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OEM企业的利弊分析及产业升级探讨经济学院销售管理郑**准考证号:19011120****【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OEM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阶段,为下一步分析企业利弊奠定了基础。然后重点论述了我国OEM企业所获得的利益和存在的弊端。最后结合发展现状,趋利避害,提出了可行性的产业升级策略。【关键词】OEM;OEM企业;产业升级OEM(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r,贴牌生产或原始设备制造商)[1]原指由采购方提供设备和技术,由制造方提供人力和场地,采购方负责销售,制造方负责生产的一种现代流行的生产方式。OEM是社会化大生产、大协作趋势下的一种必由之路,也是资源合理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结果。于中国而言,OEM拓展了中国制造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渠道,向全球消费者展示了中国的生产实力。OEM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对外贸易的中坚力量。但是目前,我国的OEM企业大多采用由采购方提供品牌和授权,由OEM企业生产贴有该品牌产品的方式,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OEM企业的优化升级是各个行业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管理者讨论的热点话题。一、我国OEM企业概述(一)我国OEM企业发展现状1.产业集群特征明显我国自有其产业集群的划分,品牌厂商的介入进一步明晰了产业集群的区域划分。现在中国的OEM企业中,小商品企业集中在义乌、温州等区域,服装企业集中在广东省的深圳、中山、广州、东莞、佛山,浙江省的杭州、绍兴、温州、嘉兴、金华,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南通常州等地,如世界服装巨头皮尔卡丹、Valentino等多为广东、浙江的OEM企业生产。电子半导体等产品多集中在深圳、东莞、上海等地区,如全球笔记本电脑制造产能有85%集中在大上海地区。2.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我国的OEM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和其他地方性的企业,大型OEM企业且比较知名的企业较少。OEM企业的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等方式,技术含量低,进入门槛低。OEM企业增多了,而市场上又无法进行进一步的细分,这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同质化竞争。同质化竞争中,OEM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中小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混乱无序的价格战由此大规模的展开,进一步降低了企业利润,一些OEM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甚至无法维持与品牌厂商的合作,企业信誉下滑。2(二)我国OEM企业发展历程我国的OEM企业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的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成本日益提升,产品利润率下滑,一些企业开始在国外目标市场建厂等方式来降低成本,初步探索出了OEM贴牌生产之路。而此时的中国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成为跨国公司的最优选择。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国内企业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经验急缺,OEM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订单生产,且生产规模较小,但利润率较高。第二阶段是腾飞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的OEM企业数量迅速增长,也从OEM生产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并开始了自主品牌建设之路,如格兰仕。早期未加入OEM行列的企业也跟随者先行者开始寻求合作伙伴,进行贴牌生产。随着新加入者的不断增多,OEM企业呈现出良莠不齐的态势,竞争格局逐渐变化,竞争愈加激烈。价格竞争成为主要的竞争方式。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规模化生产逐渐扩大,利润率明显降低。第三阶段是成熟阶段(20世纪末至现在)。这一阶段的OEM合作方式趋于成熟,中国的OEM企业与品牌厂商建立了长久的关系,出现一家企业为多个品牌代工的情况,如富士康。中国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世界500强的企业中已经有400家将生产线搬到了中国,Nokia在中国有5个生产基地,耐克有60%的运动鞋都是madeinchina。同时OEM企业也开始认识到OEM受制于人难有突破,自主创新意识逐步增强,但自主创新并不容易。所以,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订单生产,规模化扩张进一步增强,利润率进一步降低,自主创新意识增强。从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实际上OEM企业是在不断的在进行产业优化升级的,来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我国OEM企业的利弊分析我国企业采取OEM的生产方式,有助于实现OEM企业和品牌厂商的双赢。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对于品牌厂商而言,OEM策略有助于帮助品牌厂商降低生产成本,拉近与目标市场的距离,降低本土市场进入门槛,还能够享受OEM企业所在区域的优惠政策;对于OEM企业而言,有助于借助成本领先优势,打入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中,吸收外来资金,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提高企业现代管理水平,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如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电子产品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利用贴牌生产,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随着OEM企业的逐渐增多以及大型代工企业的出现,OEM企业也遇到了许多发展中的问题。本章节就我国OEM企业的利弊两方面进行全面的剖析。(一)我国OEM企业的所得利益1.成本效益成本领先是OEM企业最传统的优势。我国的本土企业在品牌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去做公关推广,开展品牌管理等工作。但对于占市场主体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是十分乏力的。企业需要合理配置资源,认清自身的优势劣势,把有限的资金3花到最有价值的活动中去。而低成本是我国企业的传统优势。OEM生产起步容易,进入障碍小,投入小,见效快,可以大大的节约企业的营业成本。随着专业分工的深化,固定成本的分摊,规模经济效应的形成,我国OEM企业的成本优势显得更为突出。