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醇厚的中原韵一、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后传遍全国。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的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歌曲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改为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歌名定为《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在河南昌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聆听《沂蒙山小调》和《王大娘钉缸》,在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认识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听、唱、思、议、看”全方位开拓思维。了解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及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之间的关系。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聆听,准确体验《沂蒙山小调》和《王大娘钉缸》的音乐情绪。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兴趣,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三、学习重点:通过聆听《沂蒙山小调》和《王大娘钉缸》,在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关系;认识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学习难点:通过聆听、比较、体验等方式,了解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及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之间的关系。四、学习方法:声、像呈示法,视听结合,比较法,探究式讨论法五、学习过程:(一)问题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先聆听两首歌曲请学生回答各属于哪个民族的民歌?生:藏族和维吾尔族。师:回答非常好。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从而形成极其丰富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歌,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先看地图中原地区。(出示中原图片),引出课题《醇厚的中原韵》。今天我们先聆听中原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地方的民歌,山东民歌和河南民歌。教师简介本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6d.comJ:o*R5(二)讲授新课:今天,我带大家先去山东省的沂蒙山,说起沂蒙山,有一首歌曲曾经红遍大江南北,你们知道吗?(《沂蒙山小调》),学生预习课本知识,简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出示课件,展示几组图片,让学生感受沂蒙山秀丽的风光,产生对此的向往)1、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在全国广为流传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1)带问题欣赏问题①体验,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全曲分析歌曲有几个乐句,一个乐句几个小节,你能发现前三个乐句中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出示答案(旋律舒展、感情奔放、带有山歌的风格;四个乐句,一个乐句两个小节。鱼咬尾的创作方法,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音乐创作中手法“鱼咬尾”。问题②:除了鱼咬尾,大家有没有发现另外一种创作手法?•这首民歌的结构形式: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起:音乐主题的呈示。承:对主题的巩固;承上启下。转:使音乐内容深化,节奏、调式、调性形成对比。合:综合全曲,大团圆。(2)教师讲解沂蒙山小调的句式结构。(3)欣赏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展示课件)问题③:与王世慧演唱的版本有什么不同?在节拍、语言、速度、和风格方面作一比较。其一是王世慧演唱的,她采用方言、按原小调的四四拍演唱,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其二是彭丽媛演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四三拍)。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速度由慢渐快),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4)领学生唱熟歌谱,让学生学跟伴奏一块唱《沂蒙山小调》.为了体现一下竞争,咱们男女分开,女生长唱第一句,男生唱第二句。教师评价;唱的非常好,女生唱的委婉抒情。男生唱的高亢嘹亮,唱的都非常好。2、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1)教师出示课件,简介民间歌舞曲——地花鼓(2)教师出示两张图片让学生判断各属于那种民间歌舞形式。(3)阅读书本音乐知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区别(4)聆听《王大娘钉缸》和•问题①:歌曲表达怎样的音乐情绪,在演唱中我们感受到这首歌曲中出现最多的唱词是什么?你觉得通过聆听,让你联想到所熟悉的哪首歌曲?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情绪: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好汉歌》,尤其是衬词部分。实际上,《好汉歌》这首创作歌曲正是借鉴了《王大娘钉缸》这首民歌的一些素材创作而成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仍然是作曲家创作的源泉之一。(5)教师讲解:《王大娘钉缸》采用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从整体上看,上下句均为6个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和的色彩。从旋律的运行逻辑上看,上句的歌词部分,结音落在徵(sol)音上,其衬词部分,结音落在商(re)音上,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下句的歌词部分,结音落在宫(do)音上,明显地产生了发展下行的动力需要,其衬词部分,结音回到调式主音——徵(sol)音上,给人以完满结束的感觉。聆听好汉歌大家可以跟着齐唱《好汉歌》,并体会两者音乐的相似之处。问题②:《王大娘钉缸》和《好汉歌》你们比较喜欢哪一首歌曲?《好汉歌》。