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四观期末复习资料(前言:汇编老师第一次划的所有重点,从第8页至第190页共27条重点,欢迎大家进行补充修正。冰.2014.11.20.)P8~P10.1.国家的实质: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国家的阶级本质体现为:国家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组织,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2.国家的职能:指国家在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和功能。第一,国家的对内职能,包括对内的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第二,国家的对外职能,是国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与其它系统发生联系时,为协调和处理它们之间各种矛盾而具有的功能。3.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的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内部构成形式,即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4.单一制国家的特点:一是国家只有一部宪法,由统一的中央立法机关根据宪法制定法律。二是国家只有一个最高立法机关,一个中央政府,有一套完整的司法系统。三是实行中央统一集权,地方政府的权力由中央政府授予,接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整个政府实行层级控制,对地方政府不适当的行政行为,屮央政府有权撤销。四是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实行某种程度的地方自治。五是中央政府统一行使外交权,地方政府机关对外不具有独立性。P18~P23.5.英第一次侵藏:1888年2月(隆吐山防地);第二次:1903年。6.我国多民族国家长期统一的启示:第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社会动乱、人民遭殃。第二,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是中国长期统一的政治保证。第三,各民族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是保持国家统一的前提条件。第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保持国家的长期统一、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五,“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为国家统一、民族强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第六,中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形成了今天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7.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核心。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的统一。8.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第一,爱国主义是我国保持长期统一的精神支撑。第二,爱国主义形成于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同时又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往和联系。第三,爱国主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的深刻体现。P31~P40.9.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政策的实践历程:第一,落实《十七条协议》,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开启西藏现代化发展的崭新征程。第二,实行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度,解放百万农奴和社会生产力,完成西藏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第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西藏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第四,实行改革开放,推动西藏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供给型经济走向经营型经济。第五,探索和形成新时期西藏工作的基本方针,不断加快西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第六,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动西藏从加快发展到跨越式发展,从基本稳定到长治久安。第七,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10.中国共产党西藏政策实践的伟大成就:第一,政治建设成就斐然,社会制度实现历史跨越。第二,经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大幅度改善。第三,社会建设全面进步,各项事业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第四,文化建设空前繁荣发展,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尊重和保护。第五,生态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环境保护全面加强。P55.~P68.11.民族: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12.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民族权益,包括民族利益和民族权力两个方面。13.民族问题的特点: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14.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一)民族平等原则。第一,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第二,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第三,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利益和平等权利给予特殊照顾。第四,各民族都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二)民族团结原则。第一,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第二,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第三,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繁荣发展。第四,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三)民族自治原则。民族自治是多民族国家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普遍原则。(四)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指各民族在自身获得发展进步、民族素质得到提高的基础上,实现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共同发展,从而实现事实上的平等。P88~P91.15.四个维护: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16.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和主要内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一)是任何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央和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行政单位,必须服从中央和国家的统一领导,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是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三)是设立自治机关。(四)是自治机关有自治权利。17.民族区域自治的巨大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又能有效地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平等的民主权利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民族区域自治,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P107~P119.18.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宗教的科学思想。广义:泛指作为一个不断发展过程的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包括具有俄国特色的列宁主义宗教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等。19.无产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原则:一,宗教和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观上是对立的。二,不能用行政命令和警察手段禁止宗教。三,宗教对于国家来说事私人事情。四,同宗教作斗争要服从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总任务。五,彻底实现宗教信仰自由。六,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无神论宣传。20.宗教所具有的社会特性(宗教五性):一,长期性:宗教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长期存在。二,群众性:我国有1亿以上的人民群众信仰宗教,他们与不信教群众的根本利益完全一致,都是社会主义事业依靠的基本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三,民族性: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密切关联。四,国际性:在我国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同时也是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几大宗教,都有广泛的社会影响。五,复杂性:宗教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比较特殊而复杂的社会现象。P138~P141.21.党的宗教政策在西藏实践取得的主要经验:(一)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是依法保护各种正常的宗教活动。二是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一是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一个历史的、长期的过程。二是落实“自传、自治、自养”的宗教政策。(四)保护宗教文化古迹:国务院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先后将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扎什伦布寺、哲蚌寺、萨迦寺、色拉寺等著名宗教活动场所列为全国和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积极倡导“划清两个界限,尽到一个责任”:划清正常宗教活动和利用宗教从事分裂活动的界限,划清群众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和党员不得信仰宗教的界限,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尽到引导群众崇尚科学文明、追求社会进步的责任。P147~P18622.文化:广义:总括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相区别。23.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实质: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分析文化形成的原因人的对象化活动,它确定了文化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2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一、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战略部署,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二、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提出“四位一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三、2005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必须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高度,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四、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五、2006年12月1日,李长春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和灵魂,决定着和谐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要靠这样的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也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逬,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六、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七、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发展过程,是在这个总体布局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新任务、扮演新角色、承担新使命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继往开来、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反映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实践品质。25.藏族传统文化及其特色:一、藏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二、藏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藏族史诗、佛教文化、藏医药、天文历算、藏传佛教艺术(佛教壁画、唐卡画、佛教塑像艺术、佛殿音乐、法舞)、建筑、藏族文史哲、藏戏、西藏民间文化、藏族民俗文化等。三、藏民族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历史,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占有显著地位。四、民族特色和丰富多样性并存。五、宗教文化对藏族传统文化影响广泛。六、藏族传统文化是开放性与保守性并存的文化。七、在藏族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藏族建筑艺术和雕塑、绘画、装饰、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以及音乐、舞蹈、戏剧、语言文字、书面文学、民间文学、藏医藏药、天文历算等均达到了很髙的水平。26.西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一、藏语文得到广泛的学习、使用和发展。二、文物、典籍得到有效保护,文物考古工作成效卓著,文献档案得到妥善保护。三、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尊重和保护。27.新西藏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一、现代文学艺术事业得到巨大发展,群众性的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二、藏学研究全面展开。藏学已成为一门公认的世界性新兴学科,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三、科教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四、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事业发展迅速。附:马克思主义“四观”研究课程考试于12月6日星期六上午10:00-12:00,在新校区8-101、8-102(图书馆一楼大教室)进行。请参加考试的同学注意时间地点,准时参加,带上身份证或学生证,否则不允许参加考试。请同学们相互转告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