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复习知识点一、行星地球1.天体:(1)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2)天体系统的层次:(3)距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距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月球。2.太阳系及其成员:(1)八大行星的排列:按照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2)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王、海王(3)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3.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外部条件:(1)太阳光照稳定(2)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内部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公转自转周期适当——适宜的温度(2)质量体积适宜——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3)液态水的存在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能量来源:(1)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2)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内部的核聚变。2.为地球提供能量(对地球的影响):(1)提供光、热,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2)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3)人类重要能源,如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电池等(太阳能直接利用),煤、石油、天然气(间接利用)3.太阳活动:(1)太阳大气层由外到内分为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发生在色球层,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激烈的显示,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和色球层,其活动周期为11年。(3)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厚度增大,温度升高,亮度减弱,密度减小。光球层肉眼可见,色球层只能在日全食或用特制的望远镜可见,日冕层在日全食或用特制的日冕仪可见。4.太阳活动的四大影响:(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4)与自然灾害有关5、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特点分布规律:东南部较贫乏,西北部较丰富。从全球看:我国太阳能丰富带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当或超过。青藏高原南部接近世界上太阳能最丰富的撒哈拉沙漠。但太阳能资源贫乏的四川盆地则是同纬度最低者。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主要是因为: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四川盆地成为太阳辐射的低值中心其原因在于:盆地形状,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从而造成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贫乏。三、地球运动:1、地球自转、公转自转公转中心地轴太阳方向自西向东(南顺北逆)自西向东速角速度15˚/小时(1˚/4分钟),除两极外各地角速度相等约1˚/天,近日点快(1月初),远日点慢(7月初)度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赤道最大,60˚约为赤道一半约30千米/秒,近日点快,远日点慢周期23时56分4秒(1恒星日)365日6时9分10秒(1恒星年)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昼夜长短的变化地方时(经度每隔15˚差1小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水平运动物体偏移(南左北右)四季的划分、五带的划分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2、黄赤交角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平面。黄赤交角为23°26′度。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范围:南北回归线之间(2)周期:1回归年约为365日56时48分46秒(3)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对应的时间3、昼夜现象(1)产生原因: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晨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夜半球进入昼半球;(2)分界线——晨昏线昏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有昼半球进入夜半球;(3)状态表示:昼半球上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太阳高度小于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4、昼夜交替(1)原因:地球自转(2)周期:24小时(1太阳日)5、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物体的偏向越向两极越明显。(2)技巧:伸开手掌(北半球用右手示意,南半球用左手示意),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拇指指向物体偏转的方向。6、地方时(1)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换算: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2)计算公式:某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15°)步骤:1)求经度差(同减异加)2)求时间差(经度差*4/60)3)“东加西减”原则(3)特殊经线的地方时:1)直射点所在经线,即昼半球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点;2)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0点或24点;3)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4)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时区的划分:以经度每15度范围作为1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7.区时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东几区的中央经线=几*15°)区时计算:所求区时=已知区时±两地相隔时区数(同减异加)向东过日界线减一天8.国际日期变更线:以180度线为基础向西过日界线加一天东十二区是全球时间最早的地方,西十二区是全球时间最晚的地方。注意:北京时间=东8区时=120°的地方时≠北京地方时9、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1)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时,北半球昼长达一年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2)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昼长小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冬至日时,北半球昼长达一年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均为12小时。10、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H=90°-纬度差)(1)概念:当地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2)变化规律:同一时刻: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6月22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各纬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各纬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3月21日,9月23日):自赤道向两极递减10、四季划分(1)天文四季夏季: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秋季、春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冬季: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2)气候四季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11、五带的划分(1)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现象;南、北温带:回归线和极圈之间,既无太阳直射现象,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南、北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有极昼、极夜现象。(2)黄赤交角与五带的关系: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扩大,极昼极夜范围扩大。若黄赤交角变小,则反之。四、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纵波能在固、液、气中传播,速度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慢)地壳: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千米。陆地地壳比海洋地壳厚。分界:莫霍面(33千米处)上地幔:软流层——岩浆的发源地(2)结构地幔下地幔分界:古登堡面(2900千米处)地核:横波不能传播(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注意: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3.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氢和氦)水圈(连续不规则)生物圈(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