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艳妮语文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第1课课题文言文两则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2、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能力:1、学生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2、学生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了解体会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积累成语,文言文成语故事,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教学重点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教学难点学生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教学方法引导发现,讨论交流,创设情境学习方法讨论交流,朗读体会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预习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文体的不同1、(出示两组简单的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句子,让学生观察)问:这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出示:前一组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后一组叫白话文,就是用直白的话写的文章,我们现在用的都是白话文,也叫现代文。在1919年之前的文章都是文言文。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学弈师:“弈”是么意思?“学弈”呢?你是怎样知道这个词的解释的?3、引导质疑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谁向谁学弈?结果怎么样?)二、自读自悟,探究理解:1、那就请大家打开书,自己借助拼音试着先将课文读通读顺。2、问:第一次读这么长的文言文,感觉怎样?3、课件出示:文言文在读的时候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要注意在合适的地方停顿,语速稍慢。师范读。自学提示:(1)、一读:结合字音,读通文章。(2)、再读:说说文言文的大意。(3)、三读:结合注释,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汇报解疑,深入探究:1、课件出示:本文写了()向()学()的事。2、问:为什么要拜弈秋为师呢?从书中哪句话可知?3、学生汇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1)课件出示: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a、指名读、说句意:b、哪个字最能体现他棋艺高超?(善)c、怎样读?评一评。(应该读出敬仰、叹服的语气。)d、指名读画节奏线的句子出示:“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4、同学们想一想,针对故事的结果,你想问什么?学生质疑:“为什么一起学习,结果却不一样?”板书:学习结果不一样,书中用的是哪句话呀?(“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们一起学习,为什么成绩却不同呢?是智力不一样吗?(不是的),那是什么原因呢?你能从文中找到句子来回答吗?(2)课件出示长句: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a、指名读、说句意:理解“使、诲、惟、思、缴”的意思。5、出示图片:指导释句并看图,两个人是什么样子的?注意看他们的神态。6、创设情境:(1)师:请注意,此时弈秋正在讲授棋艺,突然外面下起了大雨,这个人会怎样做?生答(惟弈秋之为听)突然肚子饿了,他怎样做?……这时有人叫他去玩,他怎样做?……可见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他都是(惟弈秋之为听)你能用一个词来(成语)形容他的这种精神吗?板书:其一人:专心致志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聚精会神、全神贯注)(2)、谁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问:那另一人呢?(3)课件出示句子:“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a、指名读、说句意:理解“鸿鹄、思、援弓、缴”的意思。b、问:若去掉“虽、一心”这两个词,效果如何?C、课件出示:“一人听之,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D、比较句子:反映出听课时心不在焉。e、问:他一心想干什么?不想干什么?用一个成语形容?还可用什么词?(心不在焉)板书:一人:三心二意G、哪应怎样读才能反映出心不在焉?指导朗读。H、师生合作读:师:使/弈秋/诲/二人弈男生:一人……女生:一人…9、问:虽然拜同一个人为师学,可两人学习的结果却不一样,是因为智力原因造成的不同结果吗?(1)出示“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两句话连起来,属于设问句,男女生一问一答读,体会语气。(2)理解“弗若”的意思?(3)不是因为她的智力不如那个人,而是因为什么的不同?板书:学习态度不同三、总结拓展:1、课文学完了,请大家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让学生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请生背诵《学弈》。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⑴读准字词,读通课文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①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从课题入手,“辩”字入手,他们辩什么?怎么辩?②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③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⑴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⑵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⑶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⑷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学生角色扮演,感受当时辩论的场面,从而悟出其中的道理。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⑴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⑵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⑴分角色朗读课文。⑵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⑶学生背诵课文。三、拓展延伸:利用总结的学法,学生自读古文《揠苗助长》,感悟其中的道理。板书设计学弈学习态度不同其一人:专心致志学习结果不一样其一人:三心二意教学反思《学弈》这节课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在开学第一节课时对古文的朗读不够通顺,因此教学任务没有按一课时完成。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虽然总结出了“学习态度不同,导致学习结果不一样”这个道理,但是整体教学思路不够清楚,重点不够突出。今后的工作中,教学古文的方法和教学思路还值得探索。《两小儿辩日》这篇古文在教学中,我把两小儿辩日的情景让学生扮演出来,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本节课告诉给我们的道理,这对教学难点的突出帮助很大。第一单元第二课课题匆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能力:1、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情感: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教学重点1、感受语言美,体味文章拟人、排比的修饰手法及优美的语言,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2、积累语言,学习运用语言。教学难点1、感受语言美,体味文章拟人、排比的修饰手法及优美的语言,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2、积累语言,学习运用语言。教学方法指导朗读,讨论交流,积累与练笔结合学习方法朗读体会,仿照练习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文。3、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由于学生对散文这种新的文体不够了解,学习不够深入,因此在这里给学生讲讲什么是散文,这样可以让学生根据散文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感情。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1、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⑴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句话的理解要点: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

1 / 1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