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考题:1.选择题(30题每题1分)多选题(10题每题1分)3.辨析题(3题每题10分)4.简答题(3题每题10分)5.材料分析题(1题)六七章不考大题有些内容也不是很完整,大家可以参照课本,这里的页面都是2010年的书复习时要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要点。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给出不同的回答: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客观条件是什么?P4-p14(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张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最具代表人物是乔威黑格尔和路费尔哈巴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密斯和大卫李嘉图空想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P14-p19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①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②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利益③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章4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P28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P30内容:列宁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揭示了物质范畴的深刻内涵,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意义:P3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6、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P30P56-57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能动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7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P33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的指导,但仍然是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8试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而不是两个或多个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不是精神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总之,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也是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理论依据。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建立科学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起点,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即方法论意义)9如何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10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57一、概念: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二、辩证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越深刻、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11如何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连结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3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的趋势。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两者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作用:一、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矛盾统一体的发展;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12、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P45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自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矛盾共性和个性。②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③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④矛盾的共性和共性、绝对和相对统一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13如何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P46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有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规律: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了解下什么是质、量、度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14如何理解辩证否定观及其实践意义。P47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即事物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15联系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p48到P53第二章16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63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17为什么说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P6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本质)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8如何理解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P68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①从实践到认识:采取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具有直接性、形象性特点。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特点。感性认识和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