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2-13学年第1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纲一、考试题型1、辨析题(3x6’=18’)2、简答题(3x8’=24’)3、评述题(3x6’=18’)4、文本阐释题(2x5’=10’)5、课堂反馈题(1x14’=14’)6、材料分析题(2x8’=16’)二、主要复习内容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意义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和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的合理成分与局限性分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学说。合理成分与局限性分析:(1)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它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黑格尔是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但是,他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隐藏在神秘的唯心主义体系之中,他的辩证法是革命的,万能的体系却是却窒息了辩证法。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他的伟大功绩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观点。但他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却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抛弃了。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费尔巴哈哲学是唯物主义的,但是他的唯物主义也是不彻底的,不但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而且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他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却丢掉了他的辩证法。(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说,是为新兴资产阶级确立自己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服务的,他竭力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反对封建制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把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包括:劳动价值论的创立,对剩余价值的性质和起源的猜想,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经济分析。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因而不能彻底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其体系也存在着许多矛盾,混乱和不科学之处。一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他们的“公正性”就荡然无存。一方面,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然而,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使得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充分地暴露出来。(3)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对未来社会的作了天才猜测,他们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是非颠倒的世界,是一个把自已的幸福建立别人痛苦基础上的社会,是一个利已主义和投机欺诈的社会,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们还对未来社会作了不少的预见,为启发工人阶级觉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材料。他们对社会利益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许多天才的火花,但是对如何实现新旧社会的加替,则是建立在主观臆断的基础之上,完全陷入了空想。他们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但却不能从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科学地阐明这些矛盾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他们预见到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但却不能理解这一历史过渡的现实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物质力量。3、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本质属性。这种理论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总结与概括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①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②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关于对唯物主义简单化、凝固化与唯心主义抽象化、漫画化的理解的批判。【无论回答哪个问题,都要先回答这一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意识,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上使用,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对唯物主义简单化、凝固化的理解的批判: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唯物主义把哲学物质概念与物质具体形态等同起来,近代唯物主义把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等同起来,它缺少辩证法思想,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解决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反对把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和凝固化,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对唯心主义抽象化、漫画化的理解的批判:对于唯心主义的抽象化、甚至漫画式的理解,以政治上的革命与反动、进步与保守、正确与错误等等去划分哲学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似乎凡是“唯物主义”就是革命,进步、与正确,凡是“唯心主义”则是反动、保守与错误。其结果,哲学变成不甚灵活的给定的贴签,甚至被当成理所当然的死的教条而被人们固守。对唯心主义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常识的思维层面上,没有进入哲学的超验的辩证思维层面。唯心主义之所以长期存在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这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要从辩证的哲学思维去理解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真正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对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的解释。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势。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的基本特征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具体形势是丰富多样的,其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5、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①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臆想出来的。②普遍性:(1)每一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着;(2)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③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二)事物的永恒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新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②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既克服又保留,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6、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1)矛盾的同一性: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²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²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²矛盾的同一和斗争形成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外部条件。(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的前提;矛盾双方的互相利用、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的力量消长,推动事物不断地量变;矛盾的斗争性引起矛盾双方的转化,推动事物发生质变。3、要正确理解与处理矛盾与和谐的关系。矛盾与和谐既有不同的含义,不能等同,又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深。(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矛盾无处不在,无时没有,这是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矛盾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