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鱼常见疾病一、细菌性疾病1、细菌性出血病:症状:病鱼的眼眶四周、鳃盖、口腔和各鳍条的基部充血,如将皮肤剥开,肌肉呈点状充血,严重时全部肌肉呈血红色,某些部位有紫红色斑块,解剖病鱼,肠道、肾脏、肝脏、脾脏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充血现象,有腹水,鳃部呈淡红色或苍白色,通常各种鳍条、鳞片都较完整。此病状和草鱼出血病很相似,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很差。病因: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发病时间:全年均可发生,6—10月常见。防治方法:1.小金鱼培养过程中,适当稀养,保持池水清洁,每周要有三天投喂水蚤、剑水蚤、水蚯蚓等鲜活食料对预防此病有一定的效果。2.流行季节用漂白粉1ppm浓度全池遍洒,每15天进行一次预防,有一定的作用。3.用红霉素10ppm浓度浸洗50~60分钟,再用呋喃西林0.5ppm~1.0ppm浓度全池遍洒,10天后再用同样浓度全池遍酒,有一定的疗效。2、竖鳞病(松鳞病,鳞立病):症状:病鱼体表粗糙,部分或全部鳞片竖起像松果状。鳞的基部水肿,其内部积存着半透明或含血的渗出液,以致鳞片竖起。如在鳞片上稍加压力,就有液体从鳞基喷射出来,有时鳍基充血,皮肤轻度充血,眼球外突。文种、龙种的病鱼,看来像珍珠鳞那样的外形。病鱼沉在水底部或身体夫去平衡,腹部向上,最后衰竭而死。病因:嗜水气单胞菌全身感染引起。该菌在体内产生毒素,组织液在鳞囊内贮留,发生鳞片竖起症状。发病时间:全年可见,水温不稳定的春、秋两季易发。防治方法:1.强化秋季培育工作,使金鱼在越冬前有一定肥满度,增强抗低温和抗病力。2.用维生素E内服。每10公斤鱼体重每天用0.3-0.6克拦人工饲料内长期服用,有效预防竖鳞病、水霉病等;每天用0.6-0.9克内服,连续10-15天作为辅助治疗药物。待鱼病治愈后,维生素E用量改为预防用药量。3.用食盐水浸洗或红霉素浸洗。3、出血性腐败病(赤皮病):病状: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明显。背鳍、尾鳍等鳍条基部充血,鳍条未端腐烂,水温低时(15℃左右)感染水霉菌,口腔正常,肌肉正常。病因:荧光杆菌感染所致。当水质恶化,鱼体受伤时经皮感染。发病时间:全年均可发生,不过当水温为25℃~30℃时是该病的流行盛期。防治方法:1.合理密养,水中溶氧量最好维持在5毫克/升左右。注意饲养管理,操作要小心,尽量避免鱼体受伤。2.用漂白粉1ppm浓度全池遍洒,适用于室外大鱼池。3.用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浸洗。4、打印病(腐皮病):病状:病灶部位通常在肛门附近的两侧,少数在身体前部。最初皮肤发炎,出现红斑,随着病情的发展,鳞片脱落,肌肉腐烂,病灶呈圆形,周围充血发红,犹如打上一个红色印章或椭圆形。病鱼身体瘦弱,食欲减退,游动缓慢,终至衰竭而死。病因: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感染所致,鱼体受伤后,通过接触而感染发病。发病时间: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常见。防治方法:1.加强饲养管理,勿使鱼体受伤。夏季经常换水,可有效预防此病。2.用呋喃唑酮或利凡诺1%浓度涂抹病灶。再用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全池遍洒,与防治皮肤发炎充血病相同。3.用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浸洗。与防治皮肤发炎充血病相同。4.用红霉素浸洗。与防治皮肤发炎充血病相同。5、粘细菌性烂鳃病:病状:病鱼鳃部腐烂,带有一些污泥。有时鳃部尖端组织腐烂,造成鳃边缘残缺不全、有时鳃部某一处或多处腐烂,不在边缘处。鳃盖骨的内衣皮充血,有时破腐蚀成一个略成圆形的透明区,俗称“开天窗”。由于鳃部组织被破坏造成病鱼呼吸困难,常游近水表呈浮头状。病情严重的病鱼,在换清水后,仍有浮头现象。病因:柱状纤维黏细菌引起的烂鳃病。发病时间:全年均可发生,水温20℃以上开始流行,4—10月常见。防治方法:1.当年小金鱼适当稀养。经常投喂水蚤、摇蚊幼虫等活食料,对预防此病发生有明显作用。2.用食盐2%浓度水溶液浸洗。