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师学习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第五节青春期的心理发展第六节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第七节中年期的心理发展第八节老年期的心理发展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简史第三单元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第四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理论问题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发展心理发展的内涵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发展的基本含义发展是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发展是一种变化,是一种连续、稳定的变化。•变化是在个体内部进行的。•不是所有的内部变化都可以成为发展。•即使是内部的、稳定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发展。心理发展的内涵广义: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心理的种族发展——民族心理学•个体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狭义:个体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心理发展过程中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简史儿童心理学的准备阶段•哲学与教育学基础:人本主义思想•生物学基础: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一个婴儿的传略》)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普莱尔与1882年发表《儿童心理》儿童心理学的发展•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研究工具的开发与理论流派的纷争•20世纪中期以后:已有研究的深化、新的研究领域的开拓、心理发展机制的进一步探讨、理论的增新以及研究方法的创新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标志:1957年《心理学年鉴》•做出贡献的心理学家:霍尔——《衰老:人的后半生》;荣格——个体全程发展;何布沃斯和古德奈佛——《发展心理学概论》和《发展心理学》第三单元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横断研究纵向研究交叉研究横断研究在短的相同时间断内,同时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岁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0204060801001201408岁12岁20岁40岁60岁纵向研究(追踪研究)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0204060801001201408岁12岁20岁40岁60岁交叉设计(聚合交叉研究设计)把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相结合的一种研究设计纵向比较评价年份197319781983198819931998横出生年龄1970381318向区组1975381318比比较较1980381318一个把横断设计、纵向设计和区组设计结合在一起的假设的研究设计第四单元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单因素理论:遗传决定论(高尔顿)与环境决定论(华生)•二因素理论:相加论(施太伦)与相乘论(吴伟士)•相互作用理论:皮亚杰各重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个体的行为及其心理反应从本质上看,都是一种适应。适应的目的在于获得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个体获得适应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同化和顺应。适应:儿童对环境中新信息的调整,即儿童如何根据已知的莱应对和管理新信息。平衡:在认知成分之间取得稳定的平衡。组织:将知识整合进系统的过程,儿童形成日益复杂的认知结构的倾向,通过整合越来越多的精确的现实知识,形成知识系统或思维方式图式:儿童在不同情境组织行为的方式,是动作的结构和组织,它们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同重复而得到概括或迁移。随年龄增长,图式越来越复杂。同化是指将环境的新信息纳入已有图式(认知结构)中,通常同化发生在环境新信息与图式之间没有矛盾时。顺应则是指当环境信息与已有图式(认知结构)之间存在矛盾,个体必须改变原有图式以适应新信息。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1.成熟2.物理因素3.社会环境4.平衡认知发展的阶段1.心理发展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而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心理发展有其阶段性;2.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先后次序不变,且有一定交叉;3.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必要条件;4.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动作图式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就形成了本质上不同的心理结构,形成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2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会经历四个阶段的发展,各阶段均表现出一定认知方面的特点。但发展是逐渐产生的,并具有个体差异性。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1岁):目的性行为,客体永久性观念“感知运动”表明婴儿通过对环境中的刺激作出运动反应来进行思考和形成图式的客体永久性实验9-12月大的孩子前运算阶段(2——7岁):象征性思维(延迟模仿,象征性游戏);自我中心主义;思维的不可逆性象征性思维:能够运用心理符号来表征自己的体验。自我中心主义:以自己的观点来判断每件事的一种倾向。获得守恒概念实验A······两排珠子谁多?B······具体运算阶段(8——12岁):儿童开始理解物理现实的性质,出现守恒,序列化和分类的能力。守恒:儿童开始理解客体的数量与其摆放和物理外表无关。守恒任务形式运算阶段(13——成人):假设—演绎推理;命题逻辑;能考虑“如果—那么”假设—演绎推理:依靠假设来进行推理的能力,并使用系统方法来检验假设。