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桶卷封工艺尺寸对卷封质量的影响杨文亮辛巧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钢桶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降低成本,钢桶薄型化的趋势也已越来越明显,近来很多企业反映用户要求200升钢桶采用0.6~0.8mm的钢材制造的越来越多,于是出现了很多矛盾。由于工艺尺寸没有得到及时的变更,致使卷边质量难以保证。更有很多企业的技术人员,对于材料变薄后工艺尺寸的不协调没有充分认识,错误地认为只要改变卷封辊轮槽型尺寸就可解决,致使枉费人力物力,其结果不能令人满意。本文就目前国内制桶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求引起重视。一、卷封过程与材料的关系卷封过程究竟能卷多少层?有人认为越多越多,这话没错!卷边层数越多,强度越高,密封效果越好。然而是不是能够实现十层、二十层的卷封呢?这里我们且不说存在一个质量成本问题,实际上,这是不能够实现。既使辊轮槽型设计地再好,也是不能实现的,为什么呢?1、钢桶原材料的限制我们制作钢桶,要求材料含碳量要低,塑性要好。因为这样加工性能是很好的,焊接、冲压、胀形都容易保证质量。但是卷边就不一样了,因为卷边辊槽的大小不可能随着卷边过程变化,卷边力要通过外围的材料逐渐传递到卷边中心去,才能把中心卷成。而材料的塑性越好,力的传递就越困难。我们可以想象,如果钢桶的材料采用弹簧钢,像钟表的法条一样的材料,不要说卷十层,恐怕就是二十层也很容易,因为它弹性和刚性好,通过外围的卷封力很容易传到中心。但这是不可能的,就是因为这种材料弹性好,所以在卷封结束后,卷封力消失的情况下,很容易又反弹回原来的状态,也就是说恢复到卷封开始的样子。这样显然不是我们需要的。所以,我们不可能选用高弹性的材料。就目前全世界用来制作钢桶的材料来看,我国的材料刚性最大,所以质量也较难保证。而且卷边层数没有超过七层的。据国外有关专家的研究,钢桶卷边层数不会超过七层,显然卷封力传送不到那么远。2、钢桶卷封工艺的限制就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卷封工艺也都大同小异,无外乎卷边辊槽型的变化和卷封速度的不同。这种工艺方法是大批量生产最经济的方法,也是质量成本最低的方法。如果不计较这些,可能会有更好的方法能使卷封力传得更远,使卷边达到七层以上。但对于钢桶这个产品来说,能做到好的七层卷边就已经足够了,如果目前卷封质量不好,那就要找找其它方面的问题了。二、工艺尺寸与卷边层数的关系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以前有不少人探讨过,在这里我不想通过枯燥的理论计算来进行说明。我们都知道,要卷七层,就要有卷够七层的东西。也就是说桶底盖的边宽和桶身的翻边尺寸要足够。因为在材料厚度已确定的情况下,工艺尺寸不足,卷边槽型再好也不可能卷到七层。那么是不是这就是说工艺尺寸越大越好?非也!试想,卷边只能卷到七层,你要多余的材料到那里去呢?要么加大卷边尺寸,结果卷边可能达到七层,但内部空隙大;要么多余的材料挤出辊轮,造成铁舌。总之,卷边质量是保证不了的。所以,卷边的工艺尺寸一定要确定好,不要多也不要少,这样才是最好的。三、钢桶大小与卷边工艺尺寸的关系在这里我要说的是:钢桶大小与卷边工艺尺寸没有关系!那为什么要写下这个题目,因为有不少企业的朋友认为,钢桶越大(指直径)越大,钢桶的桶底盖边宽和翻边就要越大,这是错误的,这就是为什么钢桶薄型化后卷边质量不好的主要原因!前面已经讲过,这里不再重复,我只是强调,如果您的材料厚度变化了,要得到最佳的卷封效果,就要改变工艺尺寸。因为合理的卷边工艺尺寸只与材料的厚度有关!四、考虑多重因素,确定卷边方法往往事情总是不大随人愿,制桶企业现在遇到的用户真是千奇百怪。其实话说回来,正是这些难缠的用户,我们才有了制桶行业的发展。用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他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自愿。就拿我们的200升钢桶来说吧,以前多少年都是采用1.25mm材料制造,可现在有的用户要用1.0mm、有的要0.8mm,现在还有人要0.6mm的材料,制桶厂要吃饭,不做是不行的。但是问题出来了,材料薄了,且不说各工序制造上的困难,单就卷封这一项就够烦人的了。因为材料薄了之后,要卷成七层,显然原先的工艺尺寸大了,要得到好的卷封质量,不改变工艺尺寸是达不到的。如果说用1.0mm材料的工艺尺寸制造0.8mm的钢桶,这种问题还不太明显,有时蒙混过关也还可以,虽然质量不是很好,总也能过得去。但是有的企业用原先1.25mm的工艺尺寸去制造0.6mm的钢桶,矛盾就非常明显了,不解决是不行了。一般来说,制桶企业不愿意改变卷边的工艺尺寸,因为要改变工艺尺寸,就意味着重开一套桶底盖模具,翻边尺寸倒是容易解决,可一套模具的费用是可观的,如果批量不大的话,是谁也不愿意去做。就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把原先的圆弧卷边改成平卷边。因为材料薄了,相对桶底盖工艺尺寸大了,卷边内肯定有不少的空隙,质量难以保证。为了得到卷得实的卷边,又不想改模具,将卷边压平是最好的办法。国内生产0.6~0.8mm的200升钢桶的厂家,大多都改成了平卷边,包括薄壁的锥形桶在内都是这样。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如果薄壁桶的产量足够大时(这是发展方向),开一套桶底盖模具应该是最好的选择。这样说好像是我在给别人教如何凑合或糊弄人的办法,其实制桶行业的人都知道,有时是没有办法的事,有个笨办法能把事情摆平也可以说是好办法。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产品种类的烦杂是大家始料不及的。为了占领那点可怜的市场,争得一碗饭吃,什么样的桶都愿意干,于是就出现了较多的矛盾。国内几个大的制桶厂,长年做一种单一产品,不愿意干杂桶,那些市场补缺型的中小企业就成了制桶行业的杂役和配角。不过不管怎么干,头脑一定要清醒,往往中小企业最能锻炼技术人才,因为他们遇到的问题真的是太多了,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所以,有不少企业的技术人员在改变了钢桶材料厚度以后,根本没有意识到工艺尺寸的不合适,还一味地在别的方面找问题,这就是没有抓住矛盾的交点,最终也得不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