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题目: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在这种背景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首先重视文化的民族性和开放性,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看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对我们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自身积极适应全球化,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的唯一选择。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民族性开放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一种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马克思与恩格斯早在1884年《共产党宣言》中就有关于全球化的描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由于资本主义的内在发展逻辑,资产阶级不满足于本国市场的开拓,他们把眼光放到整个世界,于是各个国家无一例外地被卷入世界体系当中来。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席卷到世界各国,更适应证了历史的发展趋向。我们还发现文化也逐渐具有了“世界性”。随着交通、通讯的发展,文化的交往和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交流日益增多,互相影响也日益增强,因此从世界范围上看,文化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是我们也看到文化霸权的行为也逐渐显露出来,所以保持已过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一课题也提上了日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具有了战略性的意义。然而,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及其他各个方面的主导权仍控制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手中,发展中国家还没有真正掌握自己发展权。很多学者曾经指出: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在实质上就是全球的资本主义化。同时,经济全球化绝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经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思想文化的全球化。历史经验表明,与武力征服和直接的资本入侵相比,文化的征服对一个民族来说更具决定意义。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传播并不全部是一种民族文化对另一种民族文化的侵略和渗透,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是一个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和整合的过程。这种情况下各种民族文化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面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如何在保持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吸收、融合全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形成一种既适应现代化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文化,以更好地实现文化的有机整合。中国目前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在这个进程中如何既使经济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又同时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团结,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一个十分严峻而又现实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第一,我们必须加大经济发展的力度,保持经济的增长。要实现这一点,靠盲目排外、自我封闭是不可能的,必须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第二,我们还要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团结。要实现这个目标,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抵制各种反动、落后思潮的侵袭,把全国人民在思想上统一起来,形成强大的思想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两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同时进行,互为保障、相互补充。所以我们必须跻身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科学地制定面对文化冲突与整合的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性、开放性等问题。保持民族性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是我们最应该重视的问题。文化是民族之根本,维护文化的民族性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前提。民族性是文化最大的个性,文化的个性就是文化的优势。各种文化正是因为不同的个性,造就了不同文化的优势。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鲜明的文化个性,延续民族文化传统,既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独立和政治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人类文明共同发展。人类文明的成果虽然是全人类所共有,但其具体的表现形式、表现风格往往是民族的,而引进、学习外国、外族的先进文化,也必须扎根于民族的土壤中,使其民族化。文化的开放性也是不可忽视的。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和又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的辩证发展过程。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存在与发展都不可能是完全封闭、与世隔绝的。与其他国家、民族发生经济文化上的接触和交流,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历史发展与进步,这种接触和交流在总体上呈扩大和增强趋势。中华文化具有开放的品格,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文化发展都是文化开放的结果。“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传入为中国革命打开了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在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不仅仅是因为选择了正确的改革和发展道路,也得益于兼容并包的文化品格。以全球化为背景的中国先进文化应该是民族性与开放性的和谐统一。民族性是文化的灵魂,开放性是文化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坚持民族的、开放的方向,是应对全球化挑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选择。而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以民族性和开放性为基本取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必将成为世界的先进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复杂历史条件下,要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不能仅仅接受外来文化,而且要在接受的过程中主动出击,奉行一种“拿来主义”文化观念,努力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先进文化。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社会主义文化要有所作为,必须是矛尖盾厚。所谓矛尖,就是要在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的前提下努力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为一种强势文化,为提升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的综合国力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所谓盾厚,就是指从保持文化的民族性的立场出发,在充分吸收全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同时,也要坚决地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抵御外来文化中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的侵蚀。两者缺一不可。我们要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在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的这个潮流里,充分利用大好时机,强化中华民族精神,丰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创建当代中国文化价值系统,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第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搞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由过去的防守转为主动出击,变文化的单向输入为双向交流。长期以来,与西方文化的输入相比,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相去甚远,影响十分微弱。目前中文网站在国际互联网上只占1%,而中国人口却占到全球的1/5,比例极不相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调整战略,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不仅要引进来,而且要打出去。不仅要大力出口一般商品,更要大力出口文化商品;不仅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扩大中文网站,让中文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网络语言之一,而且还要利用英语等国际网络语言来宣传中国文化。要通过中国学者的努力,把大量中国的文化精品翻译介绍给世界人民,让东方文明的成果为全人类所共享。第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搞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全球化时代需要多元思维,需要互补,需要和平共处,我们一定要清除那种“要么是朋友,要么是朋友的敌人”的观念。不是你占便宜我吃亏,而是双赢,双方有好处。如果说“全球意识”和“寻根意识”相结合是全球文化的立足点,那么,“双赢”、“互利”,则是其效果和归宿。全球化时代奉行和而不同,多元并存——承认各国人民都有权力选择自己的发展模式,警惕霸权主义,摒弃“单一模式论”;承认文化的相对性,各种文化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及其不足,主张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反对在文化上的自以为是和交流上的相互敌视;提倡各种文化的开放、交流、宽容,抵制任何形式的以全球化为名的大国沙文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第四,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大力发展经济文化意义重大。目前,文化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它已广泛渗透、弥漫于整个经济领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导向力、凝聚力。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企业家、商家都高度重视加强包括市场文化、商贸文化、企业文化在内经济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大力提升商贸文化、企业文化的品位,开发经济文化力。这一点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讲尤为重要,,是我们更好的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一,加强经济文化建设有助于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开展国际贸易。任何一种商品要跻身于国际市场,不仅仅是商品的质量问题,而且还包含文化问题,文化已成为了商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这是因为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因其自身历史发展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表现为不同国家和地区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心理、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的种种差异。因此,对外贸易如果与该国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相悖,商品不但不能占领市场,反而会引起敌对情绪。其二,加强经济文化建设有助于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文化竞争力的差距。毋庸讳言,目前我国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还相对处于弱势,企业文化还很不成熟,市场文化、商贸文化建设才刚刚起步,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已有了悠久的历史,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市场文化、企业文化、商贸文化,积累了大量适应市场经济运作的成功经验和经营理念。这种差距将会使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此,改变现状,大力加强经济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其三,从我们自身来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必须应该把发展文化经济,即发展文化产业作为重点。我党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200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各国都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抢占国际文化市场的重要法宝。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所积累下来的丰厚文化资源使中国具备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但是,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忽视了将其看作是一种宝贵的社会经济资源,对它的开发和利用远远不足。这就使得今天中国仍处在既是一个文化资源的大国,又是一个文化产业弱国的状况。这不仅与中国所拥有的文化资源条件极不相符,而且也正是这种文化产业的弱国地位,使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文化竞争力处于弱势,受到了来自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产业大国的“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严重威胁和冲击。不改变这种现状,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安全就无法保障,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战略就难以实现。所以我们必须把中国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从而增加我国的文化竞争实力,确保在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从目前整个世界来看,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来说是一辆不得不坐的末班车,或者坐上它追赶世界潮流,或者被永远的边缘化。但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孤立的,它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以经济活动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的全球化。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如果过度热衷与经济的发展,追赶经济全球化,而忽视文化建设,等待我们的可能是优秀传统的丢弃,中华文明的丧失,最终使我们失去了经济上、政治上的独立性,沦为他人附庸。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果想把握自己的命运,走自己的路,加大力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参考文献1、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2、毛泽东:《实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