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期末复习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笞:(1)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它具有以下特点:①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3)辩证关系: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③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答: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1)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依存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2)作用: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②由于矛盾双方互相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二)矛盾的斗争性(1)含义: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2)作用: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三)辩证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①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②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③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④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和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答:(1)量变含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含义: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总之,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答:(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实践产生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可能,并把可能变成现实;③实践产生加工客体信息的思维模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实践的发展不断的提出认识的新课题;②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是更好的改造好客体和更有效的实践。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九.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答:(一)感性认识含义: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二)理性认识含义: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知。(三)辩证关系:(1)相互区别:“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2)相互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3)相互渗透:①感性中渗透着的理性的因素:感性认识的获得总是以原有的认知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不太一样。②理性中渗透着的感性的因素:感性认识丰富的人和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割裂关系:走向唯物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十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答:(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答:(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①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一种生产关系还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是不会灭亡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①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③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的尤为突出;④旧生产关系总体基本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不排除某些环节或者某些方面的调整和改变,能够暂时的、局部的对生产力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①其内容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②其表现上: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更高阶段。十五.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及其制约性?答:(1)作用: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②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④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⑤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制约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①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创造活动有着首要、决定性的影响;②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也具有直接的影响,不同的政治制度有不同的政治权利;③精神文化条件也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十六.劳动价值论、意义及劳动价值论认识的深化?笞:(1)劳动价值论: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意义:①它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深化:①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②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③深化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十七.剩余价值论及其无人工厂的认识?答:(1)剩余价值论: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的采取各种办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2)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3)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①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②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4)无人工厂的认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而“无人工厂”本质上就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他们参加产品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十八.经济危机及其根源?答:(1)经济危机实质: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2)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两个方面:①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②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