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斯坦纳与主导动机风格斯坦纳之所以被称为“好莱坞电影音乐教父”,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对主导动机这种创作风格的贡献。拍摄于1933年的《金刚》是电影音乐史上第一个交响化配乐,也是作为典型的“主导动机”为核心的配乐,堪称电影音乐的的一个历程碑,这让他迈入好莱坞顶级作曲家的行列,同时也奠定了斯坦纳以史诗般的交响乐表达电影音乐主题的创作风格。在电影《乱世佳人》中,斯坦纳为电影共配有11段音乐主题,99段配乐。由他归纳的主题发展式的写作手法,以及大型交响乐队的史诗化配器风格,直至今天,仍然影响着好莱坞作曲家们的配乐创作。那么现在我们以乱世佳人为例,来介绍一下,什么是主导动机。“主导动机”一词的来源要追溯到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作为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开创者,柏辽兹在《幻想交响曲》中,用一段固定的旋律来描述一个固定的人物形象,每一次人物出现时,这段音乐就会随之出现。在这之后,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把这种创作方法运用到他的“乐剧”中,作为鲜明的“标签”和特殊的音响信号,表现同一种形象或暗示剧情的发展,“主导动机”一词便是他的朋友沃尔佐根所创。在电影音乐史上,1933年出品的美国影片《金刚》中,作曲家马克思·斯坦内首次采用了主导动机的手法,有魅力的女郎和金刚都被设计了一个出色的动机。此后,电影音乐的作曲家们中常常采用“主导动机”手法,代表影片中的某个角色或者某种情绪状态,在不断的发展中,“主导动机”的手法运用越来越频繁复杂。《乱世佳人》是根据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改编的一部美国电影。本片于1940年1月17日(美国)上映,在世界各地文化与商业上都获得极大的成功和轰动,成为了电影史上的不朽名作。1940年的奥斯卡奖中,本片独得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等十项,并在1998年美国电影协会评选的20世纪最伟大100部电影排名第四。作为好莱坞历史上最重要的经典影片之一,《乱世佳人》无疑已成为电影史上的一件珍贵瑰宝,六十年来一直是影迷票选中最受欢迎的一部影片。影片讲述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郝思嘉与白瑞德的爱情故事。郝思嘉一直爱着艾希礼却得不到他,在战争爆发那一天,她遇到了白瑞德。两个人历经磨难,白瑞德一直对她不离不弃,但直到他最终离开,郝思嘉才发现自己其实爱的是白瑞德。本片的作曲由第一座奥斯卡配乐奖的得主马克斯·斯坦纳担任。不少音乐参考了美国民谣之父史蒂文.福斯特采集的南方民谣。当影片开场郝思嘉与她的父亲并肩而立,眺望故乡黄昏的瑰丽景色,优美、宏大的音乐扑面而来,观众都为之深深感动。在片尾,当白瑞德绝望地离开郝思嘉时,郝思嘉才发现自己的真爱就是白瑞德。她想起了父亲的遗言:“世界上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决定守在她的土地上重新创造新的生活,她相信自己能重新得到他,“不管怎么说,明天就是另外一个天了……”郝思嘉站在大树下,期盼着美好明天的到来。这时,宏伟瑰丽,气势万千的主题音乐再次响起,将郝思嘉的倔强坚韧表现得淋漓尽致。《乱世佳人》的配乐,被列为电影史上最佳配乐之一。本片的作曲由第一座奥斯卡配乐奖的得主马克斯.斯坦纳(MaxSteiner)担任。他的作品曲风深受华格纳影响,从主题结构上去发展角色的个性,他最为人熟知的作品莫过于《乱世佳人》的配乐。《MyOwnTrueLove》为该片片尾曲。郝思嘉直到白瑞德已打算离开,方醒悟白瑞德其实才是她的真爱,他一直在她身边而她不自知。白瑞德离开了,郝思嘉扑在地上痛苦,自问如今什么才是重要的。此时她脑海里回旋着父亲的对话,她醒悟:唯有土地不死。此时片尾曲《MyOwnTrueLove》缓缓响起。结尾的画面是郝思嘉站在土地上的背影,萧瑟,又充满着坚定与对命运的不屈。配乐不止是乐器演奏,更有人声合唱。画面上,人们唏嘘着郝思嘉命运坎坷,可此时的配乐却更是让人心怀希冀。而在影片开头部分,父亲跟郝思嘉对话的时候,背景音乐响起的依然是此曲,那时的郝思嘉还在为了艾希里要娶梅兰妮而不是自己感到气愤。在电影音乐中,笔者认为主导动机的运用会给观众的观影心理带来巨大的影响,它既可以暗示剧情,推动情节发展,引发观众的联想,还能给观众带来试听一体的立体化感受。首先,主导动机可以起到暗示剧情的作用。主导动机的音乐有时先于画面的视觉形象出现,提示剧情的发展,有时也后于画面视觉形象出现,延展戏剧情绪。而在这里,主导动机手法的应用则引起观众的深刻共鸣,从看着郝思嘉自以为自己喜欢艾希里开始为了艾希里做各种傻傻,到最后发现自己真爱的是白瑞德。观众深切的体验到主人公的情绪变化,延展了电影的情绪。引发观众对接下来情节的联想。