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复习题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主要区别:(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物质观的第一个基本阶段,哲学家们把某种或者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看成是世界的本源。(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一是将物质的本质归结为只具有数量特征的广延性。(具有一定的边界和外观)二是将物质理解为“一切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可感性)(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具体的看书上54页吧二.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代表人物(1).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2)主观唯心主义:将“主观精神”(人的意识,如心、感觉、意志等)当做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世界是人的精神的产物。代表人物: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心外无物”(3)客观唯心主义:将“客观精神”(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如理念、理、太极、道等)当做世界的本原,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精神”派生的。代表人物:黑格尔“绝对观念”是世界的主宰朱熹:理在事先三.马克思的实践转向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实践转向(一)从“两级”到“中介”马克思实践转向的第一层含义:从主-客二元对立的“两极”到实践这个“中介”的转变,即从旧唯物论坚持的自然本体和唯心论坚持的精神本体这两极到人的实践活动这个中介的这样一个理论综合过程。(二)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马克思在《提纲》中有一句举世皆知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哲学的使命不是解释世界,不是仅仅解决一个或两个哲学理论问题;而是改造世界,是彻底投入到解放全人类的实践行动中去。这就是马克思“实践转向”的真意马。四.恩格斯的物质定义及意义恩格斯:“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物质定义的两点意义:(1)强调物质不同于实物,实物是个别的具体事物,而物质是共性、一般;(2)从辩证法的角度说明物质这一共性是从所有个别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它存在于实物之中,以此来说明物质的客观性、确实性。恩格斯:“注意,物质本质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和差别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质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的存在着的东西”。五..意识的主观性意识的主观性表现:主观形式、个体差异性、主体创造性六.关于世界统一性的分歧及理论实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世界的统一性一元论二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精神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笛卡尔世界有两个以上的本原:物理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理世界。多元论波普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1.原理内容: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三层意思:第一,世界是统一的。(一元论)第二,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第三,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基础上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七..马克思主义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三层意思:第一,世界是统一的。(一元论)第二,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第三,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基础上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1)自然界的物质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先在性(2)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3)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一种特殊存在作为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和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属性和构成环节。意识尽管具有其独特性,但决不是一种超自然的东西。人的活动是物质世界多样性的最集中、最全面、最深刻的统一,而意识就是这种统一性的一个环节。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哲学意义集中体现1.理论意义(一)与唯心主义、宗教神学划清了界限;二)与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三)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2.实践意义:它对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都是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具体而言:(1)世界是物质的-----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2)物质是运动的-----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随变化了的情况改变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3)运动的物质存在于时空中----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4)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按客观规律办事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出发点八.对立与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同一的矛盾关系,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促成对立面的转化,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既是客观的、普遍的,又各有特殊性九.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基本属性: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为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一性的表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转化2.矛盾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的属性,体现为对立双方互相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因为首先,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其次,斗争的对方就是“自己的”对方。最后,斗争必须有一个共同争夺的对象,否则斗争不起来方法论启示:善于把握“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在强调统一意志、集中、纪律时,不应忽视个体的差异和个性。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的前提。(孟子:“无敌国外患国恒亡”)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使各自得到发展。(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鸡蛋里面只可能孵化出小鸡,而不可能孵化出小猪或小狗)矛盾的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的力量消长,推动事物的量变;矛盾的斗争性引起矛盾双方的转化,促成事物发生质变。十.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事物的辩证发展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P136)十一.历史的本质历史的本质:追求自己目的人的活动1.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社会历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全局性、共同性问题的根本观点。社会历史观作为历史哲学,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涉及问题:人类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发展规律等。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十二.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基本观点及其错误•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1)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3)地理环境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2)地理环境生产部门的分布和生产发展的方向;(4)地理环境通过生产影响社会发展速度(加速或延缓)“地理环境决定论”批判:是一种主张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理论。(1)孟德斯鸠(18世纪):《论法的精神》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土壤和居住地域的大小,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精神面貌、法律性质和政治制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其作用机理是地理环境首先影响社会心理,并通过社会心理决定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2)巴克尔(19世纪,英国)•他认为,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地震和火山,不仅决定了居民的强烈的宗教情绪,而且决定了僧侣阶层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决定了整个社会的结构。不仅决定了只能产生伟大的艺术家,而且决定了不能产生伟大的科学家,只有希腊和英国这样一些国家的自然环境,才能促进逻辑思维和科学认识的发展。3)现代地理环境的决定论杰瑞德·戴尔蒙德:《枪炮、病菌和钢铁:人类诸社会的命运》它试图解释李约瑟之谜:中国在古代领先世界一千多年,但到近代为什么却落后了呢?戴尔蒙德:欧洲的海岸线犬牙交错,且近海岛屿众多,而中国的海岸线平滑有序,近海几乎没有大的岛屿。前者有利于形成众多的相互竞争的小国,而后者有利于形成大一统的帝国,从而决定了两个区域不同的发展轨迹。但这种理论没有解释中国在此之前为什么能够领先世界一千多年(4)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批判伏尔泰:孟德斯鸠不能解释在同样的气候条件下,在同一个国家里,为什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斯大林:“因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比地理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快得不可比拟,”因而“在几万年间几乎保持不变的现象决不能成为在几百年间就发生根本变化的现象的主要原因”•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1)地理环境通过生产实践才能对人类社会发生影响作用;(2)地理环境不能直接决定社会的性质;(3)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十三.上层建筑及其构成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十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文化观上的革命变革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了文化哲学的社会阶级基础,突出强调现实的人的解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性。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观出发去考察人类文化生活,奠定了文化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去分析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准绳,摆脱了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束缚。(促进人的社会本质的发展)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揭示了文化发展的规律,为解决各种现实的文化矛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自然环境、历史条件、民族特色、时代冲突)十五.实践在认识中的基本地位及在检验认识真理性和人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一)认识发生的实践基础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任何间接经验的源头都是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1.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还不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实践是人的生存基础。2.实践是人的意识活动的基础,它使人成为“有意识的存在物”。3.实践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它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十六.非理性因素的分类或种类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非理性因素——包括非认知性非理性因素和认知性非理性因素。前者如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后者如想象、幻想、猜测、顿悟、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性是其显著特征)•情感、意志等非认知性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具有动力、引导和调节等作用•想象、直觉、灵感等认知性非理性因素是逻辑思维形式的重要补充•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具有两面性,它既有积极作用,也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固化思维定势)十七.抽象与具体抽象:是通过分析把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区分出必然的本质的方面和偶然的现象的方面,从中抽取出各个必然的本质的因素,以达到对具体事物的某一本质方面的认识。具体:是指许多规定综合的统一体。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具体,一种是感性的具体,一种是思维的具体抽象和具体的辩证关系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抽象规定是对感性具体的否定,但它又包含着对自身的否定,是向思维具体的接近。思维具体是在对感性具体和抽象规定双重否定基础上的辩证统一,是否定的否定,是认识的结果十八.历史与逻辑历史辩证思维中的历史范畴,一是指客观实在自身的历史,二是指反映客观实在的认识的历史逻辑是指概念由抽象到具体的运动以及逻辑范畴之间的秩序或关系。一方面,逻辑与历史是一致的。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则是历史在思维中的再现,因此,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一致性。另一方面,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又包含着差异和对立。历史总是包含有偶然因素、次要因素以及迂回曲折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