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解读本单元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中华文化,二是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文化关键是把握中华文化的两个特点,特别是要注意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对于中华民族精神我们要理出一个逻辑,最好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三个角度去分析,准确掌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从地位、必要性、意义三方面总结原因,抓住核心词理解措施。在复习中还应理清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本单元知识与历史、现实联系紧密,高考命题可能会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以及阅读相关的古文,了解古代中华文化辉煌的历程和源远流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特点及其原因。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本内涵及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第二,从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中,尤其是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赴后继的英勇抗争和当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感悟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认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第三,关注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考查学生对其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的认知能力。这些是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容易进入高考命题者的视线。•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2.•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基本特征)1.(1殷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隋唐→宋元明→清以上七个时期,在复习时要抓住其中的几个关键时期,如秦的统一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进入全盛时代;宋元明文艺、科技等方面成就巨大。(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①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学习小贴士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但不是唯一见证。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依靠电脑打字,而忽视了手写汉字。针对国人提笔忘字、汉字书写总体水平下降的现状,某校高三(10)班同学开展以“在网络时代如何看待汉字的书写”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从历史中感悟道理•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汉字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气质,它是五千年中华文明最直接的传承者。重视汉字书写训练,是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汉字书写的普及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国书法艺术乃至中华文化未来的命运。2010年第一期《汉字文化》杂志再一次大声疾呼——“还给我们的汉字以民族尊严”!•(1)从材料中,你感悟出哪些《文化生活》的道理?①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见证,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②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③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民族性的基本特征。汉字的发明使中华文明得以传承。(若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等角度回答,亦可酌情给分。)(3a.b.西方近代工业文明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b.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提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的经历五千多年沧桑巨变而从未中断的文明,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2.博大精深(从内容看)这个特点是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文学艺术地位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特点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科学技术地位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2•①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a.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b.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共性与个性)c.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②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学习小贴士•不能简单地说中华文化就是中华各民族的文化,也不能理解为中华文化就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提示:1、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区别:源远流长,侧重于从纵向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从未中断。博大精深,侧重于从横向上,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内涵丰富、范围广阔。2、各民族人民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中华儿女的不竭力量之源。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1、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博采众长)2、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3.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归纳:中华文化的特征:•1、源远流长•2、博大精深•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提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近几年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包容性等角度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有时还要考虑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本课知识归纳1.中华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区别概念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它表现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内涵,以一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或遗存物构成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心,经过一定的开发而形成的具有该地区特点的文化所谓民族文化,就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在历史和现今所创造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特征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具有地域性特征,即具有明确的地理范围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涵延性与主导性的统一、兼容性与选择性的统一联系(1)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从大的视野看,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从小的视野看,中华文化又可分成若干各具特色(2)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从中华文化内部看,中华文化呈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3)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二者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同一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区域,这样同一民族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区域文化,比如同是汉族的齐鲁文化和中原文化;不同民族可以生活在同一区域内,这样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就会呈现共同的•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新疆的沙粒画、维吾尔族舞蹈等都•(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新疆文•①新疆民族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具有区别•②新疆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汉族与各兄弟民族文化交融演化的历史产物,在长期地交流、融合、竞争和融合中演进发展,从而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历史过程中,有着56个民族的中国,却始终保持着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国家不断走向富裕、走向文明的现代化进程,使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对伟大祖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具有牢固纽带的原因。①经济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文明能够促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③团结统一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它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整体意识在全民族的普遍认同和升华。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孔子有一段话很著名:“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可见,中国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传统。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但分配失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由此更引发诸多社会问题。我们真的进入了一个“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时代!结合材料,联系《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点,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9分)结合材料,联系《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点,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9分)①中国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传统,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春秋时期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传统对今天还有深刻影响。③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槽粕今天我们要摒弃“不患寡”的思想,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要继承“患不均”的思想,通过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和维护社会分配的公平,同时,避免平均主义。(福建高考)材料一郑和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8分)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8分)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安徽高考)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安徽”为主体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国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管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