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金融机构保险、银行、证券的区别和联系学术界中说:银行、证券和保险是金融业的三驾马车,但是在国内,银行、证券备受追捧,而保险则一直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业内有一个关于三驾马车关系的段子:银行催命,证券玩命,保险保命。银行是融资机构,简单、安全与负收益的理财工具,流动性最好;证券的收益较高,但是风险系数也大;保险主要是为了规避风险。从理论上讲,三者的有机结合能够降低风险,提高总体收入水平。银行、保险和证券是金融业的三驾马车,对国家和社会而言,它们都发挥着融资和投资的功能,但从个人客户的角度来看,又有许多区别,在这里简单逐一分析一下。正确认识银行的本质我们个人把钱存到银行,成为银行的储蓄客户,银行支付我们一定的利息,这就完成了我们个人的投资过程(追求利息)和银行的融资过程(获得资金的使用权)。银行把储蓄客户的存款,借给需要钱的个人和企业使用,这就完成了银行的投资过程和贷款者的融资过程,银行收取贷款者的利息获得利润,扣除了支付给储蓄客户的利息后,就获得了银行自己的利润。利息差是银行的一个利润来源。银行短期存钱最安全,长期存钱最危险。把钱存银行追求的应该主要是安全性(不会丢,比家里合适,还有点利息)和流动性(方便取用),而不是收益性(因为利息抵御不了通货膨胀)。银行对它的贷款客户遵循这样的原则,你有还款能力时拼命想贷给你,如果还不上,就马上催债,拿走抵押物。简单的说,就是要么锦上添花,要么雪上加霜。比如一个人贷款1000万买个别墅,还到300万突然车祸去世,如果家人还不上欠款,银行就会毫不客气把房子收走,不能因为同情和可怜就免除未还清部分,因为那样,银行就是对它的储蓄客户不负责,早晚都得破产。正确认识证券公司的本质股票是上市公司的融资工具,而不是为了让股民致富的发明。企业经营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获取资金的方法(融资)主要有债权融资(比如向银行贷款,必须还本付息,一般需要抵押物或担保)和股权融资(比如发行股票,不需要偿还,股东的资本金一般不许随便抽逃)。一个企业发行股票,大概的过程如下:经过相关法律程序获得上市资格,由承销商(如证券公司)承销,投资者申购(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比如发行10亿股,发行价格每股21元,就等于融资210亿元,这笔钱就进入上市公司,作为股东资本和资本公积,作为企业资产,供企业经营使用。无论机构投资者(会成为比较大的股东)还是个人投资者(股民小股东),都不能向企业(上市公司)要回股权投资,只能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转让。企业经营得好,给股东分红,就等于投入资金的利息。如果企业破产,优先给付的是债权(银行贷款),然后才是股东的利益,往往都不会剩余,因为公司一般是有限责任,所以即使是资不抵债,也不需要股东偿还债务,损失最大额度就是投入的资金。股票的买卖,是股东股权的转让,跟上市公司并不发生直接关系,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也没有直接影响。股票价格的波动,影响的是上市公司的市值,而不影响公司的实际资产质量。当然,公司的资产质量会影响股票的价格走势。但目前的中国资本市场,影响股票价格的主要是信息,而不是上市公司的质量。小股民买卖股票,我们称之为炒股,就如同打麻将一样,属于投机赌博行为。四个人打麻将,就是总资本量不变的重新分配行为,如果有三个人都说自己赢了,那么第四个人一定是输了。因为赢钱的人赢的一定是他的钱,整个重新分配的过程并没有创造新的价值。炒股票也不会创造价值,也是股民资金的重新分配,只是计算的范围远远大于打麻将的四个人,不那么明显而已。真正影响股票价格是信息,是政策,是庄家的操纵。股票市场没有专家,只有庄家。股票是上市公司合法向全社会融资的最好工具(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这是股票最积极正面的意义。股市是合法的赌场。股票是零和的游戏(有人欢喜必有人愁)。股票有时候是博傻游戏(买的人总是相信会有后来者接盘,接的人就是更傻的)。公认的投资理念是“长线是金”,事实也不断证明,投资股票要靠长期持有才一定会赢。但2007到2009的市场让许多人怀疑坚持到底对不对?