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银行业运行环境1、货币政策是控制和调节货币、信用及利率。2、货币政策由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两部分构成。3、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媒介。4、货币政策目标包括最终目标、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5、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6、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7、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基础货币,中介目标是贷币供应量。8、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由现金通货和金融机构存款构成。9、我国基础货币由存款准备金、现金和金融机构的库存现金构成。10、M1为狭义货币,是现实购买力,M2为广义货币,M2与M1之差为准货币,是潜在购买力。11、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为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12、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13、再贷款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持有的未到期已贴现商业汇票予以贴现的行为,调整包括:再贴现率的调整和规定再贴现票据的种类。14、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可利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入证券,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增加,同时导致证券价格上涨,市场利率下降。15、新型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等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也包括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中长期流动性调节工具。16、常备借贷便利对像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期限为1-3个月,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17、中期借贷便利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可通过招标方式开展,采取质押方式发放,合格质押品包括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18、抵押补充贷款的主要功能是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事业发展而对金融机构提供的期限较长的大额融资,采取质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等级债券资产和优质信贷资产。19、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金融保障制度,2015年5月1日起中国正式实行《存款保险条例》,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实施,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具有强制性。20、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21、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22、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主要包括: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23、中央银行提高再贷款或再贴现利率,会缩减货币供应量。24、财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25、财政政策工具,主要包括税收、公共支出、政府投资和国债等。26、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特征。27、公共支出包括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部分。28、政府的投资能力与投资方向对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关键性作用。29、国债是一种财政信用形式,已成为调节货币供求、协调财政与金融关系的重要政策手段。30、根据调节国民经济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