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重庆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关于印发重庆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第10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九日目录发展愿景一、形势与使命...(一)宏观形势....(二)发展基础....(三)主要问题....(四)历史使命....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与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发展思路....(三)总体目标....科学技术三、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与现代服务业发展...(一)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加强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四)打造两江新区科技创新示范区....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一)加强农业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二)强化基层科技服务....(三)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四)助推“两翼”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五、推动科技惠及民生...(一)促进人口健康水平提高....(二)增强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三)推进城乡生态与居住环境改善....(四)加强资源开发与利用....(五)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六、推进科技创新能离间设...(一)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二)推进科技研发基地建设....(三)加强基础研究....(四)促进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互动....(五)加强产业园区科技支撑....(六)加快科技成果孵化体系建设....(七)发展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加快建设两大全球性产业基地...(一)亚洲最大笔记本电脑基地....(二)国内最大离岸数据开发处理中心....八、做大做强10个重大产业集群...(一)通信设备产业集群....(二)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四)环保装备产业集群....(五)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七)新材料产业集群....(八)风电装备产业集群....(九)光源设备产业集群....(十)仪器仪表产业集群....九、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一)“双核”——两大核心集聚区....(二)“一环多点”配套支撑....体制机制创新十、强化政策法规大扶持...(一)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二)完善产业市场培育政策....(三)加强政策法规研究....(四)推进政策法规实施....十一、加强工作大统筹...(一)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部门联动合作....(二)加强科技系统资源统筹与共享....十二、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大突破...(一)加强科技管理机制创新....(二)健全科技评价体系....(三)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四)促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五)创新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十三、强化金融大支撑...(一)优化股权投资....(二)拓宽融资渠道....(三)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十四、实施知识产权大战略...(一)强化知识产权政策导向....(二)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三)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十五、扩大开放大合作...(一)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二)推动产业开放发展....规划实施保障十六、健全规划实施监督机制...(一)加强规划实施的协调推进....(二)加强规划实施的实时监督与约束....(三)加强规划实施进展的阶段评估....(四)加强规划实施绩效的分类评价与激励....重庆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进一步夯实创新型城市建设基础,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制定本规划。发展愿景一、形势与使命(一)宏观形势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看:“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把科学技术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着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我国走上科学发展、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从科技发展趋势看:科技创新、传播、应用的规模和速度前所未有,国际金融危机催生重大科技变革,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相互促进和一体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世界各国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战略,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积极抢占科技、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从重庆发展需求看:在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的进程中,全市迎来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江新区开发开放、实施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建设成渝经济区等重大历史机遇,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发力、阔步前进的新阶段。市委、市政府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改革创新、内陆开放高地和“两型社会”建设,突出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建设“五个重庆”,缩小“三个差距”,将显著增加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有效需求。(二)发展基础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显著增强。2010年,全市GDP实现7894亿元,人均GDP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同时,现代产业高地快速崛起,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63%;新一代信息、节能环保装备、生物医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远超工业平均增速,部分领域纳入国家战略布局。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明显提升。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连续5年保持在全国第十二位,西部第二位。取得家蚕基因图谱、治疗性乙肝疫苗、超细电子级玻纤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兆瓦级风电机组、血液净化系统、轨道交通转向架等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连续5年居全国第二位。建成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406家(国家级35家),技术市场交易额连续10年保持西部第一。科技政策法规和保障体系基本形成。颁布实施《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等地方性科技法规3件,以及科技领域的政府规章3件和其他规范性文件65件,其中多项科技创新政策属于全国首创。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维权援助、纠纷仲裁体系基本建立,创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取得重要进展,“投保贷补扶”一体化科技投融资框架基本形成。(三)主要问题科学技术发展仍然面临三大制约:一是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综合统筹不够。创新链要素的功能定位和作用发挥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科技资源配置重复、分散现象依然存在,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硬轻软、重物轻人。二是科技评价体系不健全。科技活动评价标准有待细化,科技人才评价标准有待完善,全社会创新活力未能充分释放。三是科技资源总量不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实力较强的高等院校和国家级科研院所较少,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产业龙头企业较少、配套环节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关键核心技术较少;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体系不健全,支持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制机制不完善。(四)历史使命融入经济主战场,促进创新驱动。围绕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以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瞄准国家战略,建设创新高地。对接国家科技战略部署,以开阔的视野汇集国家和全球创新资源,以求真的态度推进自主创新,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占有一席之地。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发展瓶颈。加强顶层设计,加大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力度,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大幅提升创新绩效。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与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惠及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科教兴渝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切实推动科技与经济互融并进,尽快形成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促进“重庆制造”向“重庆创造”转变,为建成创新型城市奠定决定性基础。(二)发展思路科技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源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科技与新产业的深度融合,代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二者既各具特点,又相互促进,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深刻变革的关键力量。必须准确把握科学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结合,不断将科技创新的持续积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坚持“科学发展、立地顶天、创新机制、突破重点”,全面加强科技体制机制创新、重点领域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大力推进科技人才团队培养、研发基地建设、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战略,着力把两江新区建成科技创新高地、成果转化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着力助推“两翼”万元增收。实施区县(自治县)、产业、民生科技支撑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3+1”示范工程,促进科技资源的统筹联动、共建共享和开放合作,力争在支撑产业发展、改善民生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三大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坚持“放眼全球、科学规划,发挥优势、重点突破,开放引进、无中生有,创新模式、跨越提升,龙头带动、集群发展”,以推动老工业基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发挥产业、科研、人才、政策等综合优势,着力增强综合创新能力,推动我市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新轨道,力争建成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将新一代信息产业打造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三大优势产业,培育新材料、生物、新能源三大先导产业。实施“2+10”产业链集群建设方案,建设笔记本电脑和离岸数据开发处理“2”个全球重要基地,培育通信设备、集成电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环保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风电装备、光源设备、仪器仪表等“10”个重大产业集群。(三)总体目标通过“十二五”时期的努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重大突破,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卓有成效,“五个重庆”建设科技支撑有力,科技资源集聚能力明显提升,以“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为主要内涵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进入全国前八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3.8件,公民科学素养指数位居中西部首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1300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20%。——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R&D人员全时当量超过10万人年,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超过300人,市级以上科技研发基地超过800个,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4000件。——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显著提高。新产品和专利产品产值超过10000亿元,技术交易总额超过1000亿元,新增各类科技型企业超过1000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新增国际国内领先或首创的重大技术和产品100个,转化与推广重大科技成果1000项以上。——建成“2+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40%左右,成为全市工业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支柱,基本建成亚洲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基地和国内最大的离岸数据开发处理中心。科学技术三、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突破能源、资源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