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世界观:亦称“宇宙观”。人们对整个世界即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总的根本看法。世界观包括自然观、社会历史观、意识观等方面。人生观、道德观、科学观等是世界观的具体体现。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就是哲学。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人生观:人们对人生根本观点的总和。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生死观、苦乐观、公私观、义利观、荣辱观、幸福观等内容。它回答人为什么而活着,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等问题,对人生起着指导作用。4、历史观:亦称“社会历史观”,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基本问题的理论观点,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5、方法论: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学说和理论。有哲学科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之分。哲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论;是各门科学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具有指导意义。6、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7、马克思主义哲学: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从内容上看,它是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内的完整的学科体系;从研究对象上看,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从阶级属性和功能上看,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从本质特征上看,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学说。这种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8、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指19世纪40年代作为自然科学重大的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它巨大进步,不仅能够说明自然界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也能够说明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人们能依靠自然经验科学本身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清晰地描绘出自然界。这意味着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已经具备,即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9、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2黑格尔是发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哲学上最杰出的成就是辩证法。黑格尔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而且“绝对精神”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在哲学史发展上,他是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方式系统地尝试了辩证法基本规律的哲学家。他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但黑格尔的辩证法不仅是唯心的,而且也是不彻底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对之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10、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杰出代表。他的重要成就是打破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统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他还批判了宗教和神学,是一位杰出的无神论者。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之上的,总的说来没有超出旧唯物主义的圈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的缺陷。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中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并克服了它的缺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11、科学主义:对科学的社会作用的一种见解,与反科学主义相对立。科学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一样是一种必然法则,社会科学完全可以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它们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没有本质的差异。科学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之后发展起来的。12、人本主义:一般在与“科学主义”相对的意义上使用。指某些西方哲学理论、学说或流派。有时亦泛指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和以人为尺度的思潮。人本主义思潮发源于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认为意志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这种意志是非理性的,不受制约的。在对待社会和人生态度上,叔本华宣扬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尼采鼓吹“超人哲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演变为存在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是其重要代表。这种哲学声称关注个人的存在,主张“人就是自由”,曾产生过重要影响。13、现代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科学革命之人类对自然认识的飞跃,技术革命指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现代科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包括: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创立,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建立,高分子物理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材料科学的产生等。现代技术革命主要指电子技术、原子技术、分子设计技术、材料合成技术、空间技术、生物工程、电子计算机技术、海洋工程、激光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革命是人类社会的各方面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14、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物质还是精神,物质和精神到底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另一方面是,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现实世界究竟是不是可知的。对第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5、思想路线:一定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常指在实际工作中对认识论的具体运用和贯彻,故亦称“认识路线”。其主要内容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和道路。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思想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思想路线。316、哲学的党性:所谓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指哲学上虽然有千流百派,但是如何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去衡量,它们基本上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所谓第三条路线、“中立”的哲学是不存在的,这就是哲学的党性。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阶级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不同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反映了不同阶级的利益。17、一元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与“二元论”、“多元论”相对。有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万物由物质派生,意识也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万物都由精神派生。18、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本原。与“一元论”相对。它认为这两个本原各自独立、性质不同、互不联系、平行发展。19、多元论:认为事物产生、发展是由多种本原、因素等决定的哲学学说。有多种表现:(1)本体论中的多元论,认为世界由许多本原构成。(2)认识论中的多元论,认为真理是多元的,对于同一事物对象,各个个人或阶级集团各有他们自己的真理。(3)历史观中的多元论,认为人类历史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文化等因素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相同的意义。20、目的论:主张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为某种目的所决定的唯心主义学说。目的论反对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的决定论原则,把只适用于人类活动的目的范畴推广运用于自然界,将目的看作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原则。21、本体论:指哲学中关于存在研究的理论。有广义狭义之别,广义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狭义指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22、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3、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现代唯物主义辩证法三种历史形态。24、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为:古代绝对静止观、近代机械运动观、现代庸俗进化论和当代西方哲学否定矛盾的观点。25、朴素唯物主义:亦称“素朴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一般指古代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历史形态或阶段。主要特征是:(1)坚持用物质方面的原因解释世界本身及其统一性,反对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2)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往往结合在一起;(3)具有直观性质;(4)朴素唯物主义也有自身的局限性。由于这些缺陷,它不能完全战胜唯心主义。近代自然科学和资本主义产生后,朴素唯物主义就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所取代。26、自发唯物主义:4一般指自然科学家们在日常生活或科学实验中自发产生的唯物主义观点,即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确信研究对象、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自发唯物主义建立在承认物、对象、外部世界离开人的感觉、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素朴信念的基础上,其重要特点是自发性,缺乏理论研究及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往往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易受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侵蚀。27、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亦称“自然历史的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家在自己科学实践中产生的自发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这种对于外部世界的自发信念,同哲学唯物主义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同唯心主义相抵触。但它很不彻底,特别是在社会政治历史问题上,往往持唯心论,反映出其局限性。2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事物的唯物主义学说。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或阶段。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对先验论,主张反映论,认为客观世界是可知的。它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29、机械唯物主义:以机械的观点看待自然界、人以及人的认识的唯物主义哲学,16世纪至18世纪在西方盛行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典型形式。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世界的一切现象,把多种运动形式归结为机械活动的一种形式,抹煞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性质上的差别,并进而否认有机界与无机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本质差别。30、旧唯物主义:与“新唯物主义”相对。泛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它在认识论上,没有把人对自然界、环境、外部世界的认识看作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而是看作一种静观的、被动的和机械的照相式活动,不了解社会实践活动的批判的、革命的意义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因而又被马克思称为“直观的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有三个严重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31、庸俗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的最肤浅、最粗俗的形式。19世纪50年代流行于德国。它承认物质是惟一的实在,否定上帝的存在,宣传无神论,但庸俗地解释意识、思想与物质的关系。把意识直接归结为物质性的东西,取消了意识与物质的区别,用生存竞争来解释社会进步,用遗传规律来解释阶级的不平等,用气候和食物差别来解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种族集团所独有的思想方式。它没有依据当时自然科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克服18世纪唯物主义的缺陷,把唯物主义推向前进,反而使唯物主义庸俗化和倒退。32、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对他们自己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的一种称呼,因强调社会实践和创立科学的实践观而得名,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本质特征。“实践唯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