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与高司谏书这封信写于北宋景祐三年,欧阳修时年三十岁。当时,宰相吕夷简在位日久,政事积弊甚多,又任人唯亲。为此,范仲淹多次上书,主张选贤任能,指斥吕夷简,因而得罪了宋仁宗和吕夷简,被贬为饶州知府。当时朝臣纷纷论救,而身为左司谏的高若讷不但不救,反而在友人家诋毁范仲淹。欧阳修怒不可遏,便写了此信痛斥高若讷。高若讷将此信上奏仁宗,于是欧阳修被贬为夷陵令。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内容充实,纡徐流畅;叙事简括确法,议论纡徐有致;章法曲折变化而又严密,语句轻快圆融而不滞涩。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1.注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侃.然kǎn一忤.宰相wǔ诋诮..dǐqiào虽殁.mò当黜.chù擢.用zhuó2.解多义其而足下厕其间(人称代词,他们)其后更十一年(指示代词,那)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人称代词,你的)其立朝有本末(人称代词,他)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人称代词,他)以智文其过(人称代词,自己的)以以不可屈之节(介词,凭)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介词,因为)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连词,而,因而)以智文其过(介词,用)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介词,把)3.辨活用家.随州(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家住”)4.明句式(1)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判断句)(2)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介宾短语后置)(3)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省略句)5.积名句(1)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欧阳修《与高司谏书》)(2)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欧阳修《与高司谏书》)(3)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欧阳修《与高司谏书》)欧阳修诗词名句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欧阳修《朋党论》)③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欧阳修《六一居士传》)④照人无奈月华明,潜身却恨花深浅。(欧阳修《踏莎行》)⑤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⑥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1.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点评:①这句是说欧阳修与高若讷接触后,发现这个人总能够一脸正气地谈论前朝的事情,对谁是谁非说得很分明。②欧阳修说此话的目的是想证明高若讷不可能是一个糊涂虫,他既然能够对前朝的事情作很分明的评断,那么他也应该能对今朝的事情作一个公正的评断。2.“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至“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点评:①这部分是本文的重心所在,先以事实为据,把高若讷的虚伪面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然后分四个方面对他进行狠狠的鞭挞,义正词严,锐不可当,笔笔入木三分,句句合理。②欧阳修首先揭露出高若讷对范仲淹被贬一事的态度,用自己亲耳听他说范仲淹的坏话,以及从尹师鲁处所听这两件事来证明高若讷的确对范仲淹一事不仅不仗义执言,反而在背后诋毁。③然后用世人都知道范仲淹的为人刚正、品德高尚有学问来说明高若讷对范仲淹的诽谤,同时紧接着说明他是因为范仲淹触怒了宰相,故而对他作出不公平的评价。