因为它是一首创作歌曲,创作歌曲是由专业的作曲家作曲、作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不能随意篡改的,而民歌是人民群众口头传唱的歌曲,地方特征鲜明,具有即兴性,没有记谱法传承,所以在传唱的过程中不断的有所发展和变化,这就是创作歌曲和民歌的区别。《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民歌是作曲家创作的源泉之一。问题③:再次聆听《王大娘钉缸》并比较民歌与创作歌曲之区别、专业音乐与民歌之间的关系。六、拓展与探究大家课下收集一些其他地区民歌,体会民歌的音乐特征。如:蒙古族多用羽调式;藏族常用商、羽及宫调式;朝鲜常用三拍子;维吾尔族喜欢切分节奏。七、本课小结八、作业与练习1你还知道那些中原民歌,找几首创作方法为鱼咬尾式的给大家听。2练习(1)、“该出手时就出手啊,风风火火闯九州啊……,根据歌词回答问题此歌曲调取自()A河南民歌B河北民歌C山东民歌D广西民歌(2)、《沂蒙山小调》其旋律来自花鼓调《十二月调》,曾被填上《打黄河会》的歌词,这首新民歌总称为“小调”,但是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风格。A民谣B童谣C山歌D信天游(3)、“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这是电视连续剧《天路》的片头曲《天路》,其演唱者是(),它是一首()。类型作曲曲调记谱风格民歌不受专业限制,口头创作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不断变化口耳相传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创作歌曲有专业的作曲技法完成后基本固定不变有实谱记载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A刘欢群众歌曲B阎维文艺术歌曲C宋祖英民间歌曲D韩红通俗歌曲(4).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沂蒙山小调》、《嘎达梅林》、《对鸟》分别属于我国哪些地区的民歌?A.云南西藏湖北B.河南内蒙古浙江C.山东内蒙古浙江九、礼仪下课:十、课后反思:本课内容相对来说,学生都非常熟悉,但是兴趣不大,在《王大娘钉缸》这首作品播放的时候,学生兴趣才有所回升,歌曲旋律与《好汉歌》相似,学生可以哼唱出几句。我抓住了这一点进行顺水推舟,把学生的兴趣拉了回来,分析其音调来源,进一步挖出民歌《王大娘钉缸》,让学生知道原来广为流传的《好汉歌》的音调素材来源却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民歌《王大娘钉缸》。齐唱《好汉歌》,并体会两者音乐的相似之处。板书本节课的重要学习内容:1、中原民歌及的特点2、鱼咬尾”、“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阅读书本音乐知识,总结民歌与创作歌曲之区别a民歌不受专业技法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b民歌的旋律和歌词非固定不变。c民歌不用记谱法,而主要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d民歌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e专业音乐的素材往往来源于地方民歌的音调。3)欣赏由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试比较与演唱风格有什么不同?师:我们都知道彭丽媛是民族唱法的歌唱家,演唱时有一定专业方法支持,但是民间歌手他们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完全是生活中的真实写照,所以不讲究方法,声音偏直。4)《沂蒙山小调》全曲分四个乐句,你能发现前三个乐句中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吗?师:全曲分四个乐句,每句两个小节。这首歌的旋律在创作上很巧妙,前三个乐句中前一句的最后一个音和后一句的第一个音相同。师:这种创作手法在文学中我们叫顶真,例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它的创作手法跟《沂蒙山小调》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每一句的句尾是后一句的开头,那么在音乐创作中我们叫它鱼咬尾。大家有没有发现另外一种创作手法?师:还是一样,我们先来朗诵一首诗。(引出起承转合)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师:古诗中起承转合表现在词上,那么我们的音乐中,表现创作的旋律上。(分析《沂蒙山小调》曲谱的起承转合。)在河南邓县,息县、商城等一带,流传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他的表演形式是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原先的旦角都是男扮女装的,后来就发展为男扮男装,丑角的表现就比较大方,有趣,我们来欣赏一首非常有河南特色的地花鼓。表演的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颇具代表的一首歌舞曲。2、欣赏《王大娘钉缸》师:这就是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的原因;一来是因为它真实的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因为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师:让我们来学唱以下这首地花鼓----《王大娘钉缸》,提醒大家注意歌词的特点哦。2)、在演唱中我们感受到这首歌曲中出现最多的唱词是什么?3)、你觉得通过聆听、自己演唱这首歌曲,让你联想到所熟悉的哪首歌曲?生:好汉歌。4)聆听《好汉歌》并请同学们一起演唱,5)你能说说民歌与创作歌曲的联系吗?(先让学生尝试回答,老师总结,培养自主思考的能力)6)师:《王大娘钉缸》和《好汉歌》你们比较喜欢哪一首歌曲?生:《好汉歌》师:因为它是一首创作歌曲,创作歌曲是由专业的作曲家谱曲、作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不能随意篡改的,而民歌是人民群众口头传唱的歌曲,地方特征鲜明,具有即兴性,没有记谱法传承,所以在传唱的过程中不断的有所发展和变化,这就是创作歌曲和民歌的区别。《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民歌是作曲家创作的源泉之一。师:我们把民歌和创作歌曲的区别归纳一下。幻灯特点是:每个乐句的尾音为中心作回返的拖腔,(如212,161,656)四个乐句的落音层次递降2165。这首歌是具有山歌风格的小调,为了把声音传远,有个长腔,前一句的尾音是后一句的始音,这种创作形式为“鱼咬尾”。鱼咬尾是我国民间音乐中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它类似于文学创作中“顶真”的修词方法。如李白的诗《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也随君渡湘水……”这种句头咬句尾的创作手法即是“鱼咬尾”。①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不借助手写出记谱方法,是劳动人民自发创作并口耳相传,是不体现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地经过加工而有所变化发展。②民歌的音乐特点是较为短小,反复较多、自由、顺口,即兴性较强,与生产劳动紧密联系,亲和力较强。其二是不同的民族的民歌因为基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其音乐有着深厚的当地文化积淀,从而具有着本民族的风格特色,进而也成为本民族的音乐特征的标志。其三是各民族或地区的民歌的旋律与本民族的语言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