答案是对的,因为用一两年看股票,还是太短。证券公司一项很大的利润就是股民买进卖出的过程中支付的手续费,这就需要股民频繁进出,只有打短线才会这样。长期持有是对股民有利的行为,短线进出是对证券公司有利的行为,这就有了矛盾。但最后都是趋利避害,证券公司作为组织体,发挥它的优势,利用专家和媒体的力量,不断释放消息(真真假假),调动股民不断运动。即将绝望的时候让你看到希望,看到希望的时候又让你失望。这就是股市波动的理由,因为组织要靠运动来获得自己的利益。当然,能把握波动趋势的人,就是专业的炒股者,或许可以赚到钱,但这样的人永远是少数。玩股票的原则就是避免贪婪和恐惧,避免追涨杀跌。换句话说,就是别人都看好的时候,你就见好就收,卖掉,人人都绝望的时候你要大胆进入,等待机会。而人性的弱点喜欢跟风,以为做为大多数是安全的,结果恰恰相反。在证券市场上,最大的赢家是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和Z-Fu。正确认识保险公司的本质保险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不为人熟悉的行业。最早的保险是起源于海上运输。那个时候,一个英国的商人要把自己辛苦得来的一船货物运送到遥远的印度(或者中国)来卖,结局只有两个:如果平安到达,就变成富人;如果中途船只沉没,他就得破产。如何避免这样的冰火两重天的人生呢?人类是聪明的,后来就发展到商人们集合到一起,把各自的货物分成十份,平均分装到十艘船上,分十个日期(批次)发出去。这样,几乎不会发生船全部沉没的悲剧,定价的时候考虑到沉船的成本,就可以保证一定的利润。但每次都等待凑齐了货物再发船也不太方便,就有人出来号召,只要给我交5万元,如果船沉了我就赔100万。这个人的生意模式就是最早的保险概念,他的任务就是争取让足够多的商人愿意加入到这个组织,每船出5万元,20艘船就可以募集100万元,如果沉一艘就是刚刚好,不亏不赚。如果不沉就赚了,如果沉了两艘,就破产了。所以,这个商人的主要工作就是让越多的人加入这个组织,他就越安全。后来从货物运输发展到人身保障,每个人拿出自己的一部分资金,放到保险公司里,跟所有的客户结成一个互助组织,出风险的人得到巨额的保障,等于得到组织的帮助,没有出险的人等于帮助了别人。所以说保险是互助,更是自助。保险公司的赢利,主要有三个渠道,就是管理收益、承保收益和投资收益,主要的是投资收益。保险公司卖保险的过程是融资,拿到客户的钱以后就要去投资。在保险费的计算也包含三部分,就是管理费用、保障费用和储蓄费用。管理费用的节余会成为保险公司的费差益,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人力成本的增加,这方面的费用几乎不会有太多的盈余。保障费用的节余形成保险公司的死差益,就是承保利益,这是基于大数法则(概率论),由于采用的计算基础都是统一的生命表,也不会成为保险公司赢利的主要渠道。因为保险公司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具有了强大的融资能力(续期保费的收入),拥有大量的可投资资金,这就造就了保险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地位,成为举足轻重的机构投资者,甚至号称“第二银行”。举例证明保险公司必须具备强大的投资能力,才能承担起提供保险保障的职责。如果一个人年交保险费3000元,选择交20年,购买10万寿险保障。我们来看一下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区间。如果第一年客户身故,保险公司就得赔付10万元,等于亏损了9.7万元=10万元-0.3万元。如果这个客户健康长寿,20年保险费全部交清,合计交费6万元,从此以后,如果客户出险死亡,保险公司依然要赔付10万元,保险公司等于亏损了4万元=10万元-6万元。所以保险公司的亏损区间是介于4万-9.7万之间(我们不考虑其他相关费用和成本)。我们可以看出,保险公司的赢利模式,就是长期占用客户的资金去投资赚钱,超过4万才有利润,还用考虑客户出险的早晚,还要赚更多才会有利润,才能支付员工的工资。保险公司不会赚钱,就无法提供保险保障。因为从寿险的角度看,收取了保险费之后,保额的额度是保险公司必须给付的额度,而保额一般都超过保费,差额部分必须靠投资赢利来弥补。基于利益的一致性,保险公司最的愿望就是它的客户:身体健康,万寿无疆。这样,保险公司运用资金的时间就够长,赢利空间才够大。保险是一个经常被误解的伟大行业。