证券衍生品,在债券市场上再次出售。由于与投资实体经济相比,投资股票、债券等虚拟经济可以快速收回投资取得收益,当太多的资金参与证券化产品循环和炒作,会引起市场上关于资产升值的普遍预期,房地产价格、次级债券价格因而在相当长时间呈现较大幅度的和非理性的上涨。第三,信用、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引起次贷危机。在美国经济虚拟化过程中,为支持本国进口需求而输出美元及降息向经济注入流动性,都增加了货币发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了银行放贷能力,银根松动,信用扩张;更多的流动性流入股市、债券和房地产领域,致使资产价格上涨。资产价格高涨降低了抵押贷款风险,乐观预期刺激着投资需求,诱致金融机构扩大信用供给,促使资产价格进一步上扬。为回笼货币,从2004年6月至2006年8月,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利率从1%升至5.25%,这使得借款者的还贷成本大幅提高,低收入者的真实信用状况暴露,债务拖欠比率和违约率明显上升,市场信心匮乏、恐慌情绪蔓延,流动性逐步丧失,已积累巨大风险的房地产虚拟资本泡沫被刺破,引发金融海啸。次贷危机表现为信用急剧萎缩和资产价格暴跌的危机。虚拟经济与美国次贷(三)次贷危机的深层根源在于强势美元格局下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过度偏离第一,去工业化、金融创新共同推动经济虚拟化。美国在去工业化进程中,不仅凭借强势美元在世界范围内透支,保持了全球主要的经常账户逆差国地位,向国内提供廉价消费品,而且由于征收“铸币税”可方便转嫁金融创新失败的风险,使美国具有发动金融自由化和开发新的金融工具获取创新收益的独特优势,这就吸引全球资本流入,利率降低,资产价格膨胀,进而巩固了美国社会在信用扩张时期形成的“负债消费”、“过度消费”模式。金融创新基于股市、债市繁荣通过财富效应产生对失业产业工人的“收入补偿”,支撑了美国国民消费,减少制造业外迁的社会摩擦,推动美国经济系统内部实体经济子系统不断收缩和虚拟价值总量膨胀。第二,次贷危机是对虚拟经济过度脱离实体经济的强制纠偏。虚拟经济的稳定性归根到底是以虚拟资本能最终转化为真实的社会财富为前提,虚拟经济的独特定价方式涉及利息率和人们的预期,加之市场固有的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和人们的从众心理,作为“观念/心理支撑的价格系统”,必定

1 / 7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