水温在32℃以下,浸洗5~10分钟,有效进行预防和早期治疗,尤其是鳃和体表寄生虫感染。6、细菌性肠炎病症状:患病时病鱼行动缓慢、离群、厌食,鱼体发黑,腹部出现红斑,肛门红肿,初期排泄物呈白色线状,严重时有血黄色黏液流出。对病鱼进行解剖后,看到肠道发炎充血,有时肠膜、肝脏也有充血现象。病因:肠道点状气单胞菌引起,贪食是诱发原因之一,与水质恶化等环境因素也有关系。发病时间:4—9月,水温18℃以上流行。防治方法:1.忌喂腐败变质的饲料,注意保持水质清洁。2.用20ppm溶呋喃西林或痢特灵,将病鱼浸浴20一30分钟,每天1次。平时预防,还可用10ppm土霉素、四环素;或4ppm氟哌酸等抗菌素药物浸浴2—3天后换水。3.用2ppm呋喃西林或痢特灵药液泼洒全池(缸),来作为平时预防,收较显著。4.按每1千克鱼体重用0.1克的痢特灵拌在人工饲料中(粒状或片状均可)投喂病鱼,每天1次,连喂3—4天。7、白云病症状:初期病鱼体表出现小斑状白色黏液物,不易被发现,随黏液物逐渐蔓延,形成一层白色薄膜,以头部、背部、鳍条处更为明显。病因:假单胞菌感染引起。发病时间:5—6月为流行季节,水温10—14℃时易发生,温度升高到20℃时,病情可控制。防治方法:1.提高池水酸碱度,使用20ppm生石灰溶解后泼洒全池,使池中的PH值到8左右。2.可用2%—3%的食盐水浴洗全身,隔天一次,数次即可见效。二、病毒性疾病8、痘疮病:症状:发病初期,体表或尾鳍上出现乳白色小斑点,覆盖着很薄的一层白色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部分的表皮增厚而形成大块石蜡状的“增生物”,这些“增生物”长到一定大小和厚度,会自动脱落,在原处又重新长出新的“增生物”。病鱼消瘦,游动迟缓,食欲较差,常沉在水底,陆续死亡。病因:皮肤上皮细胞受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发病时间:春、秋季常见。防治方法:1.强化秋季培育工作,使金鱼在越冬前有一定肥满度,增强抗低温和抗病力。2.经常投喂水蚤、水蚯蚓、摇蚊幼虫(血虫)等动物性鲜活食料,加强营养,增强对痘疮病的抗病力。3.用红霉素10ppm浓度浸洗50-60分钟,对预防和早期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9、疱疹病毒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症状:食欲不佳,精神沉郁,多数在水面缓游。进一步可导致鳃褪色,外观无症状。组织学观察可见肾脏、脾脏坏死,病鱼肾涂片用荧光抗体法检测时,可看到特异性荧光被感染的细胞核。病因:由金鱼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感染所致。发病时间:春、夏交替时易发生,水温15℃—25℃。防治方法:1.排干池水并晾晒干燥,消毒鱼池,将发眼卵用聚维酮碘消毒(有效碘浓度50ppm,15min)。2.在发病初期可升水温至33℃,并持续一周。三、真菌性疾病10、水霉病(肤霉病、白毛病)病状:病鱼体表或鳍条上有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菌丝,故又称白毛病。严重时菌丝厚而密,鱼体负担过重,游动迟缓,食欲减退,终至死亡。有时菌丝着生处有伤口充血或溃烂。病因:鱼体皮肤外伤后水霉及绵霉菌寄生在鱼体伤口或鱼卵上。发病时间:全年均可发生,以早春、晚冬常见。防治方法:1.加强饲养管理,避免鱼体受伤。在越冬以前,根据显微镜活体检查结果,用药物处理杀灭寄生虫,可以有效地预防此病。2.用食盐400ppm-500ppm和碳酸氢钠400ppm-500ppm浓度合剂全池遍洒。因用药量大,通常将病鱼集中在小水泥池中进行施药。3.用维生素E内服,药量与防治竖鳞病完全相同。11、腮霉病病状:病鱼不摄食,游动迟缓,鳃部呈充血和出血状。由于菌丝体产生的孢子入水中与鱼体接触,附着在鳃上,发育成菌丝。菌丝向组织里不断生长,分枝,似蚯吲状贯穿组织,并沿着鳃丝血管分枝或穿入软骨,破坏组织,堵塞微血管,使血液流动滞塞。鳃丝呈坏疽性崩解,坏死部位腐烂脱落处明显可见缺陷。病因:属霉菌类的鳃霉,具体病原尚未深入研究。发病时间:5—7月为流行季节,水中有机物含量高时,容易爆发。防治方法:1.彻底消毒,保持水质清洁,发病时迅速换水,改善水质。2.病情缓解后,使用20ppm生石灰及1ppm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四、寄生虫类疾病12、鱼鲺病:症状:发病初期,鱼苗常出现群聚,呈团状旋转狂游,捞起狂游的鱼苗认真检查,可发现有少许的鱼鲺寄生在鱼的体表、口腔或鳃上。