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因为购买证券或银行产品而导致家破人亡的人生悲剧——因为,他们只愿“锦上添花”;危难之间又“落井下石”。在保险存在的几百年的历史中,我们从未听过有人因为购买保险而导致家破人亡的人生悲剧——因为,我们总是“雪中送炭”;最差也是“锦上添花”。从慈善事业的角度看保险的价值——保险比慈善多一个功能,即在“兼济天下(互助)”的同时,又能“独善其身(自助)”买保险的“组织”意义保险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间有爱,一人一块”的社会互助,更是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自助。保险法规定了寿险公司的退出机制,明确提出“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除了分立、合并和被依法撤销外,不得解散”,如果出现被依法撤销的情况,要转让给别的寿险公司,如果不能达成转让协议的,由国家监管机关指定公司接受。之所以有这样的法律规定,是因为保险是“经济的助推器、社会的稳定器”,经济贫困的人买不起保险,特别富裕的人觉得不需要保险,买的是社会的中间阶层(中产阶级),他们把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重要储备选择放在保险公司,如果保险公司随便就破产清算了,让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的中产阶级的未来化为乌有,他们就要上街游行,社会就会混乱。为了社会稳定,几乎所有国家的保险法,都有这样的规定,所以买保险的人就形成了一个组织,因为和国家利益一致,所以也就得到政府法律的保护。这就是加入保险互助“组织”的意义。自古以来,有组织的都是强者,无组织的都是弱者。所谓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根本原因就是老百姓是最没有组织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召,就是要广大的贫苦人民组织起来,这样才会有力量。资产阶级掌握着政府,他们是有组织的;黑社会也是有组织的。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向无组织的人民群众谋取利益。横征暴敛的有之,巧立名目的有之,明抢暗偷的亦有之。有组织才有力量,才有机会,才有话语权,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今天看来依然不落后,有组织的阶级一定是强者,无组织的阶级一定是弱者。具体到今天的社会,从投资理财的角度看,依然是组织(专业术语叫机构投资者)的天下。银行是个组织,我们成为银行的客户,属于利益共同体(不太严密的),所以就获得了组织带来的利益——利息。如果你把钱自己保管,就不会有利息。如果给了非法集资的组织,恐怕就血本无归。证券行业是个组织,他们的主要利润来自投资者(股民)不断操作的手续费,当然在成熟市场也有别的利润也许。我们成为证券公司的客户,以为是一个组织的,其实不是,我们恰恰是证券公司谋利的对象。证券公司跟媒体、所谓的专家和上市公司是一个组织的,因为他们才是利益共同体。我们投资者运动得越频繁,他们利润就越高,股民跟证券公司的利益不是正相关。保险公司也是个组织,有点象银行,卖保险属于融资(借用客户的资金),然后聚少成多去投资(与客户分享利润),同时给客户提供保险服务(主要是保障,也派生了投资理财的功能)。保险公司和客户的利益是高度一致,客户越健康长寿,保险公司利润越好;保险公司投资管理做得越好,客户的保障就越可靠,利益得到保证。保险公司的利润主要来自投资,也就是说来自于市场,很少是靠赚取保险费的。因为买过保险的人都可以算一下,短期险除外,长期险交的保费几乎都少于保险金额(当然指合适年龄,年龄太大会例外),也就是说保险公司将来一定给客户的钱多于她收客户的保费。保险公司和客户的利益是正相关的,应该属于一个组织的。买保险,就等于加入了中产阶级俱乐部,不买,就等于依然是无组织的群众,抵抗风险的能力就弱。要想成为强者,明智的选择就是要么拥有自己的组织,要么加入一个组织,分享利益。永远记住,不能游离于组织之外,成为被组织压榨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