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课知识点参考答案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及其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组成部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有机统一的。马克思哲学是科学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剖析,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归宿。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是核心。2、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到一个新的阶段。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来强烈要求。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最后,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变成现实。3、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其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其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19世纪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标志: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4-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1847年《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4、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其内容:思维和存在何为本源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意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才能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奠定基础。5、物质;意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6、实践及其要素。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要素: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实践的手段(工具等)7、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详见P4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实践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8、唯物辩证法的体系、实质和核心(P47)体系: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于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9、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7)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作用:1、统一行使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的方向、去是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作用: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卫队里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50)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或个性,是指矛盾的性质、矛盾的地位以及解决矛盾的形式都各有其特点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11、质、量、度;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P5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对立: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指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统一: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12、分析和综合及其关系(P58)分析:就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综合:是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把各个因素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把对象的各个本质的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关系:分析与综合的关系是辩证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只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识。分析与综合的实质: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矛盾分析方法,是客观事物的辩证联系和过程在思维中的再现1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P6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时间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4、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认识发展的总过程(P69)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条件:1、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个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形成实践理念、指定实践方案、运用实践手段等、3、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15、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及其表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a、二者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b、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a、二者是对立的,具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b、相互联系,二者相比较而存在。c、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d、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就会变成谬误。)绝对主义:实际生活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相对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割裂二者辩证关系,都是错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从实践的特点看,时间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确定性即绝对性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离开了实践,再没有别的标准。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既要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防止和反对否认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又要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16、价值及其特性。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特性:1)客观性: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是客观性;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2)主体性:价值具体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3)社会历史性: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4)多维性: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性,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个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17、价值和真理的辩证统一及其意义。P86价值和真理的辩证统一体现在: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价值和真理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有价值的。c、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意义:a、有利于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即有利于我们坚持以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促进我们在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养成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的基本品格,用崇尚理性思维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b、以符合人民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c、有利于我们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18、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9、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问题上存在着中对立的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发展的规律,科学的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造了唯物史观。20、生产力及其基本要素;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其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还包含科学技术。基本要素: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二是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