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010—2012)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是原山东省青岛商业学校、山东省饮食服务技工学校,两校合署办学,创立于1945年,有着近60年的办学历史。2002年获批为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国内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酒店管理学院。一、专业建设现状(一)专业规模我院现有高职专业42个,涵盖旅游与酒店、餐饮、财经、信息工程技术、艺术传媒、土建工程等六大专业群,其中省级示范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院级品牌特色专业10个,院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8个。学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灵活调整专业布局,经过几年建设,初步形成了以旅游酒店管理类专业为核心,辐射餐饮服务、烹饪工艺、会展策划、工艺品设计、酒店财务管理、酒店艺术装潢、酒店信息技术等相关产业领域的专业布局,专业设置契合旅游酒店相关产业的岗位需要,整个专业结构体系趋于合理。(二)专业建设条件1.师资队伍现状学院现有教职工560人,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达到22%,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达到51%,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75%。学院现有国家级、省市优秀教师36名,国家2级烹饪大师29名,中国烹饪名师8名,享受政府津贴的优秀教师15名,省市烹饪大师47名,省市级面点、烹饪等技能状元9名,国家级评委36名。2.实践教学设施学院建有山东省现代服务业实训基地,包括酒店管理综合实训中心、烹饪综合实训中心、“凤凰窑”旅游工艺品制作工作室、“顺丰速递”工作室、“青软”工作室等校内实训基地39个,与海尔集团、海信集团、山东世贸中心、香格里拉大饭店、济南索菲特银座大饭店、北京饭店等300多家单位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了300余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就业基地。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3887.64万元,按现有学生规模计算,生均3424.90元。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需要以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规划方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突出专业特色。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专业建设,实现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二)专业建设原则1.总体原则3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省教育厅关于专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意见,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围绕学院定位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山东省建设职教大省的需要,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合理设置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认真对就业市场的调查研究,结合学院实际,充分发挥优势,注重培育特色,积极树立品牌。巩固调整改造传统专业,大力发展与扶植新兴专业。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指导,加强专业基本条件建设和内涵建设,力争经过3年努力,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特色鲜明,能适应学院规模发展的专业框架,构建能够既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又具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专业建设体系,为社会培养适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2.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原则(1)将专业调研作为全院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根本依据。立足区域,根据区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需要,结合专业调研和论证,对相应专业布局进行精细化调整:不合适的专业要逐步淘汰,专业发展方向不准确的要改方向;要及时新上一些契合区域经济调整、有较大人才需求的新兴专业和交叉专业。(2)确保重点,优先发展社会急需的、关系学院长远发展的专业。——围绕青岛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先发展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会展策划与管理、物流管理、会计与审计等产业链发展需要的传统专业和特色专业,进一步巩固优势,强化特色,做出品牌。——重视发展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专业,重4视与新兴产业相结合的专业。——合理规划专业布局,围绕学院的优势与特色专业,形成专业间的相互支撑与依托,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产学紧密结合的专业群,促进学院教学的有序、快速的发展。(3)突出效益,积极发展市场竞争力强、就业形势好的专业,同时注重学院的办学效益和可持续发展。(4)培育特色,稳步发展具有地区特色、行业特色与学院特色的品牌专业。三、专业建设目标(一)专业发展的总体格局学院现有专业分布格局:见附表一。在深入分析学院现有的专业分布情况和学院发展定位的基础上,确定学院未来专业发展的总体方向:1.对现有专业进一步整合优化,明确方向,更贴近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使总体格局趋于合理。信息技术类专业要向软件服务外包方向转移,考虑纳入物联网、太阳能清洁能源等相关新专业方向;语言类专业要与专业紧密结合,如韩语、日语专业应突出应用性和指向性,重点向旅游、酒店等服务业方向发展;会计、物流等专业要发挥青岛区域优势,逐步向服务外包方向发展;市场营销等专业要与行业紧密结合发展;酒店、烹饪、旅游、会展等专业要结合区域文化和区域优势,首先依5托于区域内部的行业发展,而后辐射拓展;艺术类专业要加强专业调研,找准专业发展方向。如旅游工艺品专业应由陶艺、小手工制品制作向结合青岛山、海特色文化的饰品制作方向发展,形成特色优势。2.围绕大服务业的产业内涵,突出龙头专业的优势地位,发挥带动和牵引效应,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产学结合的专业群,形成核心竞争力。加强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等专业的交叉融合,实现师资的交叉融合、教学资源的交叉融合以及就业的交叉融合,巩固酒店管理等龙头专业的优势地位,并积极发挥带动效应,使酒店工程、应用日语、应用韩语、营销与管理、商务英语等方向宽泛的专业实现靠拢发展,聚焦大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和地方经济的人才需求,打造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3.延伸专业领域,深化专业内涵,更新建设思路,形成先进的教学体系。深度挖掘专业内涵,将行业剖析和专业剖析相结合,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柔性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评价体系、实习实训等一系列方面结合专业特点和特色进行大胆改革,同时积极发挥优势专业和优秀专业的示范作用,形成系统化、职业能力导向的教学体系。