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儿童灾后心理创伤治疗复建教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青少年儿童灾后心理创伤治疗复建教程创伤后压力疾患的高危险群何谓高危险群?有一些孩子,比较容易在灾难后出现严重的症状。这里所指的“高危险群”,就是这些在地震后,特别容易出现严重灾后创伤的学童。他们也比较容易因为强烈而持续的症状,影响到未来情绪、认知、以及人格结构的发展。根据过去流行病学的研究显示,属于以下几种情形当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学童,为高危险群:灾难严重度高(自己或父母受伤、受困、或罹难、家中房屋倾倒)1.这是高危险因子中,最重要的一个。2.因为这会造成整体的影响,不仅影响孩子,也影响父母。而受到影响的父母,他们的反应又会再度影响到孩子。3.灾难越大,孩子发展出严重灾后创伤症状的可能性就越大。即使孩子原本乐观健康,在极大的灾难下仍很可能出现严重症状。也就是说,学童家中人员和财产损失越严重,学童出现严重症状的危险性越高。灾难在很接近孩子的地方发生1.同样是亲人受伤或死亡,亲眼目睹的孩子更容易出现严重症状。2.有些孩子家里所有人皆安全,但曾在整个过程中,看到他人死伤的惨状(如尸体)。这也会造成很大的压力,这样的目睹比在电视上看到或从同学口中听到的,造成的压力要大得多。与父母分离(父母在灾后罹难或曾住院)1.父母以及主要照顾者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失去他们,孩子的世界近于解体,将更难自混乱中恢复平衡。2.失亲的孩子比其他孩子要面临更大的压力。父母本身有严重的创伤后症状稳定的父母,可以给孩子足够的支持,改正孩子对灾难的错误归因。若父母本身受严重创伤后症状所影响,将较难协助孩子,甚至可能影响孩子。灾后出现严重的家庭内冲突1.地震灾难使得家屋受损,医院倒塌,通讯中断,经济与交通几乎崩溃。这对家中的成人来说是极大的压力,家中平时的互动问题极可能在此时浮现,许多家庭在此时爆发严重的冲突。2.孩子或许不见得因为地震直接的灾害而有多大的创伤,却可能因为大人互动与价值观的改变而受到伤害。孩子原本就有其他疾患例如一个原本就有情绪障碍、注意力缺损或行为问题的孩子,在创伤后有可能原本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女生比较容易发生严重的创伤后症状1.是过去大多数研究的结果,但原因不明。2.并不能因此就说所有的男生都一定没有问题,许多男孩子为了在同学面前表现勇敢,反而会使得灾后创伤症状被掩盖而成为晚发型的创伤疾患。为什么非要找出“高危险群”的孩子不可?1.许多孩子症状严重,却不易被察觉有些安静、顺从的孩子,即使他们晚上不断重复惊醒,对地震充满不正确的归因,他们仍然不会在他人面前主动表现焦虑或悲伤,他们甚至在团体活动中仍然可以相当程度的参与。2.许多孩子的严重症状,在灾后一个月甚至好几个月之后才逐渐出现这些个案绝大多数会受到忽略,因为大部分的人都会觉得这些孩子的症状和创伤无关。3.许多孩子在地震前就己经存在类似症状,容易受到忽略这类孩子未来发展出长期灾后创伤症状的机会比较大,应受到特别注意。然而,因为他们在地震前就已经存在许多行为问题,所以照顾者常会将他们的问题视为原本即存在而与地震无关,结果反而受到忽略。4.如果孩子有严重的症状而未接受治疗,常会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许多长期的追踪研究显示,在灾难发生的数年之后,创伤后压力疾患(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以下简称PTSD)的盛行率仍然居高不下。可见此疾病易形成长期的影响。5.医疗资源有限,必须用在最可能出现症状的孩子身上灾难发生后,医疗系统除了在医院或医疗站的门诊当中治疗求诊个案外,也希望能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目的。然而此次地震受灾面积之大,受影响人数之多,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访视。因此,针对最可能需要的学童进行评估,即为最可行的方式。