如果企业存在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参与OEM供给,扩大产出规模,就会出现随着产出规模的扩大而呈现出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且成本下降的效果明显。借助于成本优势,吸引世界众多跨国公司将生产环节转向我国,迅速扩张生产,形成OEM扩大和成本降低的良性循环。2.技术优势技术优势指的是OEM企业所特有的生产某特定产品的新技术、新方法等。在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中,企业为跨国公司进行贴牌生产,生产技术上要与国际接轨,产品要达到相应的国际技术标准以及品牌厂商的特有标准,品牌厂商必然会提供一些相关技术,为企业生产提供方便,在长期的OEM生产制造中,企业的生产技术会得到逐步提高。这是一种低成本的学习方式,通过模仿国外先进制造技术,节省自主技术创新开发所需的高额成本。同时,OEM企业要有符合客户要求的高质量产品的能力,为生产提供产品质量保证。一般来说,这要求企业拥有一个严格的质量管理和保证体系,以及长期从事该行业生产所积累的经验。与品牌厂商合作,OEM企业可以更为容易的获得行业内其他竞争者难以获得的质量认证,企业也会“被迫”去来了解国际通行的如ISO9000、ISO14000等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提高企业生产技术管理水平。3.管理进步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本土企业管理效率低下己成为企业向前发展的瓶颈。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与品牌厂商的合作当中,OEM企业通过学习成功品牌的管理经验,规范企业生产方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寻求OEM的品牌厂商,自有其成熟的OEM企业标准,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企业的方方面面,直至确定其符合标准,才会给予企业授权做OEM。品牌厂商方面,一般具有较强的市场营销、产品开发、生产管理等实力,在与OEM企业的合作中,品牌厂商也会对OEM企业定期考察,通过监督管理整改等方式,促进OEM企业生产方式和管理上的规范化,使其符合品牌厂商的标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OEM企业方面,在学中干,在干中学,逐步积累先进的品牌管理经验,在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提升水平。4.市场拓展在OEM发展中前期,OEM企业利用低成本优势,迅速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国内家电、服装等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趋于饱和,企业为了寻求更多的发展空间,开始开辟国际市场。然而国外市场地域广,各国风俗习惯各有不同,有着不同的禁忌,企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在国外市场折戟沉沙,靠单个企业的力量,很难建立畅通的销售网络。所以,企业选择为国外品牌做代工,凭借成本优势,打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体系中,并借用跨国公司的销售力量,减少外贸中的摩擦,降低企业的国际市场推广资金,适应国际市场的经营环境。OEM能够避免海关和税务的一些难题。海关税务的制度非常每繁琐,甚至混乱,而中国企业进入当地市场不可能很快熟悉当地法规,以国际知名品牌为依托,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些难题。5.迅捷生产OEM企业为订单生产,OEM企业在与品牌厂商的长期合作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具备满足客户需要的迅捷生产能力,但这种生产能力是有一定限制的,是特定某一产品、某一零部件或某一组装方式如快速响应(QR)、准时化生产(JIT)、精益生产(LP)、敏捷制造4等能力。(二)我国OEM企业的发展弊端1.品牌资产丧失产品更新换代频率日益增加,产品的生存期远远不如品牌,市场中有百年的品牌,却难有百年的产品,除非是筷子等必备日用品,而消费者这类产品是没有品牌意识的。品牌在一个企业运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品牌竞争时代悄然来临。企业只有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体系,才能在竞争中稳步前行。一些OEM企业仅仅关注为品牌厂商代工所得的短期利益,忽视了企业品牌建设,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在企业发展中被动的依靠品牌厂商。贴牌生产,使自由产品失去了品牌知名度,失去了品牌附加值,只能在供应链的底部获取微博利润,使企业发展受限。OEM企业即便有意识进行自有品牌建设,往往受到品牌厂商的种种制约,最终阻碍其自主知识产权与品牌的开发,OEM企业最终只能继续依赖品牌厂商的品牌,难以积累自身的品牌资产。2.核心技术匮乏贴牌生产为企业带来了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但实际中,我国的多数OEM企业是难以学到核心技术,所谓的先进,是针对我国OEM企业原有的落后管理水平而言。品牌厂商对于核心技术有着严格的保密措施,防止竞争对手模仿、窃取等。我国企业也很难通过OEM获取真正的核心技术,因此并没能提高在产业链里的地位,而且还会造成对市场环节的进一步依赖,地位可能会更加被动。在OEM企业中不难看到这样的情况:企业受恶劣的市场环境影响,选择为品牌厂商代工,以走出价格战,寻求企业的发展。在获取一定经验后,转向自主品牌建设中,但从产品质量到品牌形象设计再到售后服务,都被国际大厂商压得喘不过气,模仿其他大公司的产品,别人用双核,我也来双核,别人用四核,我也做四核,使得整个一个产品系列受制于市场和其他国际大公司,进一步导致同质化竞争激烈,缺乏核心专利,导致缺乏核心卖点,再次走向价格战的深渊。OEM生产并未给企业带来切实的改善。山寨产品的风行和衰落,恰好说明专利技术的匮乏是企业成败与否的关键。3.经营不确定性贴牌生产的弊端之一就是企业不能直接销售产品。企业不参与产品设计开饭,只负责按样本生产,做多少产品,如何做产品,都是由品牌厂商决定的。且不能与终端消费者接触,失去了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的能力,沦为品牌厂商的生产车间。以我国服装出口行业为例,虽然我国服装出口数量巨大,但绝大多数企业是以与外商签定包销合约的方式出口,过度依赖外商中介,与市场分离,众多企业实际成为为外商提供“来样加工”的车间。订单生产模式,使得企业没有订单,就无事可做。一旦失去了品牌厂商的支持,企业容易陷入经营困境,甚至关门大吉。这也就意味着,虽然OEM企业借助一个或多个品牌厂商的支撑,规模不断扩大,形成规模经济,但由于OEM企业过度依赖品牌厂商,其供应链地位不能得到提高,如果品牌厂商遇到生产经营困境,或者将OEM重点放在其他区域,或者市场上淘汰了这一产品或零部件,OEM企业失去支撑,如空中楼阁,企业经营上可能遭遇巨大风险。随着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下降、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很多跨国公司都将生产线转移到成本更低廉的越南、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大量的OEM企业倒闭。台湾的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是OEM(贴牌生产),尽管台湾是继日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电子信息硬件生产地,但由于核心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有品牌,长期受制于国际大牌企业,很容易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如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