(二)专业发展规模6到2012年,学院专业总数基本控制在40个左右,全日制高职在校生规模保持在14000人左右,基本形成旅游类和餐饮类(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会展等专业)为主,财经类(会计、物流、营销、金融等专业)、信息技术类(网络、软件、多媒体等专业)、艺术类(旅游工艺品设计、艺术设计、广告设计等专业)为支撑的专业格局。(三)专业发展目标在现有规模基础上精细化发展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等优势突出、产学紧密合作的专业群核心专业,努力打造学院优质品牌专业;适当扩大旅游工艺品设计、会展策划与管理等特色鲜明、校企融合度高的专业的规模,形成品牌势能;努力做强财经类、艺术类、信息技术类等相关专业,均衡专业发展,形成品牌合力。至2012年建成20个院级品牌特色专业,15个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以及8个省级特色专业。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一览表专业类型2010年2011年2012年合计调整专业(个)3339招生专业(个)353638-院级品牌(个)105520院级教改(个)84315省级特色(个)4228四、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7(一)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结构,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专业设置要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可变性与学院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关系。各二级学院要根据现有专业及条件确定专业的发展方向,努力形成以龙头专业带动相关专业的专业群,拓展边缘专业,形成独特的专业体系及专业特色。(二)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建立互利共赢的体制机制,形成“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高职教育的最新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深化校企合作,调动和发挥企业在合作中的主动性和社会责任主体意识,探索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加强学习过程跟踪评价、引入企业评价、鼓励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等方式,建立教学质量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并实现教学资源、行业资源的共建、共享;推进订单培养模式的实施,逐步推广到所有实践型较强的专业,提高订单课程、培训体系、评价体系、跟进管理的质量和效果;提高产学融合度,加强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有能力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职业能力鉴定。(三)构建职业能力导向下的实践教学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大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工程8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根据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更新教学内容,增强实践能力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塑造职业能力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将每门专业课程进行深度剖析,分解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同时注重课程间的衔接,使先导课程、后续课程之间的过渡紧扣学生职业能力生涯规划的脉络。专业课程要及时吸收行业前沿理论;设计和讲授的过程中要使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贯穿始终。同时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材建设工作,积极开发校企合作教材和双语教材。加强柔性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运作有机融合于理论教学之中,探索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现场教学、实境教学、项目教学等先进的高职教育手段,建立起教学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继续推进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工程,这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我院目前拥有7门省级精品课、3门教指委精品课和21门校级精品课。学院为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从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教材建设和经费投入等方面都实行了倾斜政策,并以此带动全院课程建设。下一步要加快精品课程建设步伐,到2012年院级精品课程总数要求达到80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教育部教指委精品课程2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加强精品课程的内涵建设,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参考资料、教学录像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加大精品课程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精品课程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9(四)大力建设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国际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提高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规划建立专兼职教师比例合理;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国内外师资比例合理;双师资格最优化的,素质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采用培养和引进的方法。首先,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以骨干教师为主体,依托于企业和行业协会,打造“双师型”队伍,经过3年建设,使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达到90%;第二,在此基础上优化和提升“双师”结构,使教师成为教育教学、企业管理、专业培训的多面手,并以此带动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第三,提高行业专家和学术专家的比例和参与度,使其对专业建设起指导作用;第四,吸引企业管理层和能工巧匠走进课堂,建设激励机制,形成兼职教师库,经过3年的引导和培养,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程比例达到50%;第五,逐步引入外籍师资,聘请国际职业经理人或者与国际院校合作互换师资,打造国际化的教师队伍。最终形成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国际化“双师型”教师队伍。(五)继续深化中外合作办学,提高国际化水平和办学质量按照“国际化学校、国家化教师、国际化学生”的国际化战略,在稳定学院现有与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院校和企业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国外较为成熟的专业进行合作办学,打造“宽口径、深内涵、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