是否所有“高危险群”的孩子都应接受治疗?而非“高危险群”的孩子就一定没有危险?介定高危险因子的意义,在于“高危险群”的孩子比“非高危险群”的孩子面临更大的危险。我们想要藉此更有效率地找出需要我们帮忙的孩子。但危险大的一群不见得人人都会罹患灾后创伤疾患,危险小的一群也不见得就一定不会罹患。所以必须经过诊断评估以确定孩子是否真的存在严重的症状。如果有严重症状,再判断孩子应该接受何种治疗。然后,再予以转介。同样的,如果家长或老师已经发现孩子有严重的症状,即使这个孩子不属于我们介定的危险群中,也应该接受治疗。儿童的地震灾害经验地震的直接与间接影响这次地震发生在星期二的清晨,大多数的学童正睡在自己的床上,他们在漆黑中被惊醒时,大多数是与父母在一起的。接着,他们马上得开始面对熟悉的家园遭到毁坏,甚至亲人受到伤害。之后,余震不断,恐惧几乎没有机会止息。他们面对的,至少有以下几个难题:1.地震摇晃本身所造成的恐惧:地震当晚的强烈摇晃、物品掉落、以及四处尖叫的经验带来前所未有的恐惧经验,而不断的余震则加深这样的恐惧。2.熟悉的环境受到破坏:对成人而言,失去的是看得到的财产、屋子。对儿童而言,失去的是睡惯了的床、下课后三两成群去玩的公园。灾难中,不但他们的家毁坏,可能连学校以及平常游玩的公园也都受到伤害或搭满帐篷。如此,他们生活、学习、以及游戏的地方无一不受到影响。儿童的成长是一个极仰赖外界安定的过程,环境如此大的改变势必造成极大的不安定感。3.熟悉的人改变了:临时收容所里的邻居,不一定是原来的邻居,玩伴也不一定是原来的玩伴。4.物品的失去:孩子可能突然失去许多自己心爱的物品。而那些东西对他们而言可能有相当重大的意义。大人在重大财产损失的同时,很难分心体会失去那些不值多少钱的东西,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失落感。5.整个社会所呈现的不安:灾后周遭环境里充满了混乱、失序和纷争,这些都是会感染孩子的。大众传播媒体不断的灾难报导,当中所透露的恐怖气氛,孩子也不可能不受影响。透过父母与照顾者所造成的影响1.父母的情绪:父母也得面对自己的创伤经验,在救灾和重建的过程中,大多数父母都非常辛苦。此时,平常所累积的沟通困难常会浮现,许多家庭内的冲突会较平时增加。此时,孩子常受到波及。在此次地震的灾害中,父母亲的情绪对孩子所造成的影响,很可能比地震本身的影响还要来得大。2.家庭收入减少:许多家庭的生计受到相当严重的破坏,若父母因此而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所能提供给孩子的养育势必受到影响。失亲的影响1.失去发展所需要的依靠:所有的动物中,人类的孩童期特别漫长。对孩子而言,父母是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客体。他们提供必要的保护、以及心理和生理上各种需求的满足。这些功能在失去父母中之任何一方时,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2.提早面对各种责任:失去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支持后,得要面对自己的未来。许多事不再有人可以完全信任而任由别人来替他做决定。3.受到特殊对待:灾后,有许多专业人员注意到心理重建的重要性。失亲儿童因为处境特殊而常受到特殊对待,可能会不断的被约谈成为焦点。此时孩子很容易反而被标签化而推向孤立。灾后学龄儿童常见的行为表现与情绪困扰灾变服务专家发现:对于灾难,儿童与青少年有时会有一些共同的反应,问题也会随着灾后时期的不同而改变,有些问题会立即可见,而有些问题则会几个月后才出现。灾后学童的初期反应所有人在经历可怕的经验之后,都会有急性的压力反应。为了应付突来的灾变,每个人都会动员所有能力,包括生理及心理的状态都会有不小的改变。这些急性反应是正常的,是应付突然的变故所需的。儿童的这些行为,在安全无虞且成人提供必要保证下,多半会在短时间内消逝。但是,过去许多研究也显示,有高达近三成的人,在灾变后一年半这种急性压力反应仍然持续,进而成为极严重的症状。对低年级学童而言,他们特别容易受到日常生活程序和环境转变的影响;他们最依赖他人,最容易受到主要照顾者的反应所影响。此外,这个年龄的儿童也没有足够的思想、语言或情感能力去应付这些状况。而高年级的学童,同侪活动则特别重要,孩子需要觉得他的恐惧是适当的,并且和别人是一样的;大部分此时期儿童的活动与兴趣都集中在与他同年龄的同侪身上,因此他们特别容易因同侪活动的瓦解,或失去亲人的依靠而出现症状。