④欧阳修又指责高若讷为人懦弱,缺乏正气,只是一介平庸之人,只是一个没有什么本事的谏官,那么别人也会因为对他无能的同情而不会对他有过高的要求,但是高若讷不仅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反而洋洋得意,对范仲淹大加诋毁,简直是混在君子中的败类。⑤谏官的任务是要向皇帝规谏朝政的弊端,对大臣及百官的任用和政府各部门的措施提出意见。欧阳修说如果范仲淹果然是不贤,那作为谏官的高若讷为何一直默默无闻,没有向朝廷告知处置呢?如果范仲淹是贤能的,那么为何作为谏官的高若讷在他被贬时仍旧默默不言,不为他说一句话呢?⑥欧阳修在范仲淹“贤”与“不贤”两个方面发表议论,让高若讷无法为自己辩解,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说,高若讷都不仅失职,而且人格卑下。⑦而后欧阳修以古论今,一方面揭露出高若讷等人颠倒黑白的事实,一方面又告诫他是骗不了明眼人的,斥责高若讷如果没有当一个谏官的素质,就该知情识趣让别人来当,不要光占着位子不做事而令人耻笑。3.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效也。点评:①作者穷尽笔力,辛辣地嘲讽了高司谏这个“不知羞耻”的“君子之贼”,语词激烈,态度决绝。②此处突然又给了高司谏一个希望,“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用意何在?难道高司谏真的能够悔改吗?还是作者对他的所作所为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此处平设波澜,其实仍然是为了讽刺:既然认为范仲淹“不贤”,我站在他那一边,又写此信怒骂你,想必你一定恼羞成怒了吧。好,你不是出入都以谏官自称吗?你不是想向宰相大人显示你的奴颜媚骨吗?我免费给你提供一个飞黄腾达的机会,“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你也就问心无愧,终于进了言,“亦谏臣之一效也”。1.作者对高若讷的“三疑”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提示:①通过作者对高司谏的“三疑”,其核心是能否“行道”,他认为谏官能“行道”,“非材且贤者,不能为也”。②他从谏官“行道”的高度去考察高司谏的“实绩”,结果使他对高司谏越来越“疑”,尤其高司谏对范仲淹无辜被贬这件事的含糊不谏,使欧阳修怒不可遏,所以由“三疑”急转直下,推定高司谏是“非君子也”。③“三疑”揭露高若讷口是心非,并断言其“非君子”,引出后面对他的正面驳斥,使全文首尾贯通,一气呵成。2.作者对高若讷的斥责集中在哪个问题上?提示:作者对高若讷的斥责集中在如何对待范仲淹被贬的问题上,揭露高若讷出于一己之私利,颠倒是非,逢迎权贵,“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乃“君子之贼也”。3.这封信嬉笑怒骂,极尽辛辣的讽刺,痛斥了披着君子外衣的“小人”高司谏,体现了作者不畏权贵,挺身而出、疾恶如仇、大义凛然的浩然正气和娴熟的讽刺技巧的运用。这些讽刺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观点1寓讽于“疑”,暗示高司谏非“君子”作者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剖析高司谏的为人。十七岁时,作者“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高若讷”姓名。然怪于叶道卿、郑天休等人均以文名扬天下,“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二十八岁时,其友尹师鲁提及此人,认为“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但身为“言事之官”却“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三十一岁时,终识其人,虽见其“侃然正色”,听其豪言壮语,然只“论前世事”,于今世则只字不提,“虽余亦疑足下真君子也”。由“疑”推知,高司谏的所作所为必定与君子相差甚远,此处欲讽而先设疑,虽未直接暴露其小人的嘴脸,却让人若有所悟,实有千钧之力。观点2直讽于“实”,怒骂高司谏贼“君子”十四年间,高司谏始终是一个大的疑团:看他的言谈举止,似乎真是君子;听他的褒贬是非,的确博才,他像一个戴着面具的隐性人,让人雾里看花,迷惑不解。最终,范仲淹被贬暴露了他的丑陋嘴脸,“决知足下非君子也”。只此一句,将十四年间的疑惑豁然揭开,斩钉截铁地揭穿了这个伪君子的面纱,显示了作者洞若观火的睿智眼力。高司谏,不仅不挺身而出,为范仲淹辩解,反而大放厥词,颠倒是非黑白,到处诋毁范仲淹的人格,以求逢迎媚上,飞黄腾达。如此倒行逆施,还“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如此小人,披着“君子”的外衣,做尽肮脏龌龊的勾当,自以为聪明识时务,可在作者眼中,“此君子之贼也”。