随着病情的发展,有些鱼苗极度不安,以致跳出水面,此时,池塘内出现鱼苗消瘦、死亡等现象,认真观察池塘,可见有些鱼苗呈侧游状、有些鱼苗体色变黑。检查临死病鱼苗,可以发现大量鱼鲺寄生其体表、口腔、鳃部,鱼体极度消瘦,体表、口腔、鳃部严重损坏,出现脱鳞、烂眼、烂尾、烂鳃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易并发烂鳃病、白皮病、赤皮病等病害,引起鱼苗大批死亡。病因:鱼鲺寄生。发病时间:5—10月。防治方法:1.每立方米水体用90%晶体敌百虫0.35g~0.6g化水后全塘泼洒。2.小水体用高锰酸钾化水至14g/平方米全池泼洒。3.施用外用药物后,还需要投喂内服药,可按每100kg鱼用内服药氟苯尼考粉1g的比例制成药饵投喂鱼,连续投喂5天~6天,目的是抗菌消炎,以防继发性感染。13、锚头鳋病:症状:锚头鳋寄生的病鱼,表现在焦急不安,减食,消瘦。虫体寄生在鱼体各部位,呈白线头状,随鱼游动。有的虫体上长有棉絮状青苔,往往被误认为是青苔的苔丝挂在鱼身上。这种害虫凶猛贪食,寄生处会出现不规整的深孔,虫的头部钻到鱼体肌肉里,用口器吸取血液,也噬食鳞片和肌肉,靠近伤口的鳞片被锚头鳋分泌物溶解腐蚀成不规整形缺口,又给水霉菌、车轮虫等的入侵开了方便之门。因此,被锚头鳋寄生的病鱼,往往会并发其他疾病。病因:锚头鳋寄生。发病时间:4—10月,水温12℃—33℃均可发生。防治方法:锚头鳋的数量不多时,可用镊子除去。如数量较多时,可采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洗病鱼的方法。1.当水温15-20℃时,用10-20ppm的浓度浸洗1-2小时,每天洗1次,3天后锚头鳋全部死亡。2.如水温在30℃以上时,要降低浓度。用1%高锰酸钾涂抹虫体和伤口,约经30秒钟,放入水中,次日再涂药1次,再用呋喃西林全池遍酒。3.水温20℃以下时用1.5-2ppm浓度;20℃以上时,用1-1.5ppm浓度。经4-7天,鳋体腐烂而软化,然后用镊子将虫体取出,再涂药或泼洒药物,使伤口愈合。14、白点病:症状:在患病初期,病鱼会用身体摩擦硬物,希望藉此清除身上讨厌的病原体。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可见许多小白点。病鱼消瘦,浮于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动。后期体表如同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粘液增多,体色暗淡无光,消瘦,呼吸困难而死。病因:多子小瓜虫寄生。发病时间:冬季至初夏,水温14℃—25℃时为最适发病温度。防治方法:无论使用什么药物首先要提高水温到30度。可利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方法,促使产生在鱼体表面的孢子快速成熟,加速其生长速度,使他们从鱼体表面脱落。1.用5%盐水浸泡数天。2.用2ppm的甲基蓝溶液,每天浸泡6小时。15、车轮虫病症状:轻微感染时,症状不明显。病情加重后,可见车轮虫寄生处表皮受损、坏死,黏液细胞增生,病鱼游动缓慢,呼吸困难而死。鱼苗被大量车轮虫寄生时,鱼成群绕池边狂游,呈“跑马”症状,或浮于水面用嘴呼吸,呈白头白嘴症状。病因:车轮虫感染。发病时间:全年均可发生,5—8月流行。防治方法:1.全池泼洒硫酸铜,每立方米水体中方硫酸铜0.5—0.7g。2.每立方米水体放高锰酸钾10—20g,药浴15—30分钟。3.每千克水中放食盐20—40g,药浴2—15分钟。五、其它疾病16、中暑症状:金鱼开始出现呼吸急促,体色逐渐变淡、变浅,吻部周围或毛细血管充血,长时间浮于水面,直到失去知觉昏死。病因:未能及时遮阴,使水温过高,降低水中溶氧量,致使鱼苗和成鱼忍受不住高温,缺氧昏死。发病时间:夏季午后。防治方法:1.盛夏时节,于上午9时左右就做好遮阴措施,避免烈日暴晒,引起中暑。2.对出现中暑症状的金鱼立即换水,适当降温,在水中滴加过氧化钠溶液,或开启增氧泵增氧。17、烫尾症状:金鱼各鳍,尤其尾鳍下面附着许多小水泡,使尾鳍浮于水面,鱼体呈倒立状,病鱼很难潜入水中平衡游动。严重时,尾鳍充血、溃烂,甚至交叉感染并发水霉病等疾病,造成死亡。病因:此病多发生于老水中。夏季阳光强烈照射,水中藻类植物生长旺盛,使水中溶氧量达到饱和状态,在水中不断产生气泡,并附着在金鱼尾部。发病时间: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