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串讲式欣赏式之利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镇南中学“初中语文课堂问题情境创设与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的研究”课题小组问题式、串讲式、欣赏式教学方法之利弊——邹爱洪随着教改的不断推进,教学理论的层出不穷,教学流派的人人有理,许多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在苦苦地上下求索,追寻一种理想的教育。但教育现实与理想的教育相隔甚远的距离,可说未见曙光,不少教师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感慨。经过理论上的不断学习,以及对“初中语文课堂问题情境创设与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的研究”的实验与探讨,反思自己近几年在“新课标”(实验稿)试行中的教学观念、行为与迷惑,在苦苦地思辨、挣扎中理清了部分思路。一、“过程与方法”在三维目标中的重要作用“过程与方法”在三维目标中居核心地位,贯穿每一个教学环节。“过程与方法”促使每个具体目标的达成,每一个具体目标的实现也促进了“过程与方法”的再生。“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二、问题式、串讲式、欣赏式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盛鲁杰老师在他的讲座《语文教学备课指南》中,力主串讲式教学,认为串讲是最适合的一种教学方式,从头到尾一气呵成,是最符合作者、读者乃至听课者心理的一种流程。而张学君老师在他的讲座《“问题教学”是一种好的教学模式》中,却力推“问题教学”,认为其好处有:起点目标明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使其思维集中,有利于形成一种对话的教学常态。现就以上两种教法及我自命名的“欣赏式”教法在我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谈谈一点体会与认识。(一)问题式教学我校语文教研组正在研究的课题是《初中语文课堂问题情境创设与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的研究》,希望能探索和开发出有利于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因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问题设置的难易度难以把握。一个级的学生,一个班的学生,其基础总是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如何照顾全体学生,虽然老师们一直在努力,却很难把握。2、问题情境创设的趣味性与知识性难以有机结合。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问题情境创设,常常会因有趣而忽略知识的传授与学习。3、问题情境创设的激趣引导与教学进度的矛盾。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讨论得很热烈,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可常常完不成教学任务。4、问题情境的创设与文本主题的脱离。因教师个人经验及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把握不准,在问题设置中就有趣而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可常常远离文本主题。在研究过程中的一点收益1、合理的小组建设是成功课堂的保证。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课前的预习,课堂上的讨论,才能落实到位,收到实效。2、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要做到高容量、高效益课堂,要让课堂活起来,课前预习非常重要。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将一节课的内容设置为课前预习作业,课堂练习,课后拓展三部分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发现,课堂练习同样要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并进行组内讨论,形成小组共识,课堂方能活,方能完成教学目标。3、问题设置的巧妙性及问话的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回答问题积极性的重点。同样的问题,因设置问题的语言组织方式,问的语气,引导方法的不同,课堂气氛也将截然不同。根据我们的研究结合张学君老师的讲座,我认为要实施问题教学,要遵循以下原则:1、问题设置难易度要把握好,一篇课文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照顾不同基础的学生,让他们都有问可答,方能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2、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价值,紧紧围绕文本,为学生理解课文服务。3、设置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解决,文本解读清楚,且脉络清晰,自成系统。4、问题设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不要就问题而问题,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要考虑要让学生有所收获。