观点3力讽于“史”,斥责高司谏真“小人”作者着眼现时,先从范仲淹为官说起,证明“今班行中无与比者”。高司谏身为谏官,若果真认为范仲淹“不贤”,“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直“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横加诬蔑,唯恐罪不加重,刑不称罚。观高司谏言行,称之为“君子之贼”真是入木三分!为进一步加大讽刺力度,诗人旁征博引,举西汉萧望之、王章,石显、王凤为例,说明忠与奸自有公论,指鹿为马仅仅是统治者聊以自慰的无奈之举罢了。高司谏名列进士及第榜,与众多知名文人“齐名”,却“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邪”!更何况“今之人未可欺也”。你的观点是?非真君子(1)一疑未必是人才二疑未必正直有学问三疑未必是真君子决知足下非君子伪君子面目(2~5)诋诮范仲淹居官失职失职去位写作动机(6、7)写信目的写信原因用犀利的笔锋揭开人性的面纱《与高司谏书》一文中作者满腔愤怒,却偏从遥远的过去说起,追根溯源,而且说得从容自如,条理顺畅。开头一段便先说了一个“疑”字,引导读者思考,让读者也对高若讷是否是君子质疑。他从自己少年时得知高若讷的姓名开始,引出了对高若讷的“三疑”:一疑高若讷未必是个人才,二疑高若讷未必正直有学问,三疑高若讷未必是个真君子。文中通过将高若讷与以文学著称于世的宋祁兄弟、叶道卿与郑天休数人比较,认为高若讷与其齐名,但却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所以值得怀疑。欧阳修听尹师鲁说高若讷正直有学问,但是他认为为人正直就不会卑躬屈膝,有学问的人一定能明辨是非。拥有不可屈辱的气节和能明辨是非的才干的人才能当谏官,但是在范仲淹一事中,高若讷随人上下,沉默不言,其行为简直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所以作者怀疑人们对他正直有学问的评价。最后,欧阳修根据自己与高若讷共处后,见高若讷谈起以前各朝代的事情也还在情在理,但论及当朝的事情则糊里糊涂,所以对高若讷是否是真君子表示怀疑。这三疑,先从名字说起,然后又从友人的口中论及,最后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说,层层深入,然后得出高若讷不是真君子的结论,引出后面对他的正面驳斥,使全文首尾贯通,一气呵成。作者这种迂回曲折的战法,正如刘勰所说“穷于有数,究于无穷,钻坚求通,钩深取极”(《文心雕龙·论说》)。他一旦抓住关键,就开始就这一点层层深入,下了一番“钩深取极”的功夫,必欲大获全胜而后止。这篇文章层层递进,把高若讷的卑劣人品一点点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且说理透彻,用词简练,秉承了其写作的一贯风格。阅读欧阳修宋代是幸运的,因为它有个欧阳修,从而唐宋文采,并称风流,千余年来,让天下士子言之叹羡,击节赞赏。欧阳修,实在是宋代文化天空的一轮明月,圆满,皎洁,纤尘不染。因了他,宋代文化才显得如此自然、朴素、丰满、多样,与大唐文化前后辉映,双峰对峙。西崑文风,艳脂俗粉,怎敌得天然风姿,一唱三叹,婉曲毕现。六一居士文章甫一登场,却扇一顾,倾国倾城,天下斯文,风起影从,从而开一代文风。因了他,柔翰轻圈,拈须评点,春风化雨,小心呵护,才造就一批绝世才子,成就一个文章盛世。三苏、王安石、曾巩等一个个文化硕儒,在他的扶持下,走上文坛,指点江山,评论辞章。因了他,五代风俗,为之扫地;斯文尊严,再显价值。朝秦暮楚、迎来送往的冯道之辈,方为世人唾弃。文人,也在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定位,走出一种新的风采,新的潇洒。六一居士,总会给后人留下无穷的赞美,无尽的仰慕,可又总让后人无法想象出他的风采,他的品德。因为,时下,实在再难找出这样的人了。想象不出那样一个柔弱的书生,是怎样的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想象不出他是怎样的青袍飞扬,长须飘飘,登高一呼,文风大变,从而奠定宋代三百年文章。想象不出这样一个文人,是怎样的心怀如海,光风霁月,对待后辈,如雨润苗,如露洒草,全没有文人相轻,全没有妒忌眼红。那是一个时代的幸运,那是一批初露头角的文人的幸运。千余年来,有几人可与比肩?想象不出这样一个文静平易的士子,是怎样的风姿洒脱而又刚硬如剑,疾恶如仇而又怒目拍案。至今读到《与高司谏书》《朋党论》等,仍让人感到寒风扑面,冷气侵身,凛凛然生自我警戒之心,怕被先生地下所骂。更想象不出的是,一个款款文人,却又是一个革新一代风俗、一代政令的人;一个浪迹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