更将郝思嘉倔强坚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主导动机”是作曲家通过器乐声乐的有机综合,来揭示剧情发展的一种音响信号。是乐队进行表演中通过不同的乐器显示出来的。但有时作曲家会把主导动机锁定在某一种音色上,甚至会用一种音色代表一定的人物、事件或者一定的情绪,例如用单簧管与大管低沉的音区表示阴险或压抑,用小号热情洋溢音色表示军营场面或是迎宾仪式,用大提琴那富有激情的高音区表示男主角的肺腑之言,等等。这些主导音色在运用上很普遍,以至于成为了一种习用成语。意在通过某种象征性符号表现剧中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的发展变化脉络,在变化中求统一,并产生强烈、深刻的戏剧效果。当主导动机音型在不同的戏剧背景中发生变化时,人们就把这种音型称为核心音调。它的运用可使音乐获得更灵活、更具有意义的发展,也可以帮助音乐与戏剧融会贯通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主体。而讲到主导动机手法,不得不提另一个配乐家--约翰·威廉姆斯。约翰·汤纳·威廉姆斯1932年2月8日出生于美国纽约长岛,钢琴家、指挥家、作曲家、电影配乐家。1971年以《屋顶上的提琴手》首获奥斯卡奖。1975年,为灾难恐怖片《大白鲨》配乐。1979年末接任美国波士顿流行乐团的指挥职务。1993年为电影《辛德勒名单》配乐。2000年入主好莱坞露天剧场名人堂,2004年获颁肯尼迪中心荣誉奖。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授予约翰国家艺术奖章。2012年为《林肯传》谱曲。截至2014年2月,约翰·汤纳·威廉姆斯共获得49次奥斯卡奖提名(包括5次最佳歌曲提名和44次最佳配乐提名)、5次获奖,18次格莱美奖提名,4次金球奖,7项英国学院奖。60年代“新好莱坞电影运动”的开展,曾经弱化了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很多作曲家们使用点描性,片段性的音乐,只给电影承载连接的作用,忽略了电影音乐的整体结构,“主导动机”的写法逐渐减少。而1975年约翰威廉姆斯在电影音乐上的大获成功,使得交响化配乐和主导动机的贯穿使用在电影音乐历史中画上了精彩的一笔。例如由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作品《大白鲨》中,约翰·威廉姆斯为鲨鱼创作了一小二度的大白鲨动机。每当这个小二度音程在片中出现,都会让观众感到危险即将降临。约翰·威廉姆斯是好莱坞多维发展时期电影音乐的领军人物,他有着扎实的古典音乐作曲功底,又在纽约时担任爵士乐团的钢琴手,在后期的电影音乐学习中对美国流行的乡村音乐,摇滚乐,爵士乐,西部音乐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在新时期的音乐表现和新时期的音乐思想都表现出色,他在为类型片创作音乐时善于从传统类型片的配乐模式中汲取精华,既吸收了黄金时期斯坦纳和科恩格尔德等人的作曲特色,又始终坚持着自我的独创性,他依据影片的需要坚持使用传统手法的交响乐配乐,追求电影音乐主题的精致华丽,注重用音乐营造影片的氛围。同时,他还善于吸收20世纪中期新兴的电子音乐为电影配乐,并且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音乐的特色,追求电影音乐对电影主题的扩展延伸,注重通过电影音乐与其他电影元素之间的互动引发观众对电影的思考1993年的影片《辛德勒名单》是约翰·威廉姆斯在纪实性艺术片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它的音乐创作摆脱了之前威廉姆斯惯用的一些艺术风格,在他过去和斯皮尔伯格合作的所有影片中,大多数都需要用音乐来表达一种夸张的戏剧化效果,因此,威廉姆斯往往会大量使用交响乐来烘托大气宏伟的史诗巨作。但这部影片的名单主题却主要使用小提琴独奏,和声和织体层次铺垫都十分薄弱,主导动机是由两个A--D的五度下行音程开始的,不断的下行音调,反复出现的音型,小提琴如泣如诉,它以哀婉的旋律,无限的心酸和感慨深深拨动着亿万观众的内心,代表着主人翁对法西斯暴行的疑问和抗议,刻画了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的心路历程。音乐主题催人泪下,既表达了了约翰·威廉姆斯在影片中对于画面的完美诠释,又传递着作者寄予犹太民族的深深同情。对比马克思·斯坦纳与约翰·威廉姆斯两者,我们可以发现,威廉姆斯一定程度上是斯坦纳的“学生”。斯坦纳几乎是影响了当时整个好莱坞的配乐风格,在威廉姆斯早期的电影配乐作品可看出是受斯坦纳交响化配乐的影响的。纵观当时整个好莱坞的配乐,配乐家们的风格是独特的,但都是在斯坦纳形成的“套路”上延展开。斯坦纳与威廉姆斯对我们也是有启示的:无论各行各业,我们在利用前人为我们留下的财富时,更是要跳脱出前任的套路来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