以下根据目前精神医学界普遍接受的分类方式将急性反应分为以下四类:1.以各种型式不断地重现灾难发生时的经验:在游戏中不断重演灾难当时的情境:一般来说,这是很正常的反应,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童。但如果孩子不断重复且每次都带着极大的情绪,则很可能需要协助。常做恶梦或梦中惊醒:孩子不见得可以像大人一样记得梦里的内容与地震有关,但许多孩子会容易在睡眠后期惊醒。体验的唤起:在特定或不特定的情境下,孩子佛彷重新回到灾变当时的情境中。如一台卡车经过时,让他彷佛又再听到地震当晚的混乱声响。2.逃避和地震有关的刺激:无法讨论或表达和创伤事件相关的感受或情绪:逃避与创伤有关的思想感觉或谈话,回忆灾难的重要部分有困难。这个部分在单一创伤事件的急性期较少出现。3.过度警觉:易怒或变得较为冲动:在家庭里和兄弟姐妹吵架以及玩具的破坏增加,或是对家人朋友老师同学的敌意增加。广泛性的恐惧:持续对自然事件的害怕,害怕将来的灾变,甚至对其他所有事物亦出现恐惧的反应。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成绩下降。有许多研究显示,部分学童因此而需要接受药物治疗。睡眠困扰:难入睡或容易醒,或畏惧夜晚、害怕黑暗、不敢睡觉。因此次地震发生在半夜,部分孩子每天都得到二点过后才敢入睡,而有些孩子则固定在接近二点时醒来。4.儿童特有的其他反应:适应不良:不能和以前一样加入其他孩子的游戏。错误的归因:认为地震是因为自己做错事造成的,如果孩子相信这灾难的原因是对他的惩罚,那么他可能出现跟以前很不一样的举动,例如:变得特别乖或特别顽皮……。退化行为:原本已经具备的能力消失了。这样的退化行为几乎是低年级的典型反应。日本阪神地震后,神户地区的小学老师,发现几乎个个一年级的新生都又开始吸手指,也有部分孩子出现行为混乱的表现。此外,也有些中年级的孩子又开始出现尿床或尿湿裤子的情形。也有孩子本来己经可以自己睡,灾后又坚持要与父母同房。身体不适:没食欲,头痛,呼吸困难,不明原因的身体痒或痛……。长期压力下学童的反应随着时间的拉长,持续的压力和紧张会使得前述的急性反应无限期地延续。原本作为防卫机转的急性反应,变成长期的疲劳。最后成为孩子性格的一部分。同时,如果孩子长期处在地震后续影响的阴影之下,孩子原本正常的发展也将难以避免地受到阻碍。日本的儿童精神医疗团队在阪神地震后,马上积极且有系统地全面投入儿童的精神医疗照护;然而五年之后,他们仍然面对着范围极广且极严重的创伤后疾患。可见地震可能造成的伤害是可以持续很久的。同时,也有些在急性期被压抑下来的情绪反应,会在灾变发生的周年纪念日等时候爆发出来。失亲儿童的常见反应当儿童家中有人罹难或伤亡时儿童会出现哀伤的反应,哀伤与儿童对死亡的理解能力有关。三到五岁的儿童可能会否认死亡的事实而只关心他们自己的需要,例如:谁会照顾他们。他们有时也可能会用他们的愿望来表达感受,例如:“妈妈明天会回来”。五岁到九岁的儿童已经能明白身体的死亡不能复生,但却不能理解死亡在生理上的意义,所以会有许多关于死亡的想象。他们可能会问许多问题,有时相当情绪化,有时则茫然不敏感,也可能若无其事的玩耍说话。九岁或更大的孩子对死亡会有更完整的了解,而这种了解会让死亡对他们而言变得更令人害怕。常见的儿童哀伤反应有下列几个现象:否认失去亲人的事实:部分的孩子会表现得像是亲人还在时一样的行为,或听到死去亲人的声音。整体的混乱行为:在较小的孩子可能会出现,出现其思考、行为混乱而无法统整。错误的归因:中低年级的学童已经能理解死亡是永远离开的意思,但仍无法理解死亡的生理意义,所以会有许多归因。若孩子认为是自己的行为导致这个灾难,则会出现严重的罪恶感。若孩子认为是某个人的行为导致灾难,则可能出现极强的愤怒。愤怒:觉得上天怎么对我这么不公平。低年级学童可能无法清楚描述而只是整体变得易怒而冲动。强烈的无力感:变得闷闷不乐,许多事都不想参加,不想做,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悲观。幸存者罪恶感:觉得自己活着,而家人死了,自己没有能够救他们而感到对不起他们。唤起过去对死亡的种种经验与感受:这是一个容易唤起过去创伤的时候,若孩子过去曾有过严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