个性的核心:自我的发展(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控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八阶段)艾里克森人格八段论婴儿前期:0-2信任—怀疑希望品质婴儿后期:2-4自主—羞耻意志品质幼儿期:4-7主动—内疚目标品质童年期:7-12勤奋—自卑能力品质青少年期:12-18同一—混乱诚实品质成年早期:18-25亲密—孤独爱的品质成年中期:25-50创造—停滞关心品质成年晚期:50后完满—失望智慧品质心理问题都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不适应所致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出生到一岁)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希望——恐惧2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一至三岁)儿童学会了走,爬,推,拉和交谈,以及控制排泄。父母必须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会导致儿童羞怯体验。意志——自我怀疑3主动性对内疚(四到六岁)父母鼓励儿童的探索世界的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会以一种健康的独创性意识离开这个阶段。然而,如果父母讥笑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就会以缺乏自信心,易于产生内疚感。目的——无价值感4勤奋感对自卑感(六到十一岁)儿童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具备的专业技巧,包括学校学习。儿童可以获得一种为他在社会中满怀信心地寻求各种劳动职业做准备的勤奋感。否则就会形成一种引起他们对成为社会有用成员的能力丧失信心的自卑感。能力——无能感5同一性获得对同一性混乱(12—18)在这个阶段中,个体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同一性获得,统一性延迟,同一性拒斥,统一性混乱)忠诚——不确定性同一性: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回答。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青年人乐意把自己的同一性与其他人的同一性融合在一起。他已具备了与他人亲密相处的能力。没有形成有效工作与亲密能力的人会离群索居,回避与别人亲密交往,因而就形成了孤独感。爱——青年乱婚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这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繁殖这个概念包含了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含义。关心——自私8完美感对绝望感(成年晚期)回顾一生感到有所收获,有创建的和幸福的人生的人才会不惧怕死亡。这种人具有一种完美感和满足感。而那种回顾挫败人生的人则体验到失望。智慧——失望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社会学习的发现波比娃娃实验:被试是男童36名、女童36名;年龄在3-6岁之间,平均年龄4岁零4个月;事先获得每个儿童的攻击性评定等级(由这些幼儿的教师做出),用于分组时对被试进行匹配;儿童观看一个短片,短片中的成人的行为具有很高的侵犯性,对充气波比娃娃拳打脚踢。影片有三种结局,每组儿童看到的是其中一种结局;第一组,成人因为他的侵犯行为而得到奖励;第二组成人受到惩罚;第三组,影片中没有受奖励还是惩罚的镜头。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学习与行为表现观察学习后,学习者动机充分,所学结果便表现为行为;学习者缺乏足够动机,所学便以行为潜能的形式存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柯尔伯格(L.Kohlberg)(1927-1987)美国心理学家,195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68年起任哈佛大学教授,从事认知道德发展研究。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模式,并把儿童的道德判断概括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它提示了道德观念从认知的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在道德教育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著作有《儿童面向道德秩序的发展:道德思维发展的第一个序列》、《道德性格和道德意识形态的发展》、《认知阶段和学前教育》、《早期教育:认知发展的探讨》等。道德两难故事: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讲完故事后,主试向被试提出下述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等等。水平一:前习俗水平(道德判断基于个人需要和他人规则)阶段1惩罚—服从阶段:避免惩罚“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起来,受到惩罚”阶段2个人报酬倾向:个人需要决定对错“如果妻子对他好,就去冒险偷药;如果妻子对他不好,就不应该关心,不去偷药”水平二:习俗道德水平(道德判断基于他人认同,传统观念,法律,社会准则等)阶段3好孩子倾向:人际和谐,他人认同“偷东西会使自己家庭声名扫地,蒙受耻辱”阶段4法律和秩序倾向:法律,权威和社会秩序等外部准则“偷别人东西是犯法的”水平三:后习俗道德水平(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阶段5社会契约倾向: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准则,社会认可的个人权利标准“法律禁止人偷药,却没有考虑需要偷药救命的情况。他不得不偷药。如果有什么不对的话,需要改正的是现有的法律。稀有药品应该按照公平的原则加以调控。”阶段6普遍的伦理道德倾向:良知,正义,人类尊严,平等“为救人命去偷是值得的。对于任何一个有道德理性的人来说,人的生命最可贵。生命价值提供了唯一可能的无条件的道德义务的源泉”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LevVygotsky,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1934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维果斯基一生留下180多种著作,其心理学思想至今仍有很大影响。维果斯基认为,高级心理活动出现于人际协作活动之中,在活动中共同建构,被儿童内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强调社会交往,人际互动的作用最近发展区:学生

1 / 2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