5、不要将问题教学上成练习课,一味解决问题而脱离文本(二)串讲式教学串讲式教学是我们过去常用的至今仍有不少老师在使用的教学方法,由老师主讲,间或安插提问与讨论,整个教学流程脉络清晰,自成一个完整的系统,重点突出。整个课堂秩序井然,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脸上时而露出会心的微笑,易于教师把握时间,驾驭课堂。本学期我试着用这种方法上一节课,还没上十分钟,学生就提出了强烈反对,认为没味道。结合以前的教学,我认为串讲式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接受的是老师的体验、观念,与学生个体的体验极有可能形成冲突,学生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从而产生反感情绪。2、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教师占主动地位,学生占被动地位,课堂气氛不活跃,造成学生昏昏欲睡,精神不集中。3、不能形成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场面,不利于情感、体验的交流和培养情感。4、缺少学生讨论和发言环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说话能力。5、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更不必说培养其创新能力。要用串讲式上好一篇课文,我认为要遵循以下原则:1、目标明确,串讲中突出重点。2、不要平铺直叙、面面俱到,串中的每一粒都是珍珠。3、串讲中要间或提问、讨论,激活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4、串讲中教师要注意语气、语调、语速、神态、动作的把握,引起学生的注意力。5、串讲中允许、鼓励学生对老师所授知识及体验进行质疑。(三)欣赏释疑式教学不知教育理论界有没有这种教法及名词,我姑且称其为欣赏释疑式教学,现就我刚上的语文版七年级上册中的《竹林深处人家》为例。课前我布置了两个预习作业:1、你认为这篇课文哪儿写得好?为什么?(可从词、句、段、篇和修辞、结构、意义、意境、感情等方面赏析)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疑惑?计划用一节课来让同学们欣赏,一节课师生讨论释疑。结果学生欣赏用了两节课,师生讨论释疑用了两节课。究其原因是学生欣赏的地方多,有疑的地方也多。不论是欣赏还是问题,有的价值大,有的价值小,经过分析,存在以下问题。1、两个问题涵盖的范围过宽,学生不易把握,难于取舍,好像觉得值得欣赏的地方很多,问题也很多,不能就其一处认真思考。2、设置的两个问题不叫问题,如果学生抱着不负责任的态度,不用动脑思考,不用认真研读课文,随便就能点两处完成任务。3、学生的欣赏点、问题点错综散乱,一会儿词,一会儿句;一会儿修辞,一会儿结构;一会儿前文,一会儿后文。学习内容零乱,不成系统。4、在师生释疑课中,有各类问题的出现,涉及课文内容前后不定,成了一堂练习课,问题一出,学生忙于翻书,寻找问题的出处及答案,哪有什么整体感受与体验。但这种教法并非一无是处,在操作中我发现有如下可取之处。1、教师引导得当,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辨析欣赏。如学生在《竹林深处人家》中提出的较有价值的问题:(1)第七自然段为什么要写几个拾竹箬的姑娘及其笑声,而不写小伙子呢?(2)第一自然段为什么用“铺”着竹而不用“长”着竹?(3)课文标题为《竹林深处人家》,那应该详写人家呀,可为什么用了大量的笔墨写竹海?2、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培养学生的个体感悟能力。3、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审美情趣。4、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及表达能力。三、综合、灵活运用各种教法我认为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有许多优点,但同时也有其局限性,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能适用于任何条件下的教学。我认为选择教学方法应遵循如下原则(就以上的教法而言)。1、教学方法依附于教学过程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环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些知识是学生未储备的,或经过思考仍不能理解的,教师就应该讲解,而学生经过思考能自己解决,形成个性体验的,就用问题法。2、依据不同的文体选用不同的教法。议论文、说明文和记叙文,小说、诗歌和散文,选用的教法应有所不同,议论文、说明文主要用问题式,辅以欣赏式、讲解式,而诗歌、散文侧重于欣赏式。3、根据教师个人的风格、特长选取不同的教法。如果我是理论型老师,擅长于引导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学懂课文,就用问题法;如果我是情感型老师,擅长于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营造的艺术氛围,让学生与老师、作者、主人公的心灵在其间神交,在文学艺术境界里神游、徜徉,从而情感升华,形成独特的体验,那就用串讲式。4、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教法。知识能力目标侧重用问题式,情感目标侧重于欣赏式、串讲式。5、根据学生的学情设定教法。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环境、生活背景等与所授课的联系选取恰当的教法。虽然没有一种最好的教法,但就教师个人而言,总有一套适合于自己的教法,如果排除其它干扰因素,我更推崇问题式教学方法,但绝对不能独立使用,必须辅以其它教法